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重力波冰雹预警系统对1994—2004年预警范围内出现的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他相关天气过程进行了监测。经过对所获得的部分大气重力波周期-振幅谱实时资料与对应天气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一些天气过程与大气重力波特征,特别是雹云发展不同阶段大气重力波的演变特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直达波传播的走时公式出发,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丹江水库地震网内记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作直线拟合,求出波速比的变化及其范围,并对其精度进行了估算和评定。同时对直达波和虚波的速度及震源深度的精度问题也作了评定。在扣除了观测误差影响以后,从中滤取波速比异常信息,对丹江水库波速比值的正常与异常的可信范围作了估算,说明该区蓄水以来,最大一次Ms=4.7级—宋湾震群型地震和李官桥Ms=3.8级地震发生前存在波速比异常现象,并结合该区的应力状态与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波速比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最后本文结合该区地形变资料,讨论了水库诱发地震的膨胀(扩容)—流体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 前言溧阳地震台能经常较清晰地记录到途经溧阳震区马鞍山人工爆破波,研究“马爆波”振幅比及其变化,从中找出前兆信息是有益的。作者系统地整理了溧阳地震台记录到的“马爆波”振幅比,对其变化特征,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讨论。一资料情况溧阳震区1974年、1977年和1979年相继发生 Ms5.5级、4.1级和6.0级地震,小震至今仍  相似文献   

4.
基于流-固耦合波动勒让德谱元模拟方案,通过数值算例研究了流-固界面上方震源作用下Scholte波的形成机理和特性。数值结果表明,当流体中P波波速大于固体S波速时,沿流-固界面法线方向,Scholte波的幅值在流体中的衰减速率大于固体,反之则小于固体。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流体震源到流-固界面的距离与Scholte波波长比值这一参数对Scholte波幅值的影响,Scholte波幅值随该比值增加呈指数衰减,对该比值大于1. 5的情形,流体震源激发的Scholte波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上述结果对深入分析海底地震动震相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肃古浪—九条岭地区,自1927年的八级大震后,小震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并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和活动性构造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小震活动背景以及强震危险性的判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这些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的稳定性影响到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地震滑坡的不同稳定性状态孕育了滑坡地形剖面线的演化特征,并且地震滑坡地形剖面线直接地反映了在地震力作用下坡体的演变过程和演化机制。根据实测的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地形剖面线特征,研究了相对稳定滑坡、蠕滑阶段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地形剖面线的分布特征,以及地震滑坡不同稳定状态下的地形剖面线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稳定滑坡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特征的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处于蠕滑状态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拐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1978—1988年的区域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地方震尾渡方法,测定了胶东沿海区域地震尾波介质品质因子 Q 值,其均值为174,属低 Q 值区域,Q 值随时间变化不大。同时,对该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山洪灾害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西部是山洪灾害的多发地,暴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根据该省气象部门收集的1954—2003年中的226例山洪资料,主要是1980—1987年5—9月该省西部31个气象台站和124个水文站的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省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分析了造成该省两部山洪灾害的中尺度雨团的特征,以及中小心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海安蚕种场综合测报站电磁辐射异常五年的波型特征资料,着重探讨了临震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震中方位、震级、距离的关系,对将电磁辐射用于临震监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应用应力波在弹性介质界面能量分配与反射和透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滞留能量的耗散比与介质波阻抗比和上层介质能量衰减比之间的关系。通过离散数值计算发现当能量衰减比一定时,两种介质的波阻抗比在某一特定值时上层介质滞留能量耗散比达到最大,该值随着能量衰减比的增大而增大。这一结论对地震山区的"剥皮型"滑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并得到了路堤工程宏观震害与面波测试资料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正> 国产FD—3017测Rn仪是一种新型的瞬时测Rn仪,可以连续地定量测定土壤中的Rn浓度。1986年11月4日—11月20日在郯庐断裂带用FD—3017测Rn仪查寻隐伏断裂的位置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郯庐断裂有多期活动特点。在江苏境内呈NE5°—15°方向延伸,长约170公里。为查明断裂位置,在江苏宿迁—新沂地区共布设15条剖面,剖面线总长为2404米,共313个测  相似文献   

13.
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和洪水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泾河下游洪水沉积剖面,对该时期洪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泾河流域1644-2003年发生洪涝灾害总计165次,平均每2.18年发生一次。主要以中度涝灾为主,其次为大涝灾,轻度涝灾和特大涝灾发生次数较少。1644-2003年,泾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总体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是在1894-1953年,发生频次最低的是在1644-1723年。泾河流域发生的165次洪涝灾害中,上游发生的洪涝灾害最多,其次为下游,中游最少,上、中、下游同时发生的洪涝灾害为4级特大涝灾。不同阶段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植被的破坏是泾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1644-2003年的洪涝灾害在泾河下游形成了2.56 m厚的河漫滩洪水沉积剖面,该剖面沉积层主要由特大涝灾、部分大涝灾和中度涝灾形成,剖面记录的洪水频次比历史文献记录的洪水频次要明显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得到河南省新密市尖山"真型输电线路"实验基地所在复杂地形下的风场特征:平均风与脉动风特性,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对尖山"真型输电线路"实验基地所在区域的风场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风速剖面并不符合规范设计的对数和指数风剖面,而是近地面局地"速度加大(speed-up)"现象显著体现,同一高度风速会大于设计风剖面;进一步,平均风向、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以及Reynolds应力剖面都很好地体现了局地地形的影响作用,其中风向是由于"风向影响(twist-effect)"机制影响。最后,通过分析脉动风速谱随风向的变化规律,得到适合尖山地区风速谱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人工探槽资料和C~(14)地质年龄数据,讨论了昌马断裂带古地震标志的主要特征与古地震期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爆炸地震学方法是揭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重要方法,震相的特征包含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一些重要信息。壳幔边界的突出震相 P_n~o 的特征与壳幔边界类型密切相关。因此,根据震相的特征可以揭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一些细节。本文首先讨论了震相性质判别的三点标志。根据这些标志对湖北随县的爆炸地震的震相性质进行了判别,进一步选择了适当的方法反演揭示了地壳结构的一些细节。北西测线揭示了南阳盆地之下壳幔边界是速度梯度带,另三条测线揭示了下部地壳是速度梯度层,而壳幔边界是一级速度界面。这个特征与东秦岭地区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是一个特殊的中强地震区,地震活动呈现华北、华南两大地震区的过渡特征。通过分析安徽省的重力异常及航磁异常资料,认为中强震往往发生于正负重力或航磁异常的交接部位;重力、航磁异常等值线梯级带上,莫霍面、磁性层上界面等深线的梯级带上;重力、航磁异常等值线的拐折部位,莫霍面、磁性层上界面等深浅的拐折部位。对这些结论提出了分析模式,并作了地震构造解释。最后,根据这些结论,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选择江苏省常熟地震台SQ -70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EW和SN方向 1 985~ 1 998年的固体潮观测资料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 ,提取了倾斜固体潮全日波 (O1)和半日波 (M2 )的潮汐因子γ及相位滞后因子△φ值 ,分析了其在江苏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 ,认为固体潮调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契合"的思想,给出了地下多个孔洞与地面上的半圆形凸起地形对SH波散射问题的解答.将整个求解区域分割成两部分来处理,其一为包括半圆形凸起地形在内的一个圆形区域I,其余为区域Ⅱ.在区域Ⅰ中,构造了一个上半部边界应力为零,而其余部分位移、应力任意的驻波解;在区域Ⅱ中,构造了半圆形凹陷和浅埋圆孔的散射波,且要求它满足水平界面上应力为零的约束条件.然后再通过移动坐标,满足"公共边界"的"契合"条件和地下孔洞的边界条件,建立起求解该问题的无穷代数方程组.最后,给出了分析例题和数值结果,并对地表位移幅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宁夏春季沙尘暴暴发的环流及OLR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1970—2003年沙尘暴时序资料,结合NCEP/NCAR月平均全球再分析和逸出长波幅时(OLR)月平均资料,对宁夏春季(3—5月)沙尘暴多发年和少发年高低层高度场和纬向风剖面场以及OLR场的差异特征进行了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春季,宁夏沙尘暴多发或少发与位势高度场和急流区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沙尘暴多发年,500hPa蒙古西部到河西为较强的负距平区,200hPa急流区位于河套北部;沙尘暴少发年,高层负距平区及急流区位置明显偏北、偏东。不仅如此,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及西太平洋地区OLR的不同分布与宁夏沙尘暴多发或少发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沙尘暴多发年,贝加尔湖到河套地区为负距平区,青藏高原以正距平为主,西太平洋地区也基本为正距平;而沙尘暴少发年,OLR则呈相反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