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们这里在搞重点工程建设时 ,有的施工单位不按指定的地点取土 ,而是利用小恩小惠 ,给附近农民一点好处 ,农民就让他们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取土 ,使一些耕地遭到破坏。请问 ,对这种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宁夏固原县 :刘文发刘文发同志 :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是我们的国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 ,这是农村的一项重大改革。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由农民承包的土地 ,其所有权仍属于集体 ,承包人只有使用权 ,没有处分权 ,不得…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权分置"改革展开了讨论、研究,然而对"三权分置"的界定仍众说纷纭、缺乏共识,其背后潜在的问题与风险亦值得关注。林地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保护林地,保障林农的利益。但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存在权属不清、流转不规范、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对经营主体进行规制,明晰相关的权利属性,规范程序、完善司法救济,可最终实现林地使用权"价值饱和"。  相似文献   

3.
任剑涛 《绿叶》2011,(2):96-102
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官民共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自觉和民间参与已经启动。然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权力运用的行为,在权力主导的格局下,环境保护始终处于一种从属性地位,是一种"软任务",这导致了环保的绩效困局。破解这一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以规范权力为核心的"法治环保",从责任性上倒逼有关主体理性思考和安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更加宏大的建设框架中的正确定位及其关系,以及发展一种官民合作型的环保社会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划拨土地使用权将进入市场流通。明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性质、合理评估其价格已很必要。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相比,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特殊性,其价格不宜采用先评估出让土地使用权后扣除出让金的方式评估。作为尝试,可以先评估划拨土地基准地价,用以指导划拨土地价格评估,衡量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5.
取消农业税费后,中国的农村道路怎么走?单纯的土地所有权与权力退出村社,并不能保证农村的安定、农民收益的最大化以及公共品的获取。平等的土地使用权,民主自治的乡村集体权力,是中国农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对村社集体权力不能因噎废食,民主的基层政权不能没有权力,否则干不成坏事却也干不成好事。  相似文献   

6.
集体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集体土地流转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效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从农地规模经营、农地融资与农民转市民三方面分析集体土地登记如何促进其统筹城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不但是我国农村微观机制讨论的热点,而且是我国农地制度变革和完善的见证,也是农村结构调整、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在阐述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基本内涵及其多样形式的基础上,从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现状出发,阐明了造成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影响其有序推进的原因。立足于我国土地流转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土地使用权流转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价格一般会不断上涨,固定年期土地使用权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但受让土地使用权价格存在类似折旧的现象。投资人能否从地价普遍上涨中获得增值收益,取决于土地所有权增值比率、土地还原利率、剩余使用年期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吴文良 《绿叶》2014,(12):19-25
要协调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的发展,首先是把产业做起来,解决农村最核心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并保持较高水平。为此,应该"二产先行,一二三产联动,产城一体,工农一体"。而这其中,土地流转是关键的关节。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引入资本,撬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显著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入技术和人才,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合作,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经济等各方面原因,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不足以保障我国土地空间资源分层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在对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内涵、性质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在对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中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就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东  温铁军 《绿叶》2010,(Z1):186-190
大量原住民人口,资源高度稀缺,加上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净流出,"三农"问题成为必然。政府与九亿农民之间"交易费用"过高,对抗性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等"三治"(县乡村治理)问题在所难免。效仿日韩,在农村推广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农协,使农村经济基础尽可能不与上层建筑发生剧烈矛盾,在此前提下可适时推进农口大部制改革,这种由下至上的合作经济建设与由上至下的涉农部门改革的配套,将构筑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土地用途管制推进的制度障碍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小娟 《中国环境管理》2004,23(3):12-14,57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是实现土地利用中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但是建立在法律行为概念和制度基础上的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向前推进时遇到障碍,主要表现为行为人缺乏内在约束、管制效率低下、司法救济的不足。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法律思想模式选择的制约、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执行的限制、责任追究机制中行政与司法的脱节。解决的方法主要包括要求土地权利人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公众参与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使用协议中明确土地使用权的义务、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吴敬琏 《绿叶》2010,(Z1):90-95
中国的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国有垄断企业、政府部门能否进行自身改革,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推动这一改革?时下,"国进民退"争论再起,党政经大公司垄断进一步强化;行政力量干预微观经济,腐败猖獗、寻租庞大。而旧路线旧体制的捍卫者将腐败猖獗诿过于市场化改革,力推去市场化。演化改革派强调,权贵资本主义的根源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在于改革不彻底,而非改革本身。能否铲除权贵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使公共权力受到法律约束、民众监督,攸关中国未来30年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合理确定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防止土地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有关现定为依据,在阐述基准地价内涵、基准地价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的具体确定方法,并将它初步应用在山西省祁县城区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最低限价的确定中.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将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市场发展的主要内容,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制度来保障.在介绍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制度的建设状况,并提出了今后急待建立和完善的林地使用权市场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深嵌于传统农耕文明的农民逻辑,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步履蹒跚;国家与农民,控制与反抗,生存与权益,一组组悠久的命题提醒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并非民主不民主,自治优于民主,基石在于发育类似日本农协和我国台湾农会的农民组织;作为政府,应行"少照绮罗筵,多照茅草屋"的治国理念,践行善政之光,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7.
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利益摩擦变大,群体性事件频发,根本原因是缺乏社会中间组织的沟通和协商,此为官民关系"非常态"。要建立和谐的"新官民"关系,可结合历史路径,借鉴东亚邻国,将现有国家控制的工会等社会团体通过法团主义的路径,向自主性的公民社团转型,让国人从中获得民主的学习机会,最终走向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传统仁学为当下官民关系提供了正反两个角度的"双向服从"秩序理论,但实践道路却往往"单行",导致形式的法治国。要重建官民和谐,走向实质的法治国,应平衡、协调好七大关系:本末关系、独立关系、保护关系、分配关系、组织关系、规制关系、适当抵制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洛 《环境教育》2007,(10):43-44
"限批"不是目的,是手段,只是环境监管部门行政权力的最大化使用。中国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一个部门的几次执法和几项新政策,而在于体制与法律的真正改革,在于公众监督力量的真正形成。新制度要经过多次博弈确立,每次"环评风暴"都是一场博弈,"区域限批"无非是更接近底线而已。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官民矛盾,既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圣君明主,也不能依赖清官和道德,可行之径是要为官民力量的博弈搭建一个合理的政治平台,重在疏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从中国的民本主义传统出发,丢掉"为民做主"的修辞,确立"人民自主"的现代政治传统——在基层和国家之间生长出一种粘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