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意识对应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男性的视角;而"大地"意识是一种超越了社会学、人类学范畴的意识,它是组成大自然所有生命和物质的整体概念。在孕育、养育的生命现象里,二者在象征意义上重合在一起。人的自我是在对周围事物的认同关系中形成的,一旦构成这种关系的对象不复存在,人类的末日也将到来。"关系"不仅体现了人的价值,也是艺术表达冲动的根源。诗歌是一种向善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省概念是在国内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发展实践提出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生态省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体现在人与环境关系的体制合理、决策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一种竞生、共生、再生、自生的生态风尚。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文 相似文献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就加快西部开发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在开发西部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前不久,朱镕基总理在青海省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中央领导的指示,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完全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抓住了根本。…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保护生存条件、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前提、建设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从唯物论的理解看,生态文明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条件下,逐渐确立起来的以公社式的小型化和民主化的生产单位为社会肌体、以社会化小生产为经济模式的自治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中,人类重又扎根于地方性的劳作之中,在生态化的技术的调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在此意义上,生态文明不是别的,它正是建成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身。 相似文献
7.
8.
9.
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小康目标的新要求,凸现决策层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现状的深切忧虑。虽然在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中,环境、资源等外部约束性问题,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在11月15日 相似文献
10.
11.
1999年以来 ,江泽民总书记就加快西部开发多次作了重要指示 ,明确指出 ,现在开发西部的条件已经具备 ,时机已经成熟 ,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 ,不失时机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前不久 ,朱基总理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 ,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建设青海大生态环境 ,已成为摆在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 相似文献
12.
13.
在进行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中,不仅要高度重视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还要高度重视围绕不同类型的功能区,搞好与此相适应的不同地区政府管理模式的规划与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面向生态文明的未来,教育者必须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2018年5月28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发起的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天津成立,吸引了国内150余所高校"加盟"。在联盟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5)
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化的政治文明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巨大牵引力。经探讨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水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作用,能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广泛、有效的政治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正"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前,我国一直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经济建设。然而,伴随物质资料的日益丰富,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近年来,大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染毒、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景观破坏等环境问题已危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生态修复作为解决上述问题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在未来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瀚海沙"的六年,经历了从城市到边远地区,再从边远地区回到城市的过程;经历了由帮助别人到自我成长的过程。与其他的主流NGO不同,"瀚海沙"首先是一个内向型、学习型的团体,它并不只是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而是希望培养公众的健全人格和生活态度,使之对于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生态问题)主动关注、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