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水系河水氮污染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陈静生  高学民 《环境化学》1999,18(4):289-294
对1990年长江流域570个水文站约8000测次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长江干流氮污染水平自上游向下游有明显增强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站点八十年代中期河水总氮含量比1960年前后增加5-10倍;河水氮含量的年内变化不同区域有各自的特点;河水氮污染的差异与区域人口的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氮污染促进了河水的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地表水环境氮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引滦河道、于桥水库、景观河道及主要地表河流的氮营养盐监测结果和工业源、城镇生活源及非点源的排放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天津市地表水氮污染水平、特征、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主要地表河流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年均值分别为8.83 mg/L、6.10mg/L、0.370 mg/L和0.267 mg/L,污染较严重;景观水体氨氮年平均含量为0.204~9.91 mg/L,均值为1.52 mg/L,污染程度次之。于桥水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年均值为1.81mg/L,氨氮年均值为0.097 mg/L,污染相对较轻。地表水全年氨氮入河总量为34027.9 t,其中入境河流带入量为18185.1 t,占53.4%,境内源入河量为15842.8 t,占46.6%。境内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城镇生活以及城市和农村非点源的排放。其中,工业点源占13.5%;城镇生活源占60%;各类非点源占26.5%。  相似文献   

3.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在沉积物间隙水氮含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沉积物与水界面氮的迁移特征与扩散通量,并对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氮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总氮的平均含量为1.32 mg·L?1,无机氮中以硝态氮含量最高,占总氮的45.4%以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的含量在空间分...  相似文献   

4.
农田非点源氮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谢红梅  朱波 《生态环境》2003,12(3):349-352
论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非点源污染的特征、排放途径和污染方式,两种重要氮素形态(NH4^4-N、NO3^- -N)在土水界面的扩散过程及迁移机理,农田非点源氮迁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由农田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的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法及评价指标,并指出国内外污染负荷定量模型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农田非点源氮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九龙江流域表层水体氮污染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于2020年7月(丰水期)和2021年1月(枯水期)开展九龙江全流域表层水体多点多断面原位观测,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对不同水期全流域表层水体氮污染来源及贡献率进行解析,耦合相关性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期流域表层水体氮污染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表层水体氮污染存在明显的水期分异特征,ρ(TN)为0.72~13.14 mg·L-1,丰水期ρ(TN)为1.39~10.95 mg·L-1,枯水期为0.72~13.14 mg·L-1。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均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水期,但颗粒态氮(PN)浓度则表现为枯水期大于丰水期。丰水期氮污染以NO3-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采自黄河中下游地区12个站点1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氯联苯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并讨论了多氯联苯在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浓度范围为ND—5·98μg·kg~(-1),受污染程度较轻;②沉积物样品中多氯联苯同族体的组成特征非常相似,都以含3—5个氯原子的PCB同族体为主,占多氯联苯总量的94·68%以上,且在大多数样品中含量顺序为:四氯联苯>三氯联苯>五氯联苯;③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含量与TOC和沉积物的机械组成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黄河中下游复杂的水利条件和沉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氮同位素控制下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硝酸盐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及以下干流和支流河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氮同位素识别河水潜在硝酸盐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黄河干流及支流沁河和伊洛河河水硝酸盐含量均值分别为(4.77±0.95)、(3.45±1.71)和(4.50±0.91) mg·L-1.研究区黄河干流河水δ15N-NO3-均值为(+3.2±4.5)‰,上游河水硝酸盐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氮矿化,下游平原区河水硝酸盐来源包括土壤有机氮矿化以及化学肥料.沁河河水δ15N-NO3-均值为(+8.3±4.6)‰,丰水期河水硝酸盐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土壤有机氮矿化以及化学肥料;平水期河水硝酸盐受到生活污水和土壤有机氮矿化共同影响;枯水期沁河河水由于断流形成封闭水体,浮游植物和藻类生长以及反硝化作用是控制河水硝酸盐的重要因素.枯水期洛河和伊河河水δ15N-NO3-值分别为+ 10.9‰和+3.4‰,其中生活污水是洛河河水硝酸盐的重要来源,合成化学肥料是伊河河水硝酸盐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黄河"断流”对该河段河水中主要离子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全球水质监测计划(GEMS/WaterProgram)和我国水利部黄河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对1970s-1990s期间黄河下游河水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断流”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的频频出现,主要与枯水期中、上游地区引水量急剧增加有关;黄河的“水质浓化”趋势也主要由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农田引起,因此,黄河“断流”与“水质浓化”现象是同一人类活动的两个平行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区域分布、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但与国内其他河流相比,样品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不高;淮河南北岸支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东淝河,含量明显低于淮北平原上的其它河流;淮河主干道和北岸支流沉积物中4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而南岸支流的淠河和东淝河沉积物中2~3环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环数;通过污染来源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除与天然成岩过程有关外,大都是由有机物质的燃烧与热解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天津城市道路灰尘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津城市道路灰尘重金属为研究对象,按照环线分布将天津市中心城区划分为内环以内、内环-中环、中环以外3个区域,总共设置93个采样点。对表层灰尘进行采样收集,预处理后测定样品的理化性质,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道路灰尘中重金属Cd、Cr、Cu、Ni和Pb的含量,进而分析天津市道路灰尘重金属的含量水平,运用ArcGIS软件中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内插得出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判析重金属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灰尘颗粒粒径表现为双峰,主峰对应粒径较小,且为非正态分布,大量小粒径颗粒的存在使重金属含量增高;市区和各环区有机质变异系数较大,道路灰尘中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因而人为因素影响广泛;市区道路灰尘中重金属 Cd、Cr、Cu、Ni 和 Pb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99、121.41、100.62、43.35和61.48 mg·kg-1,分别为天津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1.00倍、1.44倍、3.49倍、1.30倍和2.93倍;Cd、Cr和Cu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i和Pb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Pb-有机质(P<0.05), Cu-Ni(P<0.01)和Cr-Cu(P<0.05)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人为因素的积累贡献率为33.050%,自然因素的积累贡献率为57.315%,因此得出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交通尾气排放和工业污染为天津道路灰尘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且以多因子复合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体硝化过程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室内模拟自然条件下黄河水体中氨氮的硝化过程,研究黄河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与底物浓度对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控制的泥沙含量范围内,泥沙含量愈高,驯化期愈短,硝化效率也相应愈高;而底物浓度愈高,微生物的驯化期相应加长,硝化效率则递减.平均硝化速率与含沙量存在对数相关关系(R^2=0.9755),与泥沙上吸附的氨氮量呈线性相关(R^2=0.9805),与底物浓度亦有线性相关关系(R^2=0.9668).在黄河水体模拟实验中,发现7月份水体中的硝化反应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黄河水质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根据我国水利部水文年鉴黄河监测站及全球水质监测计划中国济南站的水化学资料,对黄河流域44个主要水文站自六十年代以来河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黄河流域河水各主要离子及离子总量有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黄河(兰州段)4个排污点的水样和6个断面各个介质(包括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壬基酚(NP)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的污染调查结果表明,4个排污点水样中分别含有浓度不等的NP,NPnEO(n=1—11);6个断面采样点中,大分子的NPnEO(n>2)在各个介质中均未检出,水样中NP在0.24—2.10μg·l-1之间,NP1EO在0.060-0.35μg·l-1之间,NP2EO在0.039—0.26μg·l-1之间,说明NPnEO在黄河水体发生了有效降解,但是NPnEO小分子降解产物,特别是NP,持久性加强,在不同断面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也检测到了相应的NP,NP1lEO和NP2EO,其浓度均大于水体,而悬浮颗粒物对NP,NP1EO和NP2EO的富集大于沉积物对它们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全球水质监测计划(GEMS/WATER Program)资料和我国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1950-2000)和水质监测数据(1960-2000),研究了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与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90年代后期,在黄河下游流量急剧减少和“断流”情况下,河水中主要离子的含量急剧增加,另外,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参数随流量的变化有三种情况:易溶解化合物水质指标的含量随流量增加而降低(如EC,Cl^-,SO4^2-等),难溶化合物水质指标的含量随流量增加而增加(悬浮物、总磷和粪大肠杆菌等);其他水质指标含量的变化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对部分水质指标与径流量关系进行拟合研究,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5.
乌江流域水体中不同形态汞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探讨了不同水文季节 (丰水期和枯水期 )乌江河水中汞的赋存形态及其在流域内的时空分布 ,结果表明 :乌江流域表层水体总汞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丰水期 65 9ng·l- 1 ,枯水期 1 6 6ng·l- 1 .乌江河水汞的主要形态为颗粒态 ,颗粒态汞占总汞的比例为丰水期84% ,枯水期 5 2 % .  相似文献   

16.
黄河水的COD值能够真实反映其污染状况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静生  何大伟  张宇 《环境化学》2003,22(6):611-614
本文表述了“黄河水的COD值不能真实反映其水污染程度的见解”,黄河水中泥沙的存在大大提高了C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值,增大了水质监测结果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判断水污染程度的复杂性和难度。但我们与其他学者在认识上有明显的差异,他们认为,泥沙含有或吸附了耗氧有机物质,不能忽视其作为面源污染物的影响,而我们认为,黄河泥沙中的有机质是无害的稳定性极好的天然腐殖质类物质,它在COD监测方法规定的高温、强酸性、强氧化剂条件下,可被氧化而耗氧,但在正常的地表条件(低温、低压、中性)下,其被氧化而耗氧的过程极为缓慢和有限,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危害。我们的认识是,不应将黄河泥沙中的天然腐殖质与通常观念上的耗氧有机污染物混为一谈,COD数值不是评价与判断黄河水污染状况的良好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为对象,研究菲和苯并[a]芘(BaP)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菲和BaP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土壤的吸附速率都较快,均能在48h内达到平衡;土壤对菲和BaP的吸附等温线均呈线形,能较好地符合线性和Freundlich方程,样品经H2O2处理后对PAHs的吸附量明显降低,表明土壤中有机与无机矿物组分在吸附过程的作用不同;湿地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明显存在固体效应,随着土壤颗粒物粒径和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大,土壤的吸附容量都在降低.  相似文献   

18.
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朱杰  付永胜 《环境化学》2006,25(5):624-628
以肉类加工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ABR-改进型SBR组合工艺分析其脱氮处理过程中的氮素转化规律,确定ABR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6-8h,氨氮增长速率在90%-196%及SBR最佳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不同粒度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晓霞  宋金明 《环境化学》2004,23(3):314-320
南黄海不同粒度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形成与释放受环境因子的驱动作用各不相同,上覆水体的温度、盐度、pH值、DO的含量以及NH4^ 和NO3^-的含量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DO是不同形态的氮形成与释放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上覆水体中DO的含量愈高,扩散进入表层沉积物中的O2就愈多,沉积物处于相对氧化的环境中,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较易进行,致使无机形态氮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有机形态氮的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其与可转化有机形态氮呈负相关,而与可转化无机形态氮呈正相关.温度与中、细粒度沉积物中的SOEF-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加快了海洋底栖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排泄物和死亡残体增多,尽管温度的升高加快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但由于中、细粒度沉积物堆积紧密,对温度的响应不明显,致使SOEF-N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上覆水体中的NH;和NO3^-分别与中、细粒度沉积物中的SAEF-N和SOEF-N的含量呈正相关,说明上覆水体中的NH4^ 和NO3^-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SAEF-N和SOEF-N的形成与释放.另外,粗粒度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对环境的响应较中、细粒度沉积物中的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