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最近发出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组织实施(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动,把环宣传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开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行动纲要”说,未来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键时期。“行动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国环境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总体上…  相似文献   

2.
在素质教育中对环境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意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教育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而是对人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则称之为参与意识。   环境意识又可分为个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决非某一学科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各个学科,而且还包括技术科学、数学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环境保护部和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已经两年了。这是六部委首次联合下发指导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  相似文献   

4.
工作回顾北京市的青少年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工作较为扎实,效果较为显著。历次环境意识调查都显示,青少年人群是环境意识最高或次高的社会群体。自90年代始,北京市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和角度推动环境教育工作,把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兴奋点统一起来;提出了环境素质的概念,注重将孩子们的环境知识转化为自觉的环保行动,这样环境教育就成为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健康朴素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环境教育自然而然成为素质教育的着…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促使他们用自觉的行动去保护美丽的大自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诸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环境审美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引导青少  相似文献   

6.
宋明 《环境教育》2014,(1):112-114
多年来,雨花区各小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如绵绵春雨润入心田,使全体师生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黄佳庆 《环境教育》2023,(10):75-77
<正>本文旨在利用智能技术赋能小学科学课程,以环境知识为基础、以环保实践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指向,助力环境内容的渗透,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事业,必须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环境意识的关键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新时代环境教育应以小学科学课程为载体,以智能技术赋能为引领,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环境意识将成为21世纪人类个体意识的基本特征和必备素质。因此,必须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以落实。环境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之处在于,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一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区分典型课和渗透课,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提高对环境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例如侯学煜的《什么是生态系统》就属典型课,作者是一位生态学家,他以事实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生态系统。从正…  相似文献   

9.
带着新的希望和机遇,21世纪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在此《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提出了一项带根本性的重要命题: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将环境教育付诸行动。1.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对象和形式包括:以社会吕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培养环境专门人材为目…  相似文献   

10.
地球是我们生命的摇篮,大自然给予我们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使我们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繁衍生存,人们理应加倍的珍惜、保护它。作为教育行业,对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责无旁贷,对于教育的内容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习惯,以及自觉的行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教育界对这方面已有所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环保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笔者认为最大限度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有组织、有计划,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可视性原则少年儿童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看得见摸得着…  相似文献   

11.
公众环保意识是一国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公众的环保意识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便于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及环保志愿者的事,而是全民的行动,需要的是亿万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一其中,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环保意识,笔者最近经历的几件事,值得深思。一次与朋友聊天,一位家境富裕的女士说,很想辞掉公职回家多生一个孩子。出于对环保的关注,笔者言:中国人口多,多一口人,社会就要为这个人终生的吃、穿、住提供一份资源,自然环境就多一份负荷。话…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2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纲要"指出:"环境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环境意识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正是为了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2013,(1):17-23
1996年12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纲要”指出:“环境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环境意识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正是为了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那么环境意识,本应该很自然地深植于每个人的心里;关心环境、付诸行动去改善环境,也应该是本能生发的行为,不必等待谁去想方设法地促发。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以来,如何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自觉,却一直是一个问题,甚至是难题,"依赖性强、认知度低、行动力弱"的困局至今尚未根本改变。1962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被看作是现代环境运动的发端,它引起的舆论风暴让普通公众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带动了公众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5.
王涛 《绿叶》2011,(6):70-74
环境保护是一个公益问题,涉及各个群体的利益,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从公民到政府各司其职,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并对环保NGO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NGO进行环保活动,开展环保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实施保护环境的行动,因为环保意识最终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16.
高等师范院校环境科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实践及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共同编制的《我国1996~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离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均有多年的在全校学生中开设环境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如何通过开设该类公选课.使学生在学习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态度.环境意识并最终引起他们对环境的热爱.产生保护环境的行动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以下认识,期望能推进环境科学知识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卢风 《环境教育》2008,(3):29-31
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的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若不能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就只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来建立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芜湖生态中心长期关注生活垃圾焚烧厂企业信息公开状况,发现垃圾焚烧厂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数量逐年提高,这充分说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保护的概念深入人心,环境信息公开的进程也在不断向前迈进。但意识如何转换为行动和行为模式还需要时间,特别是要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的改变,还需要公众提升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用行动改善环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在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而且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极具活力的新鲜内容。增强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  相似文献   

20.
金秋十月,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 BP公司共同实施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第二阶段的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融合了项目合作三方各自的优势,在中国首开了由政府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及跨国企业携手合作推进环境教育的先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的实施,主要通过教师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学校实施来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公民意识及责任感,通过环境教育、培训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途径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