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处理含锌铅钢铁厂粉尘的Inmetco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metco工艺是处理含锌铅钢铁厂粉尘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该工艺处理我国含锌铅钢铁厂粉尘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净化铅烟用新型SV式洗涤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金彦 《环境工程》1997,15(1):31-33
SV型洗涤器净化铅烟微细颗粒,采用双级溅锥喷嘴喷雾,并通过低阻力文氏管使水滴进一步雾化,使粉尘与水滴充分接触碰撞而产生凝并,从而捕集润湿凝聚的大颗粒粉尘。再采用特殊的波纹脱水器捕集带尘水滴,使烟气脱水。同时通过水中的碱〔NaOH〕与铅粒的化学反应,增强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显像管玻壳铅尘浸出毒性及铅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弄清了显像管玻壳含铅粉尘的基本化学组成和浸出毒性;初步探讨了粉尘中铅的存在形态,为其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根据个旧地区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及工业粉尘情况,确定个旧地区土壤中铅、砷污染模式为大气污染型。由手铅、砷污染元素呈偏态分布,故采用偏态分布中的中位数法作了铅、砷自然背景值及含量的统计。文中并介绍了监测方法,进行了结果计算,列出了铅、砷百分位数图解曲线。最后,针对统计结果对土壤中铅、砷含量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郭兴忠  张丙怀  阳海彬 《环境工程》2002,20(2):53-55,25
简述了冶金含锌铅粉尘综合利用工艺的现状和不足 ;提出含锌铅粉尘锌铅分离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试验得到了较佳工艺 :铝浴法 ,还原温度 110 0℃ ,还原时间 4 5min ,粘结剂配比 0 5 % ,自然碱度 ,可少加或不加碳粉。收集所得的氧化锌粉含ZnO90 %以上 (最高达 92 5 2 % ) ,PbO小于 5 % ;锌挥发率和铅富集率达 90 % ,初步实现了锌铅分离  相似文献   

6.
铸造车间震动落砂机粉尘治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落砂机工作时,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四处扩散飞扬,既恶化了车间内劳动条件,又污染了室内外大气环境。采用一般除尘方式难以解决粉尘治理问题。我厂经过优化筛选,采用了先进的“空气幕隔离法通风除尘技术”,成功地治理了震动落砂机粉尘污染问题,取得了理想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铜、铅、铝三种金属二次熔炼中埃埚法溶炼过程的烟气排放系数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提出了用埃埚炉熔炼不同铜、铅、铝原料时排烟中粉尘和主要金属的排放系数及粉尘的粒度分布数据,并对采样方法的可靠性及结果误差的摈除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钟琴道  乔琦  李艳萍  白璐  万斯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49-1555
针对粗铅冶炼生产过程中铅金属环境污染问题,应用元素流分析方法,建立了粗铅冶炼过程铅元素流分析框架. 以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分析配料、底吹炉、还原炉、烟化炉等工序含铅样品数据及企业台账数据,对生产过程中铅元素流进行全过程识别和追踪分析. 结果表明:粗铅冶炼系统铅元素平衡系数为98.61%,铅回收率为98.28%,但铅直收率仅为74.39%,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单位粗铅产品烟尘、铅尘产生量分别为0.636和0.308 t/t;排放量最大的烟囱是还原炉-烟化炉烟囱,其次为岗位环保烟囱和底吹炉制酸烟囱,三者排放量分别占废气铅排放量的69.06%、25.81%、5.13%. 针对粗铅冶炼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先提高铅直收率、降低烟尘率、减少无组织粉尘散逸、采用高效脱硫除尘协同防治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酸溶粉煤灰制取聚合氯化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宏庄 《重庆环境科学》1991,13(3):22-25,28
本文提出了酸溶法从粉煤灰中制取聚合氯化铅的方法。制出了实验室产品液体聚合氯化铝。从溶出试验、合成试验和产品性能试验方面证明了该方法技术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聚合氯化铝与三氯化铁混凝剂在常规水处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聚合氯化铅与三氯化铁在常规水处理的生产性实验,从经济成本、水质指标和实际使用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比较了两种混凝剂在常规水处理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空气环境超微飘尘颗粒,不能用一般光学方法测定,必须用X射线小角散射测定,在这种测定中,都认为测量角度越低就越准确,本文指出太低角区的散射光是由于颗粒间的干涉造成的,若不设法消除,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甚至是错误的,同时由于不同粒度的颗粒会散射到不同的角区,所以又想用这个方法去测粒度的分布,这种做法会产生错误的结果,所以测定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2.
分析昭通市铅锌选矿厂尾矿库生态系统中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现状,针对尾矿库闭库后的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尾矿库闭库后的生态恢复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大气气溶胶中铅污染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质子微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等分析手段研究上海市大气气溶胶PM10中铅的浓度、化学种态和铅的源解析.研究发现2002年冬天和2003年上海地区大气气溶胶PM10中铅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69ng/m3和224ng/m3,铅的化学种态主要是PbCl2、PbSO4和PbO,燃煤烟尘、钢铁烟尘和汽车尾气是主要排放源,它们对气溶胶中铅的贡献率分别为50%、35%和15%.  相似文献   

14.
铅元素人为循环环境释放物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静  毛建素 《环境科学》2014,35(3):1191-1197
环境中铅污染物来自于物质人为循环的环境释放,铅释放物的形态差异意味着其在环境介质中迁移和转化的起始状态不同.确定铅元素人为循环环境释放物的形态,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和源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追踪铅元素人为循环流动过程,应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辨识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释放物中铅元素的形态,并以2010年为例,定量分析中国铅元素人为循环中环境释放物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铅人为循环中环境释放物主要形态表现为PbSO4,约占总量的23.4%;其次是PbO、Pb和PbCO3,共占总释放量的46.2%.国内每消费1 kt精铅,将向环境释放547.9 t的铅,这些环境释放物中73.3%来源于产品使用阶段和废物处置与回收阶段;从形态看,PbSO4占释放物的量为128.2 t,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和废物处置与回收阶段,PbO、Pb和PbCO3则分别主要来源于废物处置与回收、产品使用和生产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再生铅项目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评价,评述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及评价区域环境土壤现状;从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两方面预测污染物铅排放对土壤环境的潜在污染,并定量分析其危害程度;并指出铅排放对人体健康及植被、农作物的危害,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和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6.
花卉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修复以其优良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首选措施。从花卉植物对铅的富集能力及其强化措施方面,阐述了利用花卉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区环境中氟和碘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清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病源,对这两种地方病区地质环境及食物中氟与碘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氟燃煤、磷块岩及富氟岩石是产生地氟病的氟源,其致病途径主要是高氟燃煤对室内空气与食物造成氟污染,其次是富氟岩、矿经风化形成富氟土壤,使其上种植的食物含氟高,从而产生氟中毒.碘缺乏病的病源是病区岩石中贫碘,导致土壤、水体及食物中碘低而致病.并探讨了这两种地方病在贵州呈互补性分布,是由氟与碘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贵州省岩石地层分布的地域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黄超 《环境科技》2007,20(A01):56-58
通过再生铅项目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评价,评述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及评价区域环境土壤现状:从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2方面预测污染物铅排放对土壤环境的潜在污染,并定量分析其危害程度:指出铅排放对人体健康及植被、农作物的危害,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和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a thorough examinations on the extractability of zinc and lead present in the steelmaking dusts using alkaline leaching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zinc and lead separation in the resultant leaching solutions using sulfide 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made. It was found that only about 53% of zinc and over 70% of the lead could be leached out of the dusts, while the other 47% of zinc and 306 of lead were left in the leaching residues. The zinc and lead in the resultant leaching solution can be effectively and selectively separated. 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sodium sulfide (M. W. = 222-240) to Pb was kept at 1.8, the lead in the solution could be precipitated out quantitatively while all the zinc was remained in the solution. The zinc left in the solution can be further recovered by the addition of extra sodium sulfide with a weight ratio of sodium sulfide to the zinc over 2.6. The resultant filtrate can be recycled to the leaching of dust in the next leach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