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不但是我国农村微观机制讨论的热点,而且是我国农地制度变革和完善的见证,也是农村结构调整、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在阐述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基本内涵及其多样形式的基础上,从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现状出发,阐明了造成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影响其有序推进的原因。立足于我国土地流转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土地使用权流转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住房供需矛盾大力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采用PPP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既可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量,又可缓解政府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文献识别出适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四种PPP模式,构建了四种PPP模式下的投资回报率模型并判断四种PPP模式的可行性;建立了四种PPP模式下的博弈投资决策模型,运用等额年金法对四种PPP模式进行比较优选;以实际案例对构建的投资回报率模型和决策模型进行验算分析。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各地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进入土地市场隐形流转已相当普遍。实践发展迫切要求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因此,研究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高效、符合河南省实际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措施,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选择以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规范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保障性住房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违规转租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平,加剧了低收入群体"住房难"的问题。通过构建保障房拥有者与政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究保障房违规转租的成因和治理机制。通过博弈分析发现,保障房违规转租的主要原因有:政府的惩罚力度较低、较高的市场房租带来较高的租金利差、保障房所在地区生活成本较高。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违规转租的惩治;二是加强对房地产租赁市场的监管;三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房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5.
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经济等各方面原因,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不足以保障我国土地空间资源分层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在对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内涵、性质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在对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中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就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将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市场发展的主要内容,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制度来保障.在介绍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集体林地使用权市场制度的建设状况,并提出了今后急待建立和完善的林地使用权市场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宇浩 《四川环境》2022,(2):197-201
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是新时代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推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责任制度存在土地使用权人责任范围语焉不详、政府兜底责任立法缺位以及修复责任追究机制规定散乱的法律困境.对此,结合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同时借鉴域外立法实践与理论经验,主张明确土地使用权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既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关键性保障。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长期存在政府投资力度不足、公用设施发展滞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等现实困境,农村公用事业发展始终难以与城市接轨,农村居民始终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便利公共服务。基于城乡融合的视角,应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公用事业建设规划体系,促进资金和技术要素向农村地区畅通流动。通过探索农村公用事业公私合作模式,推动农村公用设施升级改造,探索农村监管机构驻点设置,建立城乡不定期联合监管和错区域监管机制等路径,加快推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批农村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批房屋空置和土地资源浪费。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户主要以土地经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仍然是土地资源。因此,想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土地流转现状的研究尤其重要。北京市通州区是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也是北京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在建设新城的过程中土地流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山西省泽州县属于煤炭工业发达地区,当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北京市通州区与山西省泽州县土地流转情况对比明显。  相似文献   

10.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可为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跨区域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不明,跨区域环境监管缺乏权威性,环境监管垂管制度改革不彻底等问题。现有机制无法有效支撑地方政府开展跨区域环境监管和深层次的环境协同高效治理。为进一步突破现有的制约障碍,提高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效率,应当进一步加快中央层面的跨区域统一立法和地方层面的跨区域协同立法,以法律保障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将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权责在法律中进行明确和细化,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构,地方层面成立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机构,理顺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运用现代产权经济理论对我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农村土地宜实行复合所有制,并从土地特征、我国现实情况、土地印度的历史变迁,农地制度改革的风险和成本、各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地价与房价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两个重要指标,其水平高低对房地产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起者重要作用。房价与地价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确分析和处理房价与地价的关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土地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土地及时开发,及时入市;加强对土地市场供需结构的宏观调控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体系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划拨土地使用权将进入市场流通。明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性质、合理评估其价格已很必要。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相比,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特殊性,其价格不宜采用先评估出让土地使用权后扣除出让金的方式评估。作为尝试,可以先评估划拨土地基准地价,用以指导划拨土地价格评估,衡量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4.
浅谈地价评估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和权益的具体表现,是调节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地价管理在推进土地有偿使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市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行地价体系比较成熟的只有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标准的一种基准地价,为适应其它土地权利流转的需要,应建立以土地权利为核心的新型地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02年,陈江镇划归惠州市城区管辖,行政区划的改变给该镇的土地价格带来了明显变化.介绍了陈江镇土地定级与估价过程中资料的收集、评估参数的确定、估价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土地定级的估价.在对比前后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价格后,重点从级别范围的变动、地价体系的变化和地价水平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陈江镇的基准地价在行政区域变化前后土地价格变化的原因,并对基准地价与原惠州城区地价体系的衔接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志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50-1453
针对建设用地监管数据多源异构特性,难以实现语义级数据集成共享的技术问题,开展建设用地监管数据地理本体构建技术研究,提出由地理概念类、地理属性、地理关系、地理实例、地理公理构成的五元组地理本体模型,面向地理信息领域特点和建设用地监管数据内容构建建设用地监管数据本体体系,提出建设用地监管数据地理本体构建方法,利用该模型和方法实现土地利用地类地理本体的构建,为实现建设用地监管数据基于数据语义级集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价格一般会不断上涨,固定年期土地使用权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但受让土地使用权价格存在类似折旧的现象。投资人能否从地价普遍上涨中获得增值收益,取决于土地所有权增值比率、土地还原利率、剩余使用年期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benefits of the urban forest by examining its effect on housing price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used to develop a measure of the urban forest, the 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from satellite imagery and to construct other variables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Spatial hedonic housing price models for the Indianapolis/Marion County area are estimated. The models indicate that greener vegetation around a property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housing price, holding everything else constant. This effect is dominated by measures at the neighborhood level.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operty owners value the urban forest, at least in part, by the premium they pay to live in neighborhoods with greener, denser vegetation. Thes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public action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urban forest may be warranted. Planners and urban foresters can use these findings to inform public and policy debates over urban forestry programs and proposals.  相似文献   

19.
Dilemmas of na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have been a central concern for scholars, policy makers, and users. Major debates occur over the implica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for comm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fter the Mexican Revolution (1910–1917), land was distributed mainly as ejidos conceived as a hereditary but unalienable collective form of property. In 1992, a new Agrarian Law was decreed that allows individual ownership by removing various restrictions over the transfer of land. Scholars have examined the reform mainly focusing on land-tenure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fragment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he new ownership regime is affecting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in ejidos located in a tropical dry forest (TDF) ecosystem. Information 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2 reform was gathered through 52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four ejidos selected along a gradient including agricultural, cattle-raising, and TDF use. The new individualized land property system reduced collective action in ejidos but did not trigger it. Collective action responses to the 1992 reform were buffered by self-organization each ejido already had. Heterogeneous users who shared a short history and showed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TDF and low dependence on its resources seemed to explain why ejidos have not been able to share a sense of community that would shape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the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However, when a resource is scarce and highly valuable such as water the same users showed capacities for undertaking costly co-operativ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