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湿热法处理实现厨余垃圾饲料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索了湿热法工艺处理厨余垃圾并将其饲料化的可行性.实验表明,湿热法处理可以在满足消毒杀菌的同时,降低厨余原料中的高油脂含量和高含盐量,调节营养成分,实现物化性状的均一.经湿热法处理后的厨余垃圾的饲用价值得到明显改善,可作为良好的饲料原料,同时可回收利用油脂.总之,湿热法工艺可实现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对于消除环境污染、缓解我国饲料原料紧张及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湿热法处理厨余垃圾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湿热法处理厨余垃圾并使其饲料化的加工工艺中,时间、温度、加水量对厨余垃圾饲用价值的影响,选取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和盐分为评价指标,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00℃、加水量50%、反应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3.
实验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湿热法处理厨余垃圾并使其饲料化的加工工艺中,时间、温度、加水量对厨余垃圾饲用价值的影响,选取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和盐分为评价指标,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00℃、加水量50%、反应时间30 m in。  相似文献   

4.
亚临界水技术处理厨余垃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亚临界实验条件下,以淀粉、纤维素类物质为模型化合物,H2O2为氧化剂,研究了厨余垃圾(大米、白菜)在亚临界水中部分氧化获取小分子有机酸的过程中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加氧量对有机酸(甲酸、乙酸)生成的影响。以碳转化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反应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淀粉和纤维素分别在处理时间1~1.5 min,加氧量70%~100%,温度280℃;处理时间1~2 min,加氧量70%~100%,温度280~300℃条件下,生成有机酸浓度最大,达到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两段式热解厨余垃圾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厨余垃圾的工业分析,发现其挥发分比例较高,适合热解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厨余垃圾的热解特性,提出了厨余垃圾两段式热解转化利用的思路,得出了厨余垃圾热解的合适工艺条件。在自行设计建造的一段回转炉、二段焦化罐中对厨余垃圾热解,并分析了产物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基于活性污泥的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厨余垃圾和活性污泥为原料,考察了不同接种比例对厌氧发酵产物的挥发性脂肪酸产量、pH值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厨余垃圾和活性污泥接种比例为4∶1时,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为42.7 g/L,产率提高了40%,COD去除率达到了35.6%,pH值没有发生较大的差异,其变化幅度在4~6之间.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家庭厨余垃圾的组成及性质、污水管道设计、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基于厨房垃圾粉碎机的家庭厨余垃圾减量及其对下水系统的影响。家庭厨余垃圾生成量(湿重)平均为152 g/(人·d),其中易降解的蔬菜水果垃圾占到77.8%。家庭厨余垃圾的COD:TN:TP=400.9:4.7:1,可能导致污水处理厂的总COD、TN、TP和氨氮理论提高量分别为66.70、0.86、0.18和0.43 mg/L,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污水处理厂碳源不足的现状。厨房垃圾粉碎机使用后,人均用水最大增加量为1.5 L/(人·d),破碎时间短基本介于1~3.5 min之间。破碎后的厨余垃圾颗粒含水率高,密度略大于水,其在管道中起动的临界流速为0.02 m/s远小于0.6 m/s,故因厨房垃圾粉碎机使用引起的污水管网堵塞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8.
高压热水液化厨余垃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高压热水为反应媒体处理厨余垃圾,得到液、气、固3种产物,并用GC-MS、GC-TCD和元素分析的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在实现减量化(达90.6%)和无害化的同时,可以达到资源化的目的。得出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0℃,压力21.2 MPa,反应时间为40 min,优化的条件下固、液、气3种产物收率分别为21.5%、55.0%和5.2%。此外,对主要典型产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厨余垃圾和活化后活性污泥质量比为4:1,pH约为6.5的条件下,考察了温度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物挥发性脂肪酸(VFA)组分及其产量、气体组分及其产量、COD去除率和发酵液pH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7℃时,乙酸和VFA产量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34、15.13 g/L.而VFA中乙酸占58%(质量分数)以...  相似文献   

10.
杨建新  刘鹤 《环境工程学报》2022,16(9):2949-2957
为探究厨余垃圾粉碎机(food waste disposer,FWD)应用后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从生活垃圾减量化效益,垃圾处理系统能量流变化,碳减排效益,酸化以及富营养化效应等方面系统地梳理针对该设备的当前研究进展。结果表明,FWD的应用可实现厨余垃圾的源头分离,直接减少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数量,但系统的净能源产出仍存在不确定性;FWD在降低碳排放和酸化效应方面有正向作用,但会增加富营养化效应。未来研究重点建议聚焦于本地化的清单数据挖掘,深化厌氧消化模式和FWD模式的环境影响的对比研究,分析FWD普及率阈值与环境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探究FWD应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湿热水解处理餐厨垃圾氮素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餐厨垃圾湿热水解过程中氮素的变化规律,设计了10、30、60、90和120℃5个温度水平以及30、60、90、120、150和180min6个加热时间水平,进行了30组完全实验,对不同湿热条件下餐厨垃圾粗蛋白、TN、NH4+-N、NO3-N、有机氮及氨基酸等氮的不同存在形式的变化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0、30及60℃条件下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不会改变,利于粗蛋白的积累,且在温度120℃,加热时间90min条件下粗蛋白百分含量最高,占干物质的31.34%;随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TN、NHf-N和有机氮含量均上升;当温度达到120℃,由于水解反应,各温度处理下NHf.N浓度超过有机氮浓度,而NO3-N始终维持较低水平。氨基酸总量随温度的升高和水解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当温度达90%,加热时间达180min时,处理后餐厨垃圾总氨基酸百分含量最高,达164%,但温度达到120℃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餐厨垃圾总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餐饮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硅酸铝为混凝剂,用化学法絮凝处理餐饮废水。考查了酸度、混凝剂加入量、搅拌速度、搅拌时间、沉降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度在pH9~11范围内,每100mL污水中聚硅酸铝加入量为02mL,搅拌速度为45r/min,搅拌15s,沉降15min后,测上清液的化学耗氧量,CODCr去除率可达88%左右。该方法效果好、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管理,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垃圾以易腐性有机垃圾为主.目前有关管理部门提出逐步减少进入填埋场的易腐性有机垃圾量,因此,必须寻求其他填埋替代技术消纳易腐性有机垃圾物流.本文对几种常规技术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应该根据非餐饮业和餐饮业易腐性有机垃圾各自的产生源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但目前这些替代技术用于处理易腐垃圾时均存在各自的缺陷.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完善要求和配套管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餐厨垃圾中有机物大部分以大分子的形式存在,对其进行热处理,破坏大分子有机物的存在形式,将会影响其干式厌氧发酵的过程。实验对餐厨垃圾进行了热处理(100℃),处理后将其在含固率(TS)20%、接种率25%的条件下进行高温55℃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累计产气量、TS和VS的去除率均增大。当热处理时间为15 min时,餐厨垃圾的SCOD值最高,为59.49 g/L,比未处理时提高了3.3倍。同样该条件下,累计产气量也最高,为2 782.8 mL,与未处理相比累积产气量提高58.30%,第二产气高峰比未处理提前3天。各发酵瓶发酵前后TS、VS去除率的变化趋势与累计产气量的变化基本一致,累计产气量越大,TS、VS的去除率越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的方法。首先在饲养温度、饲料含水量和饲养密度等条件下进行单因素实验,然后,以利用率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的饲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饲养条件为饲养温度26.7℃、饲料含水量14.5%、饲养密度4.1头/cm2。在此饲养条件下,黄粉虫对餐厨垃圾利用率理论值为38.72%,实际餐厨垃圾利用率为38.88%,相对误差为0.41%,说明利用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厨余垃圾的短程自由发酵过程,考察了不同初始固体浓度在60 h内对发酵过程和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程自由发酵是一种不完全的水解酸化过程,初始固体浓度为(13±0.5)%时有机酸(以COD计)产量最高(16.56 g·L-1)。短程发酵液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同时也包含了乳酸、乙酸、蛋白质和丁酸等的混合物碳源。发酵液的反硝化性能通过硝酸盐利用速率(NUR)实验来验证,结果表明COD/N=6是最优条件,该条件下的反硝化速率vDN=12.89 mg·(g·h)-1(以VSS计)和反硝化能力PDN=0.174 g·g-1(以COD计),同时短程发酵液中快速降解有机物组分为58.35%。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不同比例铬污染土壤与餐厨垃圾混合堆肥实验,分析了堆肥过程铬形态的变化、浸出液毒性以及种子发芽指数.结果表明,堆肥实验后,堆肥物料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铬含量逐渐减少,最多可分别减少82.6%和72.69%,有机结合态的铬含量明显增加,最大增幅为106.58%;堆肥物料浸出液铬的浓度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