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姿态,既是出于改善美国国际形象的需要,又是出于保持美国未来竞争力的考虑。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不可能免费提供给中国资金、技术,从实质上帮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要丢掉幻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2.
田慧芳  杜国辉 《绿叶》2012,(12):62-67
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出口结构,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低碳转型需要通过政策、技术进步以及资金来实现。我国低碳转型首先面临两大瓶颈——技术瓶颈和资金瓶颈。因此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提高低碳技术的溢出效应:同时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解决资金难题,更要兼顾现实国情,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3.
李萌  彭启民 《绿叶》2012,(12):16-22
中国光伏产业繁荣表象的背后.却有着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亏损、裁员等消息频传等诸多的无奈,最近一段时期.更是连年在国际市场接连遭到阻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光伏市场萎缩,行业整体处于弱势,同时企业经营管理存在失误.风险抵御能力差,加之无序竞争严重,生存环境恶化。中国的光伏产业要摆脱困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市场等多方面的合力,尤其应该注重开拓国内市场,中国光伏产业的希望还是在国内。  相似文献   

4.
由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兵器、中船、邮电、铁道、交通、煤炭、化工、气象及高校等十三个部门有关专家参加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环境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4月16日至20日在苏州召开成立大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何效宁同志出席和指导了会议。会上讨论了如何组织起来,加速展发环境技术的科技工作问题,认为这是关系到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和可靠性、适应国内建设需要、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大事。建议上级领导部门采取有效推动措施,逐步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如海 《绿叶》2012,(12):23-29
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以及在欧美遭遇双反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在于国内市场的滞后。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瓶颈不是成本和技术,而是僵化的电力体制造成的并网困难。光伏产业的出路在于构建一个健康的光伏国内市场,为此必须具备公平、开放、智能的电网平台,足够力度的政策补贴,简化的审批手续,畅通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完善的光伏系列国家应用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环境保护受国内外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市场吸引着各路商家,中国的环保展览也成为国内、外展商和各有关方面竞相举办的热门展。近年来 ,每年在各地,由各部门、各展览公司举办的环保展已使环保企业应接不暇。这是好现象,但却令人担忧:办得很辛苦,结果却不令人满意。但是, 6月 12日~ 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环保产业、第七届国际环保展暨会议 (CIEPEC2001),其展出规模、质量和会议内容都令人称赞。   始办于 1992年、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的…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了土地公开交易中在土地需求主体、政府调控、出让方式、交易场所、交易制度和信息更新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实行地产策划、加大“净地”出让、推行“网上竞价”、创新制度和土地市场信息系、统等具体,可行的措施。研究认为,我国土地市场建设还不够成熟,建立规范化土地市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不长篇大论,就说个事例。几年前,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一位来自西部的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为了拉动内需、创造国内市场,应该批判勤俭的观念。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见人家要批判勤俭,吓了一跳。我发现,他很有一套理论。他说,勤俭这个观念是中国人在贫困时期形成的一种道德原则,现在我们富裕了,我们就要批判这个"勤俭"观了,只有这样人们才舍得花钱,只有大把花钱才能创造拉动内需,才能创造国内市场。他说得振振有辞。  相似文献   

9.
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向低碳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中国的一个战略选择。走低碳化发展道路,要求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制衡、相互激励的正向促进关系;大力推行需求方管理政策,运用市场化手段节能减排;理性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离建立碳交易市场还有相当距离,在此之前,可以考虑建立碳排放的绩效标准。  相似文献   

10.
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培育和拉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保护产业应该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需要政府的培育和拉动,政府应该在环保市场体系的培育、环保有效需求的拉动和环保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编辑手记     
《绿叶》2008,(1):107-110
2008年,注定不平凡。北京奥运会,是的。改革开放30年,是的。就思想界、学术界来说,为更好地继往开来,需要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30年前,无论是中国自己还是国际社会,无论是中国的精英还是中国的平民,有多少人能预见到今日中国国力之强盛、经济之繁荣、社会之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将有利于中国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同时来自国外企业和技术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国内环保企业如何应对摆在眼前的机遇与挑战,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求得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一、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环保企业不仅能够搞好,而且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历史上对环境保护投入的欠帐过多,使得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基…  相似文献   

13.
自贸区谈判——中国环境服务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服务贸易现已成为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内容.中国环境服务企业已经具有战略转型的基本条件,应该抓住自贸区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重要机遇,加快中国环境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当前需要加强不同环境服务分类影响研究,解决战略转型的对象问题;实施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途径问题;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制定针对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扶持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4.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保产业》2014,(1):58-58
正浦华环保有限公司(THUNIP简称:"浦华")起源于清华大学,是国内专业化的环保集团公司。自1988年进入环保行业以来,始终秉承"办健康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企业宗旨,以"为我国城镇和大中型企业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为市场定位,形成了以浦华水务为龙头,以紫光环保为技术研发平台,浦华供应链为有效补充的产业格局,专注于自来  相似文献   

16.
正《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是由四川省科技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家综合性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来源期刊等,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是我国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李建军 《绿叶》2013,(6):50-55
随着中国经济向现代化的迈进,农村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之路。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一社会变革,则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世纪挑战。为此,必须走集约化、城镇路,通过制度的改进,实现农村对知识、技术、资本和创新精神的引入和聚合,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湖南有色金属》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长沙公司、湖南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有色冶金技术刊物,国内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本地区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分析检验、节能、环境、金属材料与加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经验、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同时还针对本省生产、科研和读者的需要,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开展技术问题讨论,举办新知识、科研和读者的需要,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保产业》2010,(5):65-65
刘书平,中共党员、毕业于辽宁省抚顺大学,现任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中国袋式除尘委员会常委。自从我国1986年引进第一条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起,刘书平就从事袋式过滤专业的技术和加工研究及市场工作,是国内最早从事该行业技术、销售、产品研发及产品经营的技术型管理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