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小敏 《绿叶》2008,(2):66-71
在世界历史上,短期是利益博弈,中长期是价值博弈。符合潮流的价值,在中长期一定是胜利的。当今中国,社会遭遇了信用危机,发展遭遇了若干危机。30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多元化,这是推动中国尤其是中国政府更广更深改革的动力。十七大奠定了契合普世价值传承中华传统的中长期社会价值观,推进了各方的建设性沟通和互动,创造了政府公共服务化转型的良机。  相似文献   

2.
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近100年的奋斗,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当前的中国正在迅速演化成为整个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中国人终于实现了百年的强国梦想。然而,这一巨大成就,是以严  相似文献   

3.
大峡谷热迟姗姗(一)实际上探察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谜的热潮早在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就已在世界兴起。1773~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开始了血腥的亚洲殖民地掠夺战。在此期间,他们相继占领了印度,控制了锡金、不丹和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国家,1840年又以印度为跳板,从贩卖鸦片入手,将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发动了让全中国人民永远刻骨铭心的鸦片战争。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也将魔爪伸向了我国的神圣领土西藏。  相似文献   

4.
张文木 《绿叶》2008,(9):69-82
中国人重经验(重实践),中国的方法论讲究"格物致知"、"实事求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要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西方文明模式带来的人类发展已不可持续:技术问题上升到人的问题,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历史从物的世界转入人的世界、从物理世界转入精神世界。人们将发现,中国经验型的综合思维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 《绿叶》2010,(7):30-33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临盆分娩与半殖民地和屡战屡败密不可分,这不仅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也造成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知识与常识的不足。而今日我们直面和投入的,是一段激烈的分化与重建、富裕与危机的历史,是一段可能决定中华大国命运于一瞬的历史。对如上命题,学科知识只是杯水车薪。恢复常识与知识重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汪晖 《绿叶》2008,(1):38-46
在现代资本主义以物质为核心的结构下,在现代世界以西方为中心的结构下,重物质轻精神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政治性与文化、社会脱了钩。对自身历史,尤其是对近代历史中正确性的否定,使得中华民族在解放进程中形成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伤害。如何把政治价值问题跟文化、精神、传统、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转化为政治实践,从而在西方中心世界里保持中国文化的自主性、中国知识分子的实践传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围 《环境教育》2008,(3):34-36
21世纪之初,人类遭遇了一场将今天与明天连接在一起的危机,这场危机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明确的人类发展问题。它提醒我们:我们分享着同一个星球——地球,世界各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相似文献   

8.
黄纪苏 《绿叶》2010,(Z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9.
黄纪苏 《绿叶》2010,(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10.
吕植 《绿叶》2010,(Z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1.
吕植 《绿叶》2010,(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08,(12):9-16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是危机还是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思路。实行独立自主的集中统筹,中国将在危机中迎来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产业升级的重点是高科技产业,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完整的经济体系。为此,不应过度强调短期成本,要有长远的眼光。  相似文献   

13.
石嫣 《绿叶》2012,(8):33-40
食品安全成为世界问题与化学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体系的主流、工业化食品生产体系成为百姓餐桌的主宰、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成为人类主要寄居地高度相关。因而,解决食品安全危机不能单纯依靠事后监管,更为重要的是事前行动,而"食物社区重构"则是事前行动的现实践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度层面的推进和人们的普遍参与,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所带来的"化学农业"和"石油农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自1972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围绕着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环境问题的需要,每10年左右实现一次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大跨跃",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文化留下,话语权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化热和孔子学院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渴望了解的真实心态,其背后是民间日常生活需求的推动,不过,通常也纠结着经济、政治等话语权因素。我们主张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文化对接"的形式来拒绝话语霸权;在文化交流和输出日益扩展的今天,中国要重构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融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又到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与全球气候变暖、以致冰川消融所带来的危机相比,当今中国的“污染减排”问题,似乎更为迫切,迫切得如同火烧眉毛,所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区的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黄宇 《环境教育》2003,(2):8-16
一般认为,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1973年,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30年来,中国的环境教育沿着自己独特的轨迹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从整体上看,中国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同时起步,共同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30年中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回顾:中国环境教育三十年1.环境教育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3—1983)与西方工业国家比较,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迟缓的,在1972年以前对已…  相似文献   

18.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7):74-79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08,(11):1-20
美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一个成功地将超强的债权转化成超强的世界霸权的国家。福兮祸所伏,美国式发展观——买空卖空、债务人的霸权——告别在2008年的秋天。美国的时代是否已经或即将终结?美国主导世界的局面是否分崩离析?在这场危机中代价昂贵的是中国。在美国身上并非没有了可学的品质:长于谋划、敢于树敌、勇于当头。  相似文献   

20.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8):78-87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