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环保产业》1999,(1):18-19,21
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原材料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如果说昨天的“工业经济”是用原材料和能源来创造物质财富的话,那么明天的“知识经济”则是依靠知识和信息来创造财富的;如果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主要是满足了人们吃穿等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的话,知识经济还可以更多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工业原材料和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  相似文献   

2.
杨红  吴宇 《环境教育》2008,(4):49-50
“十一五”时期是铁岭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全市各行各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苦干实干,努力要把铁岭市建设成为经济与社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生城市。  相似文献   

3.
库兹涅兹曲线是指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以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4.
王晓毅 《绿叶》2013,(Z1):36-42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替代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蕴含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发展以百姓的幸福为旨归,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中,幸福的含义不同,所以要允许发展目标多样性,不应当以单一指标来规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晓毅 《绿叶》2013,(1):36-42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替代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蕴含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发展以百姓的幸福为旨归,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中,幸福的含义不同,所以要允许发展目标多样性.不应当以单一指标来规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概述了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系统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资源系统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采集狩猎社会、原始农业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演化过程及其主要特征,并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自然资源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而经济高速发展,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内容包括了工业、农业、矿产资源、林业以及生活各方面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相似文献   

9.
一、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肉体和意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全部依赖于自...  相似文献   

10.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11.
草地农业及其在干旱区草地畜牧业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明 《新疆环境保护》1994,16(4):66-67,62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区的一种可更新的农业自然资源。草地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的靠天游牧一直是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基本经营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低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越来越大。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探讨了草地农业的内涵及其在干旱区草地畜牧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发展的悖论与生态文明的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风 《绿叶》2010,(12):87-91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只能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物质财富增长,实现物质经济生态化和非物质经济扩大化,从科技转向和经济转型两个方面来促成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必须促成价值观的改变,即由物质主义的经济主义走向生态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不是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根本标志的,而是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是资源约束性农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实质上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其增长的源泉主要依靠社会资源作用于自然资源从而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类资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实现的。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偏废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另一方面带来消极  相似文献   

15.
应用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为例,分析了平原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资源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德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进一步调控工业辅助的能值投入,保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资源能值投人,以及农业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15-15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摘自《环境经济》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教育:新世纪理想学校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环境伦理”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尽管这种生态文化似冰山初露端倪,但转型的趋势已经出现,生态化这一大潮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开始席卷人文、自然学科,最终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生态教育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憧憬。对学校教育来说,它的使命是唤起孩子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虽然,苍溪经济在过去较长时间,保持了较快速度增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对经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便集中显露出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尤其是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差,出现了泡沫,一些产业、一些产品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质与量缺乏有机统一,导致产业优势不足,产品品质不优,特别是工业经济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经济质量问题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而又无“终南捷径”可走的大问题。    区域经济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量的差异还表现为质的差异。人类社会进入新纪元,西部大开发给包括我们苍溪在内的贫困县带来了无限机遇,赶不上这趟车必定会更加落后。   思考之一: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务必以质量提升为首要    思路决定出路,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经济发展战略导向的结果,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适合县情的经济工作思路。这个战略指导思想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结合现实,还要面向未来发展,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规定,“量”必须以“质”作保证,无“质”的“量”等于低水平的简单积累,同时,“质”要有“量”作前提,没有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经济效益。苍溪是全国的产粮大县和牲畜生产大县之一,名优水果、中药材和畜牧业,是苍溪的农业品牌,雪梨、猕猴桃、柚橙桔、川明参、长毛兔在全县各地都有发展。依靠科技加速品种改良步伐,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把雪梨、猕猴桃、川明参、长毛兔等农副产品真正搞成优质名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优,人有我特,形成苍溪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思考之二:制定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有“量”的目标,更要有“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