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友渔 《绿叶》2008,(1):68-74
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诚信,这表明我们社会在基本道德上出了问题。重物质轻精神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具体到当代中国道德和精神文化上的缺少,相比起轻中华重西方、轻传统重现代这些所谓的成因,政治价值以及制度的缺位更为重要。相比回归传统道统,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是要树立起多元的政治价值,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应秉承批判精神,做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拥抱道德     
正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套用在今日中国的道德现状上,可以说是道德楷模和败德行径并存的时代。再套用"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与问题突出"来描述道德的真实现状一点不为过。特别是在环境问题上,受利益最大化心支撑、侵犯公共资源、暴力营利的人比比皆是。可以说,我国处于社会工业现代化转型期,改革步伐急速,  相似文献   

3.
张伟 《绿叶》2013,(5):17-24
近年来.环境公共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绿色政治时代。究其原因,有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也有网络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二者共同改变着中国的环保政治格局。绿色政治时代的到来,既可以成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新动力,同时也存在政治失序的可能。如何应对绿色政治带来的挑战,是思考中国环境保护良序运行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全人类的道德基准──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道德斯韦尔我这次来中国访问并且和中国国家环保局的高级官员进行了会谈,巩固和加强了我们双方20多年来的合作关系。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力度和内容上...  相似文献   

5.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为何日本不仇官?因为其公务员内有道德权威、知识优势,外有议会压力、舆论监督。为何日本民众皆有"中流意识"?因为其政治生活中上有政党议员的政治制衡,下有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分析日本的政治文化和制度特点,只为创新我们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康晓光 《绿叶》2008,(2):33-37
传统精华的丧失,道德的沦丧,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正当性的缺乏自信,表明软力量是今天中国的软肋。软力量建设深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有效的意识形态、是否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最大的缺口和资源在文化领域,复兴儒家文化,开创新的普世性体系,是中国软力量建设之本。  相似文献   

8.
肖耿 《绿叶》2008,(2):79-87
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我们在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不是什么道德迷失带来的,也不可怕,英国、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都出现过类似问题。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日新的技术、我们国家日增的国力这个背景,若能建成监管、投资、市场配套机制,进行法制约束,将有无限的潜力来应对这些问题。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丢不了,临时丢了也可捡回来。相比之下,对西方的学习才进行了一半,一知半解下强调回归,这是民族主义,很可怕。中国内地若能复制融中西文明于一体的香港模式,中华民族会有远大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茅于轼 《绿叶》2008,(2):56-6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财富、自由、对内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和政治方面摆脱了毛泽东时代的不自由大为相关。今天中国所谓的问题,从道德滑坡到发展道路其实都与政治相关,其求解在于能否还权于民,用法制保护每个中国人平等自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彭卫 《绿叶》2008,(1):87-90
中国近代以来的路程非常艰难,直到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才算摸索到了一点儿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比起希望用儒家文化对之修正来说,规范人的行为主要还得靠法律,而不是道德。讲等级的儒家文化无法回应求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文化有益修身养性,若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环境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的环境道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道德素质,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环境道德的历史起源早在人类蒙昧时代,人类和环境处于共生和谐的统一中。那时根本无环境科学可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尚未脱离动物状态,人类很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对环境行为的调控意识,并不认为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语言和  相似文献   

12.
梁欣 《绿叶》2012,(6):63-68
2012年是世界"大选年",全世界有将近60个国家要举行大选。其中,既包括世界大国,也包括中国周边国家;既包括发达国家,更有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市场将世界各国连接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国的内政问题经过全球化连锁反应的传导,都有可能演变成为国际政治问题。世界上众多国家在同一时期举行大选,政权的更迭必然会引起本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相应地,也必然会对中国外交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中国应对相关国家政府更替可能对中国造成的挑战和机遇做好评估,在外交上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环境文化。刚才潘局长谈到,我们建设环境文化,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也就是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道德体系。今天,我就环境伦理,也是环境道德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环境伦理是二十世纪中叶,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兴起的,中国从八十年代起介绍西方这个领域的文献,并开始环境伦理研究。1994年,成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出版了十多种专著和许多论文。这是我们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我想谈谈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14.
江晓原 《绿叶》2010,(Z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一生做好事很难,朱再保不仅一生做好事,而且把好事的着力点放在环境保护上……,他不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有当今时代的科学明头脑,这是一个充分体现着‘三个代表’精神实质的好典型,值得大大发扬。”--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阅评》  相似文献   

16.
江晓原 《绿叶》2010,(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华杰 《绿叶》2010,(11):35-42
生活方式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时代物质基础、社会制度、习俗等,同时与个人理想、思维方式(即个体想怎样生活、对生活有哪些期望)有关。如何生活,使自己变得崇高,不需要讲更大的道理,只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上一点。博物学生存方式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博物学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和价值观;博物学生存不羡慕高科技和大都市,其态度是宽容的,主张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因此可能让我们过上道德的、绿色的、自在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徐友渔 《绿叶》2008,(7):40-46
1949年后,中国传统中断。"文革"代价巨大、教训深重,我们渐渐把道德往人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我们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并不能提供,试图证明现代化价值能够在儒家文化中印证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传统文化有关日常人伦的部分,是有活力的,可以被继承,因为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高水平地表达了普世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道统,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若恢复道统,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9.
雷达 《绿叶》2008,(5):29-32
不管物质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人类必须要有灵魂的信仰,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一切图"快"的时代,我们遭遇了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平衡,自然生态被破坏,人的精神生态面临真情缺失、道德滑坡等危机。在危机面前,文学应该发挥它关怀人的灵魂和情感的作用,承担唤起我们整个民族对于生态问题的觉醒的任务,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官民矛盾,既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圣君明主,也不能依赖清官和道德,可行之径是要为官民力量的博弈搭建一个合理的政治平台,重在疏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从中国的民本主义传统出发,丢掉"为民做主"的修辞,确立"人民自主"的现代政治传统——在基层和国家之间生长出一种粘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