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贠杰 《绿叶》2008,(4):97-102
在抗击"非典"等突发性重大危机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独特的制度优势:集中统一的决策系统,灵活、统一、高效的行政执行系统,"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条块分割的公共管理体制在应对危机时严重地不适应。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从危机意识培育、危机能力训练、危机预案制定、危机管理法制化、危机设施储备上改善危机管理,是中国公共管理需要强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孟祥青 《绿叶》2008,(4):103-110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大、加深,北京面临着各种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危机。有效应对多样性安全危机的基石,是安全危机机制的常态化,但北京尚不具备。奥运是个契机,北京应抓住: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机制和危机管理、评估、预警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国民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等途径,为首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傅思明 《绿叶》2008,(3):29-35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领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随机性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任意行事。能否在非常状态下做到依法应急,不滥用行政权力,并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是对我们政府行政能力和法治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是对领导者基本素质的重要衡量。  相似文献   

4.
面对目前的危机形势,既不能单纯用宏观政策调节经济,也不能单纯为保增长而保增长,而应抓住危中之机,以改革应对危机,以调整促进增长,实现体制转型、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为争取这样的前景,有必要梳理"国家经济安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两大理论,从中提升认识:好的目标需要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长敏 《绿叶》2008,(4):83-89
全球化时代,相比传统军事安全,环境、经济、文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增。"地球村"的形成,使得任何一场国际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传统的纯粹的双边冲突或国内危机已日趋罕见。全球性,多领域,相互触发,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新危机,中国应了解全球化时代国际危机的特征、全球危机问题与安全理念的转变,并借鉴有关国家危机应对的做法,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人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环境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如何应对危机成为当今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议题。本文从环境危机事件的内涵与制度学诱因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危机影响下环境政策变迁的过程、模式以及机制进行评述。研究表明,制度供求不匹配所带来的制度非均衡是导致环境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环境危机事件有利于打破原有环境政策渐进性过程的路径依赖性,通过改变政府、公众、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体的机会格局与资源条件从而为主要政策变迁提供可能性。因此,危机事件影响下的环境政策变迁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正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环境危机多发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理论模型进行本土化研究,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有关理论的实际应用,为具有不同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的地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赵晓 《绿叶》2008,(3):36-40
中国现代化又走到了一个关口,经济快速发展、收入迅速提高会带来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一时段危机应对尤为重要。树立经济发展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打造和谐社会,彰显了新政府的与时俱进,表达了国民的真正需求。从理念转化为现实,中国的政治需要现代化,建立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推崇仆人式领导文化,加大官员决策犯错的成本,是重要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夏光 《绿叶》2008,(3):70-74
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逼近环境安全的底线。同时,我们在应对环境危机的人才、手段、能力方面却很薄弱,应对环境危机的力量小于环境恶化的速度。环保总局改为环境部,提高了环保在国家决策和管理中的地位,但并非环境危机就可以解决了。如果不改变单纯的业务部门思维方式,环境的危机就有可能变成环境部的危机了。  相似文献   

9.
策划人语: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而言,201 2年也许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末日之年。接连而至的欧美"双反"让严重依赖出口的光伏企业濒临绝境。然而,这些困境未尝没有缘由,甚至其危机的种子早在光伏产业兴盛之时便已埋下。也许,在积极运用国际贸易规则手段应对欧美的"双反"之余,我们还需要追问光伏产业的罪与罚:我们在发展光伏产业的过程中有哪些政策和体制上的过失?  相似文献   

10.
从SARS到大雪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绿叶》2008,(3):1-8
SARS之后,我国用五年时间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在这次应对大雪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体制不统一、预案和可操作机制少、应急人才缺乏、公民危机意识淡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也值得反思。展望未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走复合之路:扩大应急办权利,整合体制;着重预案和机制建设,突出可操作;普及公民应急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2009年4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理解绿色新政?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小平 《绿叶》2010,(Z1):176-181
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人口过剩,而非"老龄化"危机。在机械化、自动化、机器人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老龄化"进程,在人均占有财富上有利于全体中国人,自然也就有利于老年人。如何保障老年人分享人口减少过程中机器所提供的巨额红利?需要精心的制度安排: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缩小法定养老金差距;实行低水平、广覆盖、高险保政策;鼓励老年人去中小城镇和农村养老;将超生父母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若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100年内降到8~10亿,200年内降到3~5亿,美加澳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3.
山岳型景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持续发展关系到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对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依据危机作用对象将山岳型景区的旅游危机划分为3个类型,并结合泰山景区进行了分析,从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反馈3方面提出了危机管理的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高度媒介化的风险社会,大众传媒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重要的软力量。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大众传媒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各种风险、危机和灾难往往被媒体放大和扩散。面对网民正在成为当代中国传播体系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趋势,管理者和媒体急需确立危机传播和"媒体执政"的意识,用好危机传播3T原则——真实地说,及时地说,首先来说——以求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15.
吴岩 《绿叶》2011,(4):59-62
灾难题材的作品,中国并非没人写,而是限制太多难以发表。灾难题材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不足之处,可以及时防患于未然。加强组织的完善性和反应能力,是正确应对危机的两大重要准备。被动地适应危机,暴露出中国目前环境教育严重不足。环境问题是科幻文学的重要母题,科幻作品理应成为环境教育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6.
王延吉 《绿叶》2013,(5):85-91
近年来,为应对人类危机而提出的"新轴心时代"遇到了发展瓶颈。本文在深入分析轴心时代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轴心时代的精神内涵,并在反思"西方解系"内在缺陷的基础上,预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解系"将成为"新轴心时代"的主脉。  相似文献   

17.
沈体雁 《绿叶》2008,(3):41-44
南方雪灾反映出中国危机管理在机制协调、信息沟通、公众参与上的不足。未来值得追求的情景是,拥有一个相互关联、信息共享、依靠民间的应急机制。在中国独特的体制下,若能以老百姓为基础,以人为本,我们有条件有潜力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人需要的比较理想的应急体制。  相似文献   

18.
屈振辉 《绿叶》2013,(3):38-4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危机日渐加剧,环境伦理的研究和构建也愈显重要。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环境危机是环境伦理产生的根源,但通过研究却可发现环境伦理的产生与流行同原始先民中的礼仪不无关系。基于此,我们做出了环境伦理最初起源于初民之"礼"的道德猜想,并对环境伦理的生态起源及其道德内涵进行了探讨,试图从礼仪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中,探究其对于当代环境道德建设的若干启示,为解决现代环境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以乡土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内涵才能存在。乡村振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转型的关键。2020年5月18日晚,一场题为"后浪对话前浪:后疫情时代与全球区域化"的在线论坛在某直播平台开讲,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作为主讲嘉宾,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危机及应对之策,从探讨个体如何避险,到思考人类文明的转型,与网友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2,(6):77-83
中国纺织业对"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纺织业所带来的污染不仅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危机,而且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而突破纺织业的污染困境需要政府、消费者、环保组织的共同参与,更需要纺织业供应链朝着绿色生产的方向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