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不单要对生产力变革,还要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即对整个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改良,而是要超越,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方式,在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郇庆治 《绿叶》2008,(2):96-102
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后现代文明时代背景上对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状态的激情想象,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但是,只要人类社会不进行改弦易张式的变革就永远都不会到达绿色的彼岸。  相似文献   

3.
《绿叶》2008,(12):96-100
生态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要由生产者直接支配而不被他人代替支配;依照生态要求规划生产,反对单纯经济增长主义——重质量而非数量,重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我们时代的危机,是生态社会主义国际化的一个革命机会。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绿叶》2017,(12)
正凡要进行物质生产都需要投入能源、排出废物,国际国内,无一例外。问题在于,如何节能减排,这是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难题,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维,正在以宏大的实践开辟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桂华 《绿叶》2011,(2):114-117
非均衡的现代化策略导致中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失衡。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快速发展提供稳定基础,这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所在,而巨大的发展成本则被转嫁到农村,并最终产生了"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发展是与整个中国发展模式高度相关的,由此而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要超越农业本身的。  相似文献   

6.
夏明方 《绿叶》2013,(3):6-14
中国的现代化属后发型,其开端始于非常严峻的生态危机。遗憾的是,因为对环境代价论的错误认识等原因,现代化道路反而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并有着向生态危机演化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纠正错误的环境代价论,认真对待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风险与人口压力,以开放的心态向发达国家和传统智慧学习,探寻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绿叶》2017,(10)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方略与战略安排,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富强民主  相似文献   

8.
在如何解决资源压力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上,潘岳先生对生态社会主义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我觉得走人文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更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国现在出现环境和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是由于中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只顾强调发展经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经济增长至上,不注重保护环境,不注重相应的人文发展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余彪 《绿叶》2014,(8):50-56
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不可能绕过农民和农村,而且很大程度上农业现代化取决于它们。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准确地说应该是“三农”的现代化,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那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环境管理道路该怎么走,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未来的中国特色环境管理体制必须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上,充分认识到环境系统的内部联系,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世界系统的联系,将人类社会与环境高度协同  相似文献   

12.
周青 《环境教育》2009,(2):39-4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就是中华传统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在一个特定的方面反映了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环境问题纷繁复杂,环保对策丰富多样,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中,十分需要有一条主线把整个探索过程整合起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条主线可以归纳为"全面增强环境保护的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具有跨世纪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四大,犹如破晓的雷声,久久回荡在中国,回荡在世界。国际舆论盛赞“十四大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给占全世界1/5人口的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它必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十四大结束了,但要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完成十四大报告对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提  相似文献   

15.
观点     
《绿叶》2012,(12):93-94
历史似乎给了中国人一个机会: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中国能不能直接由目前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工业文明?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必须告别美国和欧洲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拥抱一种更为健康、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这对我们是严峻挑战,但也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吕植 《绿叶》2010,(Z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5):5-7
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是政府管理主导的传统治国方略的根本性升级,也是新时代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核心要义。一、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吕植 《绿叶》2010,(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与毛泽东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又进行了超越,他继承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及分步骤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扩展了现代化的内涵,提出了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构想,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置于突出位置,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在中国出现有其必然性。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格局,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发展理念,不仅为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弊端提供了出路,也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但是,要将绿色发展变为现实,就必须跳出传统工业社会形成的思维模式。现有关于发展的传统理念、内容、模式、体制、政策等,大多都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并为其服务的,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