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环境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的环境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几乎与人类文化萌芽相同时,环境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普同性与独特性之间存在张力,却未必相互矛盾。反省广泛存在的文化中心主义,尊重和理解异文化,就有希望克服现代性的局限,并期待多元现代性的到来。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保持文化多元性,促进现代社会良性发展,改善人类的处境,只要行之得法,就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治理的问题上,20世纪人类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契约、技术与制度的崇尚,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中立与道德祛魅精神。然而,随着环境危机事件的频发,特别是在环境以及生态问题构成了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的情况下,依靠契约、制度、技术的环境治理方案陷入低效甚至失灵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开拓了环境治理的新思路,让我们看到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建立的希望。环境合作治理是一种可以将所有力量整合到合作行动体系中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并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只有当环境治理采用了合作模式,才能在环境的维度上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2003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了树立新的发展观的命题。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的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靠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中环境素质的提高又是其中主要的要素。要提高国民的环境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环境文化。要推动环境文化的发展,就必须繁荣环境出版业。一、环境出版物在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新年的钟声在神州大地上敲响,当黎明的曙光将北国南疆的天际照亮,我们心怀梦想,再启新程。五年砥砺,我们坚守文化使命;五年奋进,我们致力绿色革新。一路走来,我们在改革大潮中见证环保事业的崛起。环境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地位日益凸显,美丽中国的科学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一路走来,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践行文化传播之重任。从倡导节能减排到关注绿色低碳,从  相似文献   

6.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7):74-79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8):78-87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载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就谈不上健康,连起码的生存都困难。经济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但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松 《绿叶》2011,(6):19-26
始于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方向和基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方式,并形成了以实现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只是技术或科学层面的问题,也不只是经济或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体的文明结构——工业文明——存在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需要反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构建有助于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文明,发展与本地生活环境相吻合的社会体系和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0.
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在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强有力的政府环境、健全的环保法制环境、高尚的思想道德环境、强劲的新闻舆论环境、先进的文化环境、适度的人口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公众参与问题。公众参与已成为当前环保战线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环保事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公众有序参与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提供一个平台,通过介绍国内外的经验,探索在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模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为了  相似文献   

12.
贾卫列 《绿叶》2013,(9):52-57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等五个层面,但当前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还是停留在环境建设即环境保护这个层面。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亟需的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反Px事件.就暴露出我们在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逐步从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转变为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者的统一。因此,经济发展的环境意义愈来愈重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就目前我们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既要考虑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环境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环境问题日愈突出,生存与发展已逐渐演化为世界重大课题的今天,为能够重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关系,我们对环境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一、环境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在讨论环境文化时,人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环境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20,(Z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在全球逐渐成为显学,这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在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那么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中华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滋养今天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格非 《绿叶》2010,(Z1)
环境问题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权利和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是自然的对应物,早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将财富和资源占有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尺度,刺激超级消费,加深了人与自然的隔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展望未来30年环境问题,对控制并塑造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话语进行批判性反思,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邓仪 《绿叶》2008,(10):45-52
任何一个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一个有想法的社会工作团队,在一个一个不同的活动中,让当地的老百姓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够上一个台阶、再上一个台阶,这是一个社会的进程。生态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懂得社会就去做生态,我们觉得是不完美的,有时候,也是很可笑的。对"阿拉善SEE"团队来说,环境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免谈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经过31年的建设,已由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环境破烂,人民生活困苦的小城镇,变成了初具现代工业、经济比较繁荣、科学文化也比较发达的城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我们在建设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乌市的大气、水体,噪声、废渣,废弃物的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大气的污染,来源于1600台分散锅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是实现新世纪环保工作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世纪文化宣言。从“三个代表”思想的“先进文化”角度探讨环境的先进文化,进而从环境先进文化的角度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结合时局,在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探讨先进文化与环境文化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正>中小学如何扎实有效开展环境教育,五府营中心小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也用他们的坚守和坚持拓展了学校环境教育的新思路。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人类社会步入了物质丰饶、生活优裕的全新时代,"科学主义""技术至上"主导下的社会发展模式让地球人充分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便捷和充盈。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