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分析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概况的基础上,运用Tapio弹性系数法测算了区内省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指数,比较并判断了脱钩状态和脱钩趋势.研究表明,2005-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以"弱脱钩"为主,而2007-2017年两者表现为"强脱钩"的趋势;该地区经济增长与水环境...  相似文献   

2.
采用我国长江经济带199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因素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2)碳排放与人均GDP因素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只有东部地区通过了碳排放拐点,中部地区接近拐点,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在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3)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创新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微弱。(4)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规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脱钩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脱钩模型对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3年山东省的脱钩状态表现为显著的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弱脱钩的"N"型发展轨迹,2005—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的脱钩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7个地市中多数城市表现为弱脱钩状态,尽管2011年有中西部的莱芜、济宁、泰安、聊城、枣庄和德州等6个地市曾达到强脱钩状态,但与其经济发展及能耗水平密切相关。研究认为,各地市在开展低碳转型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政府要大力鼓励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测算甘肃省1993-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构建该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指标模型,研究了甘肃省1994-2011年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农业投入导致显著的碳排放增长;脱钩弹性曲线大体上呈现周期性“较理想状态—畸形状态—较理想状态”的“W”型变化,其中一、三阶段整体发展良好,强弱脱钩状态占比达82.5%;各阶段有不同的脱钩指标值,出现各类状态的原因各不相同.依据结论,提出了相关低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脱钩理论和VAR模型,分析了北京三类空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相互间动态影响方向和程度。主要结论为:1SO_2和NO_2浓度经历了从强脱钩到弱脱钩的循环过程,SO_2浓度强脱钩年份稍多;PM10浓度经历了从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的循环过程,三类污染物浓度均未出现持续强脱钩状态。2三类空气污染物和经济增长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呈负向,SO_2浓度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最后是NO_2浓度,表明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了部分成效。3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和三类空气污染物相互间的脉冲响应值总体上是负向的,并呈波动性变化趋势。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三类空气污染物对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贡献度逐步上升,SO_2浓度贡献度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NO_2浓度最小;经济增长对SO_2浓度方差分解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和NO_2浓度,均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运用协整分析与状态空间模型对1980—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当能源消费总量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03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依赖,断然采取保守型的能源政策可能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处于较高水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受经济结构影响较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应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两方面着力,在制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政策时,必须在协同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两者间的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7.
运用脱钩理论和VAR模型,分析了北京三类空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相互间动态影响方向和程度。主要结论为:1SO_2和NO_2浓度经历了从强脱钩到弱脱钩的循环过程,SO_2浓度强脱钩年份稍多;PM10浓度经历了从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的循环过程,三类污染物浓度均未出现持续强脱钩状态。2三类空气污染物和经济增长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呈负向,SO_2浓度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最后是NO_2浓度,表明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了部分成效。3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和三类空气污染物相互间的脉冲响应值总体上是负向的,并呈波动性变化趋势。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三类空气污染物对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贡献度逐步上升,SO_2浓度贡献度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NO_2浓度最小;经济增长对SO_2浓度方差分解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和NO_2浓度,均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出现了大量研究能源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进入2l世纪,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研究焦点也转向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上.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该领域,作者分别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计算了1985—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近25年来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期间又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1985—2002年的缓慢增长阶段和2002—201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对碳排放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短期正向冲击效应有增加趋势,长期冲击效应出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Super—SBM模型、GML模型测度1997—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生态效率,通过构建脱钩模型,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及能源生态效率的脱钩关系。结果发现:①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生态效率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累积增长了15.3%,其中,追赶效率贡献率为41.5%,而技术进步不足。②黄河流域9省区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发展态势,而经济增长与能源生态效率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源足迹强度和产值变化状况表明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的集约度在增强;(2)长江经济带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他控制变量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均GDP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贡献度最高;(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三方面均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从总体特征和脱钩关系角度对我国1990—2013年能源碳排放与GD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碳排放与GDP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1997—1998年我国能源碳排放与GDP处于"绝对脱钩"状态,2003—2004年处于"未脱钩"状态,其他年份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次,根据自组织理论中的哈肯模型建立能源碳排放与GDP的演化模型,对能源碳排放与GDP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源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5.18%;2015—2020年我国能源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为3.17%,同时GDP年均增长6.44%,我国能源碳排放与GDP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第三,构建势函数来模拟能源碳排放与GDP系统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序参量和控制参数,表明能源碳排放是序参量,它主导着GDP的发展变化和系统的演化过程;控制参数的变化也会引起势函数的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调整与演化。  相似文献   

13.
为量化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消耗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本文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水资源要素,构建改进的Romer增长阻尼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增长阻尼系数总体稳定,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程度经历了明显的强弱变化;②研究期内水资源增长阻尼显著降低并趋向平稳,说明水资源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减弱并逐渐稳定;③浙江、上海、江西等7个省份存在明显的水资源增长阻尼,区域差异显著。由此,本文建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资本投入、优化劳动力结构,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可构建水权交易机制,以期使长江经济带在水资源"大保护"约束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蕾  杜鹏  黄羿  夏斌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276-1278
基于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广东1980-2010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间,广东省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呈单调正相关,1999年的结构断点使两者的协整关系发生变化,断点分隔的两个时间段内均符合倒“U”型模型,但曲线拐点后移.广东省现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端,EKC理论拐点为23253元(1978年不变价).广东省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引导促进倒“U”型曲线弧度降低,让拐点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15.
区域碳排放核算是衡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借鉴IPCC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碳排放、碳汇及碳补偿率测算的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论为:①1989—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28941.44万t,整体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16%;②就碳排放构成而言,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构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主体,占碳排放总量的91%;③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而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就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而言,平顶山碳排放量最大,开封市、漯河市和周口市碳排放相对较低;⑤林业碳汇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远远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碳补偿率由14%下降到不足8%。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6—2016年安徽省农业GDP和农业生产能源消耗的基础数据,核算了在此期间安徽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并利用Tapio脱钩指数分析了农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在此期间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绝大多数处于弱脱钩状态,并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安徽省应大力发展减排技术,减少柴油和原煤的消耗量,尽早实现农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  相似文献   

17.
根据IPCC模型计算1995-200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间呈下降趋势,2002-2007年出现反弹,2007年后再次下降;居民生活碳排放变化不大,农业和批发业碳排放量较小,交通部门近年有所增加,电力和工业部门是主要碳排放源,占80%以上;煤炭消耗是河南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9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较小.因此,电力和工业部门应作为河南省碳减排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财政支出、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运用VAR模型对1978—2011年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我国财政支出、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看,尽管三者受随机干扰的影响会偏离长期均衡关系,但偏离是暂时的,将分别以0.48%、-0.51%、-0.08%的修正幅度调整至均衡状态;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增长均是财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房地产发展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财政支出、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增长均受到来自相互的正向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19.
根据科技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和环境创新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采用能力结构模型,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对长江经济带科技一体化的现状、前景进行评估和判断,从时空维度揭示长江经济带科技一体化的匹配程度,并讨论不同省市在科技一体化中获益程度的相对变化趋势和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科技一体化程度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长江下游地区科技一体化程度相对较强,中上游地区科技一体化较薄弱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且上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综合区域科技指数差距日益增大。(2)长江经济带科技一体化耦合度发展网络具有极大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湖北为"龙腰"、重庆为"龙尾"的科技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科技一体化获益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依然呈现出上、中、下游地区之间获益值及获益比的空间分配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用机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单向链式作用路径,资源消耗强度、贫困差异和生态环境质量为最关键因素。②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影响—响应跳跃式作用路径,产业结构为最关键因素。③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为状态—影响—响应的中断式作用路径,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和城市化为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