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文化首先须有一个根本,没有根本,就只能拾人牙慧。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起因,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根据在传统文化中。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同时发生,科学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现在的难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发展成了无序。中国迫切需要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重建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
程存旺  孙永生  石嫣  温铁军 《绿叶》2012,(11):29-36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并列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彰显了生态文明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十八大之后的北京三农工作,应着重加强北京作为全国首善之区对二产化农业向三产化的"社会农业"做出方向性调整,改变1956年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和1996年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两大追求GDP的传统战略,进一步结合国情市情和国内外转型经验,推动符合生态文明内涵的、市民农民相结合的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我国大学教育一直秉承诚信教育传统,为培养诚实守信的公民而不懈努力。但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观念、制度冲击,传统诚信教育的弊端日益凸现,如何看待诚信、如何促进诚信教育的良性发展、如何保障诚信教育的切实践行等问题,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者们不断思考的焦点,而重建传统诚信教育要通过建设校园诚信文化和构建校长负责制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正活动进社区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与每个公民的生活及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一个个环保公益达人的个人坚持,到一个个环保社团的悄然兴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口号日渐化为实实在在的长效行动。越来越多的市民争当"环保公民"、争创"环保家庭",在各项环保事务的参与中,积极主动践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丁建峰 《绿叶》2011,(7):67-73
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带有多元与多面的特质。"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传承传统文化",原非一个确切的命题,因为我们需要"传承"的,是那些能够于高远深微处打动人心、带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使之"透出人心"。而在当代市场制度下"透出人心"之路则在于,构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社会氛围,并通过建立良序社会,将市场力量嵌入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之中,以此规约市场运行,启发人固有的自觉之心。  相似文献   

6.
无论"韦伯的问题"还是"韦伯的结论",都是不宜照抄照搬的;韦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现代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个至今仍值得不断思考的重大课题。我们应当立足于国情来发掘阐释传统思想资源,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来深思"如何重建信任、重建经济伦理"这个迫切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龙光 《绿叶》2013,(8):65-70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生态思想,观念,与作为行为实践的理性生态技能、经验,以及作为社群内部的生态管理组织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实践,具备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社会生态三重价值。当前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中,仅凭科学主义至上的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家园"的梦想。当今的生态文明,理应属于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和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韩毓海 《绿叶》2008,(7):56-62
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是文化认同的基础。随着五四以来西方时空观的进入,先进、落后的时间概念,内陆、海洋的空间概念,使得中国原本多样性的文化生态被单一性压倒。传统的、乡村的、西部的、民族的、百姓的文化被看成是愚昧的、低俗的、落后的,现代的、城市的、西方的、美国的文化被看成是高级的、优雅的、先进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能力,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团结程度。根植基层、民间、百姓,重建自主的、中国式的时空观念,重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多元文化,是中华复兴、国人安康的重头。  相似文献   

9.
张玉林 《环境教育》2008,(10):29-30
秦皇岛市以环境宣传教育为生态文明传播途径,把当前和未来政企决策层、环境管理者作为全民环境宣传教育重点目标人群,探索实践“三向、三体、三结合”模式,在不断深化与拓展中增强了市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0.
田松 《绿叶》2008,(7):18-24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根"的人。我们需要儒、释、道等大传统,但更应重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地方的、生活的小传统。小传统与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对小传统的了解,也是个人的一种寻根。在地方传统尚存的地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帮助他们现代化,而是要守住他们的传统。在中国,对小传统破坏最严重的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传统的认同得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入乡土文化必修课。  相似文献   

11.
老庄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前人的研究为其在生态治理中"致大用"提供了现实举证与理论观点。老庄思想中辩证的"反向性"有助于生态危机面前人类的自我反省,其"道"的"本根性"有助于引领生态治理走向最佳路径。当前生态治理存在主体松散化、客体碎片化、政府治理单边化、生态公正边缘化、生态修复人工化的困局。老庄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行为准则。生态治理主体应具有"以天下观天下"的大智慧、大胸襟,生态问题防御要以"正反相随、祸福相依"的观念总揽根源,政府要善用"无为"来调动生态环境的社会共治,生态公正需要树立"以小为大"的价值观,生态修复需要树立"辅万物之自然"的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何群 《绿叶》2013,(Z1):70-77
现当代人类对物质文明单向度的全力追求,使人类从物质到心灵显示出某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影响到国家合法性、社会凝聚、民族关系。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就像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重要。保护传统文化,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无论从宏观的人类社会,还是微观的某一具体国家,都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小民族视大地为母亲,视同类为兄弟,他们的这种"原始、落后",对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和校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伦理道德观的转化:发展公民儒学,提倡大公有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安梧 《绿叶》2008,(5):7-16
在大陆,中国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传统三大传统可以在交谈中互动发展。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共通之处——都包含人文主义,以人作为核心性思考,强调人的平等。今天,大陆处在走向公民社会的学习进程中,从"无我的自我"过渡到"有我的自我",道德伦理必然大变,而大陆的伦理学尚来不及面对这一巨变,出现问题很自然。台湾是大陆一面很好的镜子,台湾代表的是一个旧世纪的扬弃和新世纪发展的可能。大陆应进行伦理道德观的转化,通过与其他多元文明的互动融通,发展公民儒学,提倡"大公有私"和人的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4.
王建国 《绿叶》2011,(7):91-97
老子思想特别适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崇尚个性、市场经济的观念不谋而合。从思想深度与研究范围来看,老子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代表。中国在现代化途径中遭遇各种困境,要善于吸收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找到适于本国的最佳合作解。  相似文献   

15.
杨东平 《绿叶》2008,(1):91-9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就是引入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到底是倡导公交优先,还是倡导豪宅和宝马香车,在中国竟然成了一个公共问题。畸形消费文化带来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失衡,生态危机的出现。而期望用儒家文化靠读经诵孔来重建社会价值挽救生态危机,无异于痴人说梦。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走向公民社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绿色思想     
《绿叶》2012,(1):117
陈少峰缺乏一种行业内部的约束机制.这是今后需要着重加强的地方。陈小平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绿色转型的"魂"最终要落在企业这个"体"上,才能让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环境、环保与责任的承担者。戴星翼  相似文献   

17.
《绿色视野》2012,(6):20-21
对于72岁的老人陈频而言,由于经历颇多,他对节约有着很深的感受。"与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相比,我觉得自己和当今年轻人的有些观念格格不入。"陈频说,节约的美德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必须把根留住。"一米渡三关"的启示陈频,民俗专家、安徽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在战火纷飞的1940年,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20,(Z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在全球逐渐成为显学,这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在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那么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中华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滋养今天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世纪初"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三农问题已经转变为使乡土文化资源能够跳出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农业设施和农产品加工的窠臼,转到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发掘农村多元文化、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向上来,这个思路可以归纳为"新三农"。而围绕市民消费需求特征,促进城乡对接,寻求"新三农"的现实路径,则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6,(11)
近几年,节能环保产业迎来了爆发式成长期,但不可否认,一些中小微企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针对这一情况,扶植绿色产业初创的平台——"绿色创业汇"深入辅导初创企业162家,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通过对市场的深度观察,以敏锐的眼光和视野帮助中小微企业成长。与传统环保产业不同,这些创业者将绿色环保贯穿于各行各业的整体发展中,大大拓展了"绿色产业"的外延,突破了传统环保产业发展固有观念的束缚,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寻找商业与环保的结合点,形成了独特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环境与社会做出了双重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