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滇池富营养化治理成效及其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滇池富营养化治理的进展及成效,探讨了滇池治理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在下阶段的治理工作中,应重视生态修复和面源控制工作,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基于气浮原理开发了规模化清除蓝藻藻华方法(专利号:200810058076.4)和藻水分离技术(专利号:200710065795.4、200710066435.6、200710066251.X),使蓝藻藻华清除率〉95%,实际应用于滇池和太湖大规模清除蓝藻藻华,为蓝藻藻华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滇池20年污染治理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滇池的自然地理概貌、滇池的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分析了滇池污染的主要成因,回顾了滇池污染治理思路的创新和演进过程,总结了滇池污染治理主要骨干工程、滇池治理实施的主要政策法规,提出了下阶段滇池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前置库在滇池流域运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前置库是利用天然水塘或人工水库控制面污染源的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果好的工程治理措施。文章对滇池流域污染源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滇池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控制必须要考虑面污染源的治理,判定了前置库在滇池流域应用的可能性;介绍了现场实验和示范工程研究成果、经验和教训,为前置库在滇池流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适合当地实情的工程设计参数和建设、管理、运行的经验及教训;并简单介绍了滇池流域前置库初步规划成果,结论是控制面污染源的前置库在滇池流域运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滇池水华的频频出现。经检测证明,滇池的水华大都为有毒的铜绿微囊(Microcystis aeruginosa);这不仅严重影响滇池的水质和环境卫生,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此问题引起了供水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重视。水华发生的因素是综合性的。本文分析了温度、水质、光照等方面对滇池水华生成的  相似文献   

6.
张霞  蔡宗寿  陈丽红  陈颖 《环境工程》2013,(Z1):288-291
水葫芦规模化控养是"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介绍了滇池水葫芦规模化控养现状,比较了滇池草海和外海在水葫芦控养前后水质的变化情况,指出滇池水葫芦规模化控养对草海水体生态恢复效果显著,可以在滇池选择适宜水葫芦生长的水域继续扩大水葫芦控养面积,使水葫芦在滇池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总结滇池治理成效并系统分析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梳理了滇池水质演变过程及治理与管理措施。将滇池的治理分为4个阶段:1)探索治滇阶段(1988—1995年),针对滇池水质显著下降问题,初步探索治滇的方式方法;2)工程治滇阶段(1996—2006年),针对污水排放量、工农业发展取水量增多的情况,采取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导的工程治理模式;3)系统治滇阶段(2007—2015年),2007年滇池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科学提出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污思路,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撑,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系统治理;4)精准治滇阶段(2016年至今),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滇池水质显著提升。针对当前滇池水生态环境问题仍较严峻,存在水资源匮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重、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滇池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管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水体置换,恢复和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8.
滇池水污染日趋严重,致使滇池水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直接威胁到昆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制定综合整治滇池水污染方案的指导思想应是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以市场经济为机制,以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措施为加强环境管理,控制入湖污染负荷的产生量;利用治理工程,控制入湖污染负荷和削减湖内污染负荷;外流域引水,增加湖泊环境容量负荷和可用水量;调整滇池水体的最高功能,以利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滇池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滇池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模型,对污水集中治理措施,厂内治理措施与面源治理措施同时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滇池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化方案,为滇池水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滇池富营养化控制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昆明市最终的城市饮用水源地。然而,近年来滇池富营养化进程发展迅速,严重地制约了昆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滇池富营养化的控制迫在眉睫,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重视。为了控制滇池的富营养化,明确治理目标,其控制途径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湖泊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多种治理措施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污染源的控制,水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太湖近30年来水华频发.为了探讨太湖西部沿岸水华暴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年4月1-18日(当地历年蓝藻暴发早期)在太湖西部沿岸进行了密集原位调查.共采集样品72个,测定了水温、溶解氧、各形态氮、磷营养盐浓度以及风速等环境指标,并利用GAM(广义相加模型)定量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叶绿素a含量波动幅度较大(17.10~795.89 mg/m3),太湖西部沿岸带有明显的蓝藻水华暴发现象.②水温、风速以及硝态氮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各环境因子按其对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解释率排序为水温>风速>硝态氮浓度.其中水温是影响叶绿素a含量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叶绿素a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风速也是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关键因子之一,较低的风速(<3 m/s)有利于蓝藻的漂移集聚从而形成水华,引起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研究显示,GAM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模型总体解释度达到70.6%,可为太湖西部沿岸蓝藻水华早期的预测预警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2.
陈婷  杜珣  陈义永  郭逍宇  熊薇 《环境科学》2023,44(11):6116-6124
浮游藻类是引起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为筛选潜在水华藻类,评估白洋淀水华风险区域,于2020年8月对白洋淀373点位展开浮游藻类调查.利用宏条形码技术分析,解析水华藻类群落组成,同时采用显微镜计数法统计藻密度.根据总藻密度对白洋淀不同区域的水华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一步针对水华藻类群落,耦合淀区水质条件,探究白洋淀不同区域水华藻类群落空间差异驱动因子,以甄别影响水华藻类群落结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95%以上采样区域无水华风险(藻类密度<2×106个·L-1),仅5个样点存在轻微水华风险.但水华藻类群落分析共检测到了90种水华藻类,其中优势水华藻种有20种,隶属于以绿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为主.水华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区域上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P<0.05).关键驱动因子解析结果表明,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4-N)是造成水华藻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因子.其中,门水平上,蓝藻门水华藻类与以上关键因子显著正相关;种水平上,硅藻门和绿藻门水华藻类与关键因子响应更显著.因此,水华藻类群落...  相似文献   

13.
湖面亮温对巢湖水华影响的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  黄勇  李堃 《环境科学》2012,33(10):3323-3328
利用2002~2007年NOAA气象卫星搭载的先进甚高光谱分辨率辐射计(NOAA/AVHRR)资料,对巢湖蓝藻水华发生频次和湖面亮温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巢湖水体表面亮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以及水华之间的关系和可能存在的机制.从结果来看,湖面亮温与水华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规律相近,而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方面,空间分布的相似性表明,湖面亮温高的区域容易发生水华现象;另一方面;时间分布的不一致性表明还有其它的因素会影响水华的发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①以5月为分界线,巢湖水华总体上可以分为春季和夏季两大暴发期,春季藻类在较低的水温条件下就能生长繁殖,并暴发水华,但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②受降水量增加的影响,在气温达到最高值的7月不仅湖面亮温所有降低,而且水华发生频次也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洞庭湖水环境,本研究基于1991—2015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文情势变化与湖泊水环境监测数据,从水质和藻类水华两方面探讨了洞庭湖水环境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主要驱动因素,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识别了不同阶段洞庭湖水环境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1—2015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91—2002年洞庭湖水质下降较为缓慢,藻类水华程度总体稳定,影响水环境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流域污染负荷输入,其中农业面源贡献相对较大;2003—2015年洞庭湖水质呈加速下降趋势,藻类水华程度也明显加重,局部水域已出现明显藻类水华现象,该阶段水环境演变主要受流域污染负荷输入和水文情势变化共同影响.因此,今后洞庭湖水环境保护不仅要继续加强流域污染控制,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也要密切关注水文情势变化对洞庭湖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科学恢复或调整江湖关系,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化水体中黑水团的吸收及反射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思敏  李云梅  王桥  朱利  王旭东  温爽 《环境科学》2016,37(9):3402-3412
对黑水团水体光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黑水团事件的前提.针对2015年7月在太湖发生的黑水团现象,采集了太湖黑水团区(区域一)、蓝藻水华区(区域二)、清水区(区域三)共36个水样,对这3个区域的水体遥感反射率以及吸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一水体的总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比区域二、区域三高出1~2倍,在400~500 nm之间,区域一CDOM吸收系数相比另外两个区域的水体高出2倍左右.导致黑水团区域水体具有很低的遥感反射率,被人眼感知时呈现为黑色;2黑水团区域水体M值低于滇池、巢湖和太湖的M值变化范围,说明黑水团中CDOM的腐殖酸含量较高.此外,叶绿素a浓度与CDOM在350 nm处吸收系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蓝藻的降解可能是黑水团中CDOM的一个主要来源;3在380 nm之后,黑水团区域的水体总吸收以色素颗粒物占主导,但在短波350~380 nm处,CDOM对总吸收的贡献率高于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  相似文献   

16.
咸水藻水华期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崇明北湖湖水培养长江口常见的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在咸水湖中的水华暴发过程,利用分子光谱学技术分析了中肋骨条藻培养过程中溶解有机质(DOM)的光学吸收系数(a355)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的变化.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增殖过程a355逐渐增加,并且出现7种荧光团,代表DOM中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和类腐殖酸荧光物质.在藻类进入衰亡期后,各荧光峰强度大幅度增加;类腐殖酸荧光强度、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和a355之间均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高、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具有同源性.荧光指数的增大与类蛋白荧光的产生,显示微生物在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菌条件下培养的藻液中各荧光峰强度均很弱,说明细菌可能将源于藻类的非荧光物质转化为CDOM.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夏季太湖梅梁湾席状漂浮水华风力漂移入湾量计算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太湖北部重度水华暴发时,在夏季盛行风推动下,漂浮的席状水华可由大太湖漂移进入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湾,使湾内的水华加剧.本文通过室内风箱水槽实验和野外观测,对水华的风力漂移作了定量研究,建立了风速与水华漂移速度的指数相关方程.并据此对2004年夏季太湖北部发生席状水华的6d分别计算了水华风力漂移入湾量.6d中,只有2004-07-31水华漂移是由湾内向大太湖输出,且量很小,只有0.05 km2;其余5d水华漂移进入梅梁湾的面积占整个梅梁湾面积的3.7%~13.3%,进入量最大的是2004-06-11,达17.4km2,最少的是2004-07-30,为4.8 km2.  相似文献   

18.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分别是太湖中最为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微囊藻在湖泊中形成优势是微囊藻水华发生的重要条件.在模拟太湖水的竞争实验(ρ(磷)分别为0.012,0.112,0.412和1.612 mg/L)中,四尾栅藻均形成优势,而且在稳定期时pH达到10以上.但用0.04 mol/L HCl将pH都降到5.8后,2种藻的增殖都出现明显的变化,在ρ(磷)低于0.412 mg/L时,四尾栅藻优势变得更加明显;而在ρ(磷)为1.612 mg/L时,铜绿微囊藻则形成优势.说明pH对蓝藻和绿藻竞争的影响在不同ρ(磷)的水体中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e ect on zooplankton when perfor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restor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removing algal blooms, because algae were the major primary producer in algal lakes. The influence on zooplankton community after half a year of algal blooms removed by chitosan-modified soils in Taihu Lake was assessed and the rationality of carrying out the process semiannually was evalu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microscope checkup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A total of 44 zooplankton taxa (23 protozoa, 17 rotifers, 3 copepoda and 1 cladocera) were detected by microscope checkup, and a total of 91 bands (28 bands amplified by primers F1427-GC and R1616, 63 bands amplified by primers Fung-GC and NS1) were detected by PCR-DGGE.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or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considerable di erence in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 of zooplankton and DGGE profile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sites, and DGGE profiles could represent the biologic diversity. The study showed that zooplankton community could recover original condition after half year of algal blooms removed by chitosan-modified soils and it was acceptable to apply this process semiannually.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CR-DGGE could b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on zooplankton community diversity.  相似文献   

20.
太湖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Phyto-PAM浮游植物荧光仪对2012年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活性的时空分布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春季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Fv/Fm(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35~0.49、0.34~0.68和0.09~0.56;秋季则分别为0.34~0.53、0.55~0.68和0.28~0.61. 春季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NPQ(非光化学淬灭)分别为0.012~0.165、0.085~0.201和0.104~0.281,秋季则分别为0.035~0.263、0.052~0.118和0.048~0.301. RLC(快速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表明,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具有显著时空差异. 相关分析表明,绿藻和硅/甲藻的光合作用活性与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而蓝藻的Fv/Fm与RLC的特征参数呈显著正相关,与ρ(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5,R=0.49),与SD(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R=-0.56),说明太湖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与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致性. 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型湖区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ρ(Chla)均显著低于藻型湖区,表明水草能抑制蓝藻的光合作用活性和生长,进而降低蓝藻水华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