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友渔 《绿叶》2008,(1):68-74
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诚信,这表明我们社会在基本道德上出了问题。重物质轻精神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具体到当代中国道德和精神文化上的缺少,相比起轻中华重西方、轻传统重现代这些所谓的成因,政治价值以及制度的缺位更为重要。相比回归传统道统,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是要树立起多元的政治价值,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应秉承批判精神,做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文化就是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对“和谐社会”都有详细的论述,而把它提到很高的还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大同社会的描述。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经济基础近乎崩溃甚至于亡国,但是它的道统从来没有断过,因此中华民族总能够重生,还能够同化他人强大自己。比如“文革”后我们经济发展到崩溃的边缘,但是只要沉下心来改革20多年,马上又跻身于世界十强到五强,这是为什么?别人认为是我们国家大,地域辽阔,有回旋余地,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道统,即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能够同根、同种、同文留下来的民族仅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犹太。但我们比犹太更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首先须有一个根本,没有根本,就只能拾人牙慧。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起因,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根据在传统文化中。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同时发生,科学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现在的难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发展成了无序。中国迫切需要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重建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五四"最大的思想功绩,是为中国人输入了现代化的概念,是对传统决绝的否定,或者是重新评估一切传统价值。"五四"提出的创造现代中国、独立的个人的任务和目标还远没有完成。历史对中国人太吝啬,太不具有宽容性,以至于我们今天还得重返"五四",从"五四"那里汲取养分和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5.
夏学銮 《绿叶》2011,(4):104-107
当前社会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转型,使得"义利人财"呈现于传统社会相反的排序,这既是社会精神追求的倒退,也是社会开放包容的进步。多元价值虽然道德平等,却需要构建主流价值引导社会前进。参考美国经验,回归传统才是我们未来主流价值的大方向。我们应当兼顾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善于利用传统价值,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6.
田松 《绿叶》2008,(7):18-24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根"的人。我们需要儒、释、道等大传统,但更应重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地方的、生活的小传统。小传统与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对小传统的了解,也是个人的一种寻根。在地方传统尚存的地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帮助他们现代化,而是要守住他们的传统。在中国,对小传统破坏最严重的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传统的认同得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入乡土文化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刘兵 《绿叶》2011,(7):30-35
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丰沛的物质、先进的科技和现代人文理念,与此同时,它也使原本合理、天然并且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知识"被逐渐消灭,影响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危及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我们需要反思以现代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反思其"一元"本质,从经过长期检验的、传统的生存智慧和与之相应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的多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学是中国近代挨打的产物,是国将不国之学。近代以来,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华老大论,从骂祖宗到卖祖宗,互为表里、欢喜冤家,是现代化病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表现。中国的事,搞不好还是搞得好,与中国的传统没什么关系,归根到底的责任是我们自己。"五四"不是中断传统,而是重建传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房宁 《绿叶》2008,(1):8-12
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张小军 《绿叶》2008,(7):25-33
文化认知指导着人的行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进而带来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文化全球化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西方化引导着中国的现代化。在不断对自己的过度"文化革命"和对西方的过度"文化屈服"之中,中国文化丧失了灵魂,带着误解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中国、中国人向着消费主义、商业化和物化一边倒,生态危机严峻,社会问题迭生。面对精神家园的沦陷,人们漠然,甚至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文化生态危机。树立文化自觉,加强文化环保意识,应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关节。  相似文献   

11.
韩毓海 《绿叶》2008,(2):38-45
文化领导权的丧失、软实力的虚弱、在世界资本主义等级体系中处在被洗脑的打工者的地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三大危机。决定我们今天政权合法性的,不是正统和法统,不是你认同了什么经济制度、实行了什么宪政,而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视野中,我们要立足于批判地继承中国革命的遗产,重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肖显静 《绿叶》2008,(6):54-60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不完整的西方现代性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是工具理性的现代化而非价值理性的现代化,是表层的物质现代化而非深层的精神现代化。这种不完整的现代化制造了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目前以及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追赶,而是超越。超越不可能以原来的观念、传统的道路——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为基础。把维护全球性的生态平衡和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给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支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文化留下,话语权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化热和孔子学院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渴望了解的真实心态,其背后是民间日常生活需求的推动,不过,通常也纠结着经济、政治等话语权因素。我们主张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文化对接"的形式来拒绝话语霸权;在文化交流和输出日益扩展的今天,中国要重构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融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14.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俗称为古村落,是民俗文化的策源地,民俗表情的生动符号。古村落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乡风民俗、建筑理念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旅游等价值。然而,受城镇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古村落的数量锐减,空壳化现象严重,保护形势极其严峻。一些传统民间文化载体的古村落正一步步被逼进狭小的“胡同”,部分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环境部3月23日发布2018年"6·5"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确立该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二字首次被写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2012,(9):97-97
金华盛纸业(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是世界纸业十强之一的金光集团APP于1996年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大型造纸企业,位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分区,专业生产无碳复写纸(包括热敏纸)、双胶纸、铜版卡和办公用纸等系列产品。企业年产文化用纸60余万吨,是目前中国大型的多元文化纸品供应商,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选为"2003-2005年度全国明星侨资企业"。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动植物的生存,心中就会有一种悲悯,就不会随意践踏绿地、攀折花木、违法捕食野生动物。如果我们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就不会无节制地滥伐森林,就会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二字首次被写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9.
黄龙光 《绿叶》2013,(8):65-70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生态思想,观念,与作为行为实践的理性生态技能、经验,以及作为社群内部的生态管理组织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实践,具备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社会生态三重价值。当前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中,仅凭科学主义至上的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家园"的梦想。当今的生态文明,理应属于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和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青 《环境教育》2009,(2):39-4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就是中华传统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