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滇池入湖河道水深度除磷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化学的方法,可以使河道水中的总磷浓度控制在地表水Ⅲ类水标准(TP≤0.05mg/L)以下,从而可以通过对入湖河道水进行深度除磷处理,大幅度去除入湖总磷量而达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目的。在深度除磷的同时还可去除20%~50%的有机物、氮等其他污染物,有利于河道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闽江下游北港河段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不同排污口污染带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排污口的布置对北港水质有很大影响,在排放相同浓度相同流量的污染物时,各排污口污染带长度和宽度完全不同。各排污口污染带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彬德闸、江泗闸产生的污染带比较短,五孔闸、九孔闸污染带很长,在排放流量为40m^3/s,排放浓度为15mg/L时,在彬德闸或江泗闸排放对东南水厂水质影响较小,在五孔闸或九孔闸排放对东南水厂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巢湖富营养化问题比较严重,蓝藻水华暴发频繁。流域内人类生产及生活活动产生的一部分营养物质,随着降水、径流等方式汇入河道,流入湖泊,影响湖泊水质。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了流域降雨量与各入湖河流流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入湖河流营养负荷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淝河的总磷入湖负荷与巢湖西半湖总磷浓度的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度最高,为0.618。研究总磷浓度对入湖河流总磷负荷的响应一方面为预测蓝藻水华暴发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流域污染负荷控制和水源地水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通过对太湖流域主要湖泊、主要入湖河道及出湖河道野外采样化验分析,掌握了太湖流域河湖水质的最新状况,河湖富营养化的空间分布、河网之间、河湖之间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太湖流域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湖泊水质优于河道水质,出湖河道优于入湖河道。污染治理措施不足,太湖“零点”行动未从根本上改善太湖水质等是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提出建立太湖流域新的河网水系、治湖与治河相结合、加大引江入湖的力度等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面源营养盐负荷的重要因素.为定量揭示不同土地类型对太湖流域入湖河流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本文以太湖西岸乌溪港流域为例,基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结合河道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对太湖入流河道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河道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联系紧密:旱地农田和建筑用地占比对河道氮、磷、有机碳及浮游植物叶绿素a等营养盐相关水质指标影响巨大,果园用地占比也与河道营养盐浓度正相关,而林地占比则与营养盐浓度负相关;流域水域的利用情况及其面积占比也显著影响河道营养盐:河流及水库等的水体面积占比与河道溶解性总氮及硝态氮浓度负相关,自然坑塘及鱼塘等水域面积占比则与河道硝态氮和氨氮浓度负相关,而河流及鱼塘面积占比与河道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有机碳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浓度呈正相关,自然坑塘面积占比与河道颗粒态磷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还受其距河远近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太湖等平原河网地区营养盐的面源污染控制中应当将土地与湿地的利用管控作为重点实施管理,将湿地水域的自净能力提升纳入流域营养盐控制方案,并特别重视下游河道两岸旱地及建筑用地的面源污染削减.  相似文献   

6.
对滇池入湖河道水深度除磷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化学的方法,可以使河道水中的总磷浓度控制在地表水类水标准(TP≤0.05mg/L)以下,从而可以通过对入湖河道水进行深度除磷处理,大幅度去除入湖总磷量而达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目的。在深度除磷的同时还可去除20%~50%的有机物、氮等其他污染物,有利于河道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总结分析了洞庭湖湖体水质情况、入湖河流水质情况、污染排放情况,识别了洞庭湖存在问题:湖体水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流域综合管理亟待加强。提出措施:空间管控和绿色发展;强化水污染防治;保护与修复水生态。  相似文献   

8.
天长市高邮湖流域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邮湖属于淮河流域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长江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根据高邮湖水质监测数据、现场调研勘察情况,天长市高邮湖面临着水质逐年恶化、支流水质不达标、湖滨生态带萎缩、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城镇地区污水处理不足等突出水环境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导、水质达标为目标,实施分流域、分期系统治理的思路,近期对高邮湖流域污染严重的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三个流域开展重点治理,包括集镇排水系统完善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远期,为保证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提升效果,将治理范围扩大,实施高邮湖、沂湖、洋湖综合整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并开展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推行工作。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尽快改善小流域河道水质,全面削减入湖污染物,最终实现高邮湖水质的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9.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流水流条件,也影响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稀释、扩散、降解和转化过程,其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范围将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湖南衡阳水源污染事件发生时的水流条件、水质状况的分析,对事件发生的水域进行流场及浓度场模拟计算,研究了河道型水库与天然河流岸边污染带的变化特性,并对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但又易被忽视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江川县星云湖紫根水葫芦净化水体示范工程,根据紫根水葫芦种植区域与种植区域外侧、湖区、入湖河道的水质监测数据,判断紫根水葫芦的种植对削减星云湖、入湖河水等内源污染物的影响程度,找出项目种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关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潮间带沉积物的粒径、分选系数及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阐明潮间带生态现状。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环境及生物内部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滨海规划工业区为例,调查了化工厂设计排污口所在滩涂的潮间带生态现状,其多样性与沉积物机械组成、海浪作用及生物群落内部竞争的平衡有关,并依此预测排污后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内旋流流化床埋管传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垃圾焚烧系统中,内旋流流化床存在不同布风速度的移动区、流动区和换热区,处于换热区的埋管的对流换热系数受附近流动区气流参数的影响,其变化趋势及数值大小与普通鼓泡型流化床之间有明显不同:最大的对流换热系数明显高于鼓泡床;换热区尚未流化时,对流换热系数己经大幅提高;整条换热曲线的变化比较平缓,易于流化床浓相床内换热。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高ρ(NH4+-N)的特点,构建了上层填充沸石强化硝化、下层填充砖渣强化反硝化的功能分区型人工湿地,考察其启动阶段运行性能、硝化区及反硝化区污染物去除性能. 结果表明,湿地以间歇方式运行(饱和液位无变化),启动后NO3--N的产生速率为0.014 6 kg/(m3·d),湿地底部出水的ρ(NO3--N)平均值为14.94 mg/L,明显低于沸石层的21.77 mg/L. CODCr主要在湿地上层硝化区被去除,平均去除率为64.82%. 随着湿地启动,下层由于反硝化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增至56.67 mg/L. 在进水期的前15 min,CODCr、NH4+-N、TP的去除率最大,NO3--N溶出量(以ρ计)最高,达42.30 mg/L. 沸石层10、20和30 cm处硝化速率基本稳定,沸石层的Eh均在400 mV以上. 与间歇方式相比,湿地以潮汐流方式(进水期与落干期时间比为1 h∶23 h)运行时,CODCr和TN去除率分别由78.45%和41.99%升至82.62%和53.41%. 研究显示,功能分区型人工湿地通过上层硝化、下层反硝化方式可有效去除养殖废水厌氧消化液中的NH4+-N.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6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的现场调查,分析探讨了长江口水体主元素、Sr及Sr同位素的组成变化。长江河水的Sr含量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分别为1.75μmol/L和0.7105,反映出长江流域以碳酸盐岩风化为主的化学风化特征;河口区主元素与盐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显示出它们在河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的保守特性;87Sr/86Sr与1/Sr的非线性关系则暗示了长江口水体的Sr不是河水与海水的简单混合,可能伴有其他端元水体的混入。  相似文献   

15.
4种农药流失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4种农药的流失性质,进行了实验室和田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农药乐果和杀虫单,有较低的土壤水分配比,较强的渗滤性和淋洗性,较易流失并污染水环境。脂溶性农药氰戊菊酯易被土壤强烈吸附,较难渗及被淋洗,不易流失,对水环境污染较轻。丁草胺的流失性质介于水溶性农药与脂溶性农药之间。  相似文献   

16.
水溶性农药流失的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实际室和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水溶性农药稻田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对水稻生长前期的农药渗滤量、降雨径流量和排水流失量的估算。结果表明,仅渗滤与排水两项流失,占农药用量的17.28%~59.31%,调查表明,环境水体已受杀虫单的污染,最后提出了防治水溶性农药稻田流失的节水灌溉,控制排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对2014年8月辽东湾潮间带10个断面采集的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运用群落聚类、MDS排序和ABC曲线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阐述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分布原因。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85种,其中软体动物门50种;节肢动物门20种;环节动物门8种;腔肠动物门2种;棘皮动物门1种;其他动物4种。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21.07个/m2和62.47 g/m2。数据分析显示,辽东湾潮间带各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群落特征分布主要受底质、生境、季节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分层次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与选址、排水、处理工艺与技术、服务区等有关项目决策因素的关系,提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分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划分;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或排水规划阶段应评价选址、排水去向等策略问题,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着重考虑减缓不利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矿山恢复过程及前期恢复时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对矿山恢复到特定程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矿山恢复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恢复以水土保持为目的,后期恢复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目的。草本植被在前期恢复中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效。不同区域的草本植被恢复到特定盖度有明显的时间分异,所需时间与区域NPP(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值呈负相关。据估计,草本植被恢复到70%的盖度,热带林区大致需要5~9个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需要9~15个月,温带林区需要15~24个月,寒带针叶林带和温带草原则需要超过两年的时间。建立的盖度-T(时间)-NPP曲线,结合区域植被有效盖度,为矿山前期恢复的时限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淮安市四季青污水处理厂基本概况与主要设备,针对冬季雨雪天气及较低温度情况,对A曝与B曝所呈现的不同问题和现状进行了简述,并根据污泥负荷、效率变化等指标,得出了生物活性相对值随水温变化的曲线,同时还列举了构筑物、机械设备及仪表曾出现过的异常情况,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与预防措施,如提前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在冬季加大A、B段污泥回流比,确保微生物处在较佳状态,从而保证出水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