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耕 《绿色视野》2008,(1):16-17
2007年底,中国发生了两件闻名遐迩的事件:一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一农民向世人宣称他拍摄到了华南虎。前  相似文献   

2.
新闻资讯     
<正>"一箭双星"发射成功我国北斗导航进入全球组网时代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实施的首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  相似文献   

3.
《环境技术》2011,(5):2-3
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而“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背后也倾注了全国振动试验领域知名企业——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4.
正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这是北斗三号第29颗全球组网卫星,同时也是第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类卫星在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上发挥关键作用。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  相似文献   

5.
浦江一号卫星是采用长征-11运载火箭发射的一颗小卫星,卫星研制过程中进行了整星的低频冲击试验,以检验卫星对运载I级发动机点火低频冲击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介绍了本次低频冲击试验的状态、条件,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为其它卫星开展类似的低频冲击试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闻资讯     
《环境技术》2023,(5):1-4
<正>“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升空系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卫星5月21日下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该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作为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将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本次发射还搭载了武汉大学研制的珞珈二号01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配备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用于获取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和岩石圈磁场高精度数据、内辐射带能量粒子能谱分布信息,有望在岩石圈磁场分布、地球发电机、磁极倒转、空间天气预报、地磁导航、航天器空间运行安全等基础和应用领域做出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6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环境一号卫星A星、B星成功送入太空,为中国民用卫星大家庭又添耀眼新星。本次发射的环境一号卫星A星、B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3颗卫星中的两颗光学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国务院批准立项,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和环境监测能力。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评估有了稳定的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闻资讯     
《环境技术》2019,37(1)
<正>我国第一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于2018年12月22日7时5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这颗卫星首次将毫米波相控阵技术应用于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能够利用动态波束实现更加灵活的业  相似文献   

9.
新闻资讯     
正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08,(10):83-83
2008年9月6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环境一号卫星A星、B星成功送入太空,为中国民用卫星大家庭又添“耀眼新星”。  相似文献   

11.
新闻资讯     
《环境技术》2017,35(4)
<正>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开展航天新技术试验验证8月1日15时0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地面成功捕获立方星。本次试验是我国首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装置的分离解锁技术、部署发射器与立方星间接口匹配技术以及部署发射器制造的材料和工艺保证技术验证,为后续我国空间站开展微纳卫星部署发射及在轨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次在轨释放的立方星为标准3U结构,安装在立方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08,(9):F0002-F0002
环境一号A、B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卫星人轨工作后,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每天一次重复观测,这将大大缓解我国目前对地观测数据紧缺局面,提高我国环境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监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核评价舰船、舰载机等装备用三种涂层在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中的性能退化情况,设计了涂层在实验室模拟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中太阳辐射试验、湿热试验和盐雾试验的组合循环试验方法。通过实验室组合循环试验,分别检测了试验前后涂层的形貌、失光率、色差、附着力和电化学阻抗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三种涂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失光率和色差呈增大趋势,附着力降低;但试验前后其老化机理未发生明显变化,电化学交流阻抗值基本保持在109Ω以上,涂层的厚度基本保持不变。综合三种涂层的性能退化对比,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推荐优先选用4号或10号涂层。  相似文献   

14.
国外的卫星已有20多年的贮存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与贮存有关的故障机理,取得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并将不同类型试验所检测出故障数与贮存时间绘制成曲线,可供参考.卫星地面贮存中出现的故障在发射前若不排除,会严重影响卫星在轨道上的工作寿命.如果我们在贮存前对某些特殊零部件作妥善处置,提供良好的贮存条件,在贮存过程中做好定期的运转和检修工作,发射前做一些试验,这样,可使地面贮存对卫星寿命的影响减至最小.本文的目的是帮助大家了解贮存故障机理,确定贮存条件,选择合适的贮存后试验.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GF-1(高分一号)卫星2014~2016年高分影像资料,对四川省资中县龙江水库开展卫星遥感监测,通过对叶绿素a、透明度、悬浮物3种水质参数进行反演,并结合实地调查和环境监测,分析可能存在的污染区域和相关指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卫星遥感监测可为龙江水库的水质监测、富营养化监管提供参考。但是,要提高遥感监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需要优化相关参数、构建总氮总磷等关键指标的反演模型,以及未来传感器的改进和遥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多颗卫星元器件补充筛选试验数据为样本,探究元器件补充筛选必要性分析。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低成本商业卫星元器件的补充筛选,改变现有筛选模式,结合元器件自身特点以及实际应用需求,合理制定筛选技术方案,能够在保证型号进度以及可靠性的条件下节省成本,一定程度上为商业卫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然而天地问的奇怪现象都是按其自然规律变化着的。比如,在人们的生活中,除了每晚“新闻联播”电视出现的地球图像外,我们居住的半径6371公里的地球委实太大,以致于没人能觉察出大地是弧形的,一直到1967年7月,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人类第一个使者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世界——月球,回顾我们居住的星球,才自豪地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离地球38万公里,却日夜不停地绕着地球运转。而地球距太阳1.5亿公里(天文学家把日地距离叫一个“天文单位”),又日夜不停地绕太阳公转。简言之在太阳系里共有9大行星,66颗卫星,数以亿计的慧星、小行星都在绕日运行。这些天体绕日运行的范围为40天文单位,相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某运载火箭与卫星星箭分离面处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火箭无线系统研制阶段,应用电磁仿真预测分析方法,构建火箭箭体及无线系统电磁仿真模型,搭建火箭系统电磁仿真平台,计算星箭分离面处的电磁辐射特性,分析潜在电磁干扰危害。在预测分析基础上,结合火箭、卫星总装状态下的星箭分离面处电磁兼容性测试,验证仿真预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这种电磁仿真预测分析、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为在火箭设计全流程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支撑,同时实现了火箭研制与试验验证的闭环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已由国家标准总局于1981年8月10日以国标发(1981)262号文批准,自1982年4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0.
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本标准是根据原机械工业部机械科[1997]122号关于下达1997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机械工业标准制修订部分)的通知,由上级部门下达的标准项目,编号为97460302(15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Cy:恒定湿热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