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被学者们逐渐熟悉并加以研究,二十多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现状作以陈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整体性研究、区域性研究、扩展性研究三个方面作了学术回顾。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灾荒史再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文章从整体性研究、区域灾荒史研究、专题性研究和史料整理建设工作等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近30年来该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重点从环境社会学角度提出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今后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领域和内容、资料建设以及研究队伍等4个方面的努力方向,希冀为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在宏观把握和向纵深发展两方面有序并进提供些许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文海是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拓荒者,他对该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重新起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中因由,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史学的整体研究走向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李文海个人的史学理念、实践关系至密。李文海有关近代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发表有系列独到观点,这主要体现在灾荒的成因、应对、影响以及灾荒学科价值等方面。在他的引领下,近数十年来我国近代灾荒研究取得了相当之进展,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研究队伍日趋壮大。  相似文献   

4.
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戊奇荒”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戊奇荒"是近代中国一场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丁戊奇荒"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当前对"丁戊奇荒"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资料挖掘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二叠-三叠纪生物绝灭事件在地史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灭绝加速了物种的进化和更替。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全球地球化学、地质和古生物等学者关于P-T生物绝灭事件的研究,包括事件的测年研究进展和事件原因的种种学说,其中详细阐述了地外碰撞(小行星或彗星)、火山学说、缺氧学说以及海洋酸性化假设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绝灭事件研究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关于动物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和发展是动物环境史探讨的主要内容,其中以老虎为代表的动物栖息地变化是多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以猪为代表的物种多样性递减是近年来研究的新兴话题。海外学者当前关于动物的研究特点除了视角和叙事方式新颖外,对史料的拓展也值得借鉴,应当以辩证的目光学习海外研究成果并加强本国环境史学术话语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7):121-125
"理科"教学问题引发关注,折射着近代中国学人对于理科意义与功能的深切认知以及厚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江苏省教育会关于理科教学的研究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时制宜、循序渐进,旨在建构一种理科教学范式,以示范全国。梳理江苏省教育会研究理科教学的场景,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以来福建灾害史研究成果显著,在灾害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方面都相对系统和完善。随着福建灾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向更应受到关注与思考。通过回顾与总结福建灾害史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发现其仍具有进一步深化的探索空间,主要体现在拓展灾害研究的时空范围、扩充灾害史料的来源与数量、加强灾荒文本的考辨与解读、构建灾害历史数据库、突破固有的研究模式以及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等方面,而这些发展方向也是此后推进和深化福建灾害史研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也是一个地震记载最早而又最详备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地震研究有一定成果涌现。然就整体而论,中国地震史在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仍然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存在诸多不足。无论从史料的开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还是研究内容、对象、视角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亚克西姆·纳得考(JoachimRadkau)教授生于1943年,是德国著名环境史学家。比勒菲尔德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现代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环境史、技术史等。纳得考认为,关于环境保护主义历史,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发展,此外,不同的学科产生不同的环境保护主义概念。社会学家通常认为环境保护主义是一场社会运动,政治学一般将环境保护主义看作是一种政治,对于信息科学而言,环境保护主义是“信息时代”一种典型的现象。环境史的实际任务之一就是对不同的冲突观点进行仲裁。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生态环境史的学术成果。本文从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对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必将促进人们更加关注西北生态环境问题,对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课题是研究约二百万年以来的地球发展史,特别是地壳发育史。在这里定量的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近十余年来,第四纪地质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日益广泛地应用地质年代学的资料来探讨不同地区第四纪地质事件及古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 建立和发展第四纪地质年代学不仅对于认识“近代”地球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速率,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等方面有长远的意义,而且对于当前生产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史研究成为热点。通过对大陆地区辽、宋、西、夏、金时期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总结得出,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中,关于宋代自然灾害的研究较多,其他政权的研究成果较少;宋代灾害研究成果以荒政为主,各类自然灾害研究中生物灾害、海潮灾害等研究较少;还有不少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提高灾害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重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吏治腐败、战乱频发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19.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意味着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萌生,而《奏定学堂章程》的公布则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奠基。两份《学堂章程》的颁行,为清末高等职业教育建构了一个以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主、技能教育为辅的学制。清末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建构,对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