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晓光 《绿叶》2008,(2):33-37
传统精华的丧失,道德的沦丧,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正当性的缺乏自信,表明软力量是今天中国的软肋。软力量建设深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有效的意识形态、是否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最大的缺口和资源在文化领域,复兴儒家文化,开创新的普世性体系,是中国软力量建设之本。  相似文献   

2.
徐友渔 《绿叶》2008,(7):40-46
1949年后,中国传统中断。"文革"代价巨大、教训深重,我们渐渐把道德往人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我们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并不能提供,试图证明现代化价值能够在儒家文化中印证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传统文化有关日常人伦的部分,是有活力的,可以被继承,因为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高水平地表达了普世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道统,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若恢复道统,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3.
党国英 《绿叶》2008,(2):72-78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经济上成就很大,政治上更加宽松。为此,我们付出了环境污染的大代价,但因此而退回到山明水秀的农耕文明时代,是犯了浪漫主义的毛病。若能坚定地立足全球化,追求统筹发展,中国有可能会有更乐观的明天。在转型社会的不确定环境下,道德的约束作用下降了,规则远比道德要强有力。依法治国,慢慢地提升中国民主政治的水平,值得中国上下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环境文化。刚才潘局长谈到,我们建设环境文化,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也就是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道德体系。今天,我就环境伦理,也是环境道德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环境伦理是二十世纪中叶,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兴起的,中国从八十年代起介绍西方这个领域的文献,并开始环境伦理研究。1994年,成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出版了十多种专著和许多论文。这是我们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我想谈谈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5.
余谋昌 《绿叶》2010,(10):85-85,87-92
中国环境伦理学只有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形成自己的环境伦理理论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作用。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建构不能像西方一样走不同学派争论的路,而应朝建立统一、开放、完整的环境伦理学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要对西方不同学派的理论进行整合。实践是环境伦理学的精华。我们需要通过对社会不同角色、不同阶层人的伦理态度、伦理行为的研究,来制定一套比较和谐的、符合我们社会实际情况的环境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6.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杨东平 《绿叶》2008,(1):91-9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就是引入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到底是倡导公交优先,还是倡导豪宅和宝马香车,在中国竟然成了一个公共问题。畸形消费文化带来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失衡,生态危机的出现。而期望用儒家文化靠读经诵孔来重建社会价值挽救生态危机,无异于痴人说梦。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走向公民社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范新萍 《环境教育》2008,(10):33-34
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人重视。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也包含“生态道德”。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编者在选取题材时,高瞻远瞩,有意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层面上渗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列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把尊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态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9.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纪苏 《绿叶》2011,(7):79-82
中国这些年的市场化,人生意义越来越趋同,都统一到财富价值观那儿去了。财富价值观独大使社会矛盾层叠不穷,已危及了中国的健康发展。突破财富价值观不能靠穷人;富人有这个条件但没这个意愿;知识分子有这个条件,应有但现在却没有这个意愿,要启蒙社会,他们需要先启蒙自己。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上,一位来自西部的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为了拉动内需、创造国内市场,应该批判勤俭的观念。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见人家要批判勤俭,吓了一跳。他说,勤俭这个观念是中国人民在贫困的时期形成的一种道德原则,现在我们富裕了,我们就要批判“勤俭”,这样人  相似文献   

12.
我不长篇大论,就说个事例。几年前,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一位来自西部的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为了拉动内需、创造国内市场,应该批判勤俭的观念。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见人家要批判勤俭,吓了一跳。我发现,他很有一套理论。他说,勤俭这个观念是中国人在贫困时期形成的一种道德原则,现在我们富裕了,我们就要批判这个"勤俭"观了,只有这样人们才舍得花钱,只有大把花钱才能创造拉动内需,才能创造国内市场。他说得振振有辞。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社会如果缺失了道德,则是大到江山社稷、民族精神;广到纲常伦理、宗族祖嗣;小到孝悌廉谨、礼仪风度,都将黯黑混沌,纷乱杂章。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都希望自己生存的社会有健康的机体。就社会本身而言,保障社会正常秩序与健康运转的因素,主要是信仰、道德和法律法规。其中,信仰是基石,道德是力量,法律法规则是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4.
夏光 《绿叶》2011,(10):7-14
在中国转向绿色发展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环境保护担负新的重要使命:重建社会道德,重塑中国人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信仰。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这项使命?第一,要确立环境保护在执政理念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第二,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经济领域形成"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第三,要推进环境教育创新,培育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  相似文献   

15.
肖耿 《绿叶》2008,(2):79-87
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我们在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不是什么道德迷失带来的,也不可怕,英国、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都出现过类似问题。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日新的技术、我们国家日增的国力这个背景,若能建成监管、投资、市场配套机制,进行法制约束,将有无限的潜力来应对这些问题。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丢不了,临时丢了也可捡回来。相比之下,对西方的学习才进行了一半,一知半解下强调回归,这是民族主义,很可怕。中国内地若能复制融中西文明于一体的香港模式,中华民族会有远大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全人类的道德基准──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道德斯韦尔我这次来中国访问并且和中国国家环保局的高级官员进行了会谈,巩固和加强了我们双方20多年来的合作关系。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力度和内容上...  相似文献   

17.
雷达 《绿叶》2008,(5):29-32
不管物质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人类必须要有灵魂的信仰,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一切图"快"的时代,我们遭遇了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平衡,自然生态被破坏,人的精神生态面临真情缺失、道德滑坡等危机。在危机面前,文学应该发挥它关怀人的灵魂和情感的作用,承担唤起我们整个民族对于生态问题的觉醒的任务,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谈到中国的基 本国情和所面对的发展挑战时提出, 目前中国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不发 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 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 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 需要科学发展。 温总理的这个表述是非常准确 的。中国目前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发展 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 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持续建设“绿色中 国”,而要建设“绿色中国”,就要求 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刘兵 《绿叶》2008,(1):47-50
我们强调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就是西方工业革命,经济、物质增长的现代化的模式。当我们只追求这样一种发展时,我们就排除了社会发展模式上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当我们把它作为深层的文化基础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出问题。今天,我们至少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宽容的文化环境、研究环境来改变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20.
绿色书架     
《绿叶》2006,(3)
《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管仲连、涂方祥、杨琳编著,海洋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28.00元《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本顺应时代需求的精品,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本书不仅发掘了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而且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和世界观。作者以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结合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又有对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忧思。从崇尚自然的道家文化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从大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