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择我国某典型的废弃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场地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ASTM)规范的场地环境评价方法,对场地中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同时,以人体健康风险为基础对场地修复目标进行推算,并界定修复边界和测算污染土壤体积.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五氯乙烷、六氯丁二烯、六氯乙烷和六氯苯等挥发/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场地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其含量超过我国现有标准.根据场地特性,以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1×10-5和1×10-6计算得出的修复目标值界定修复边界,场地中对应区域的污染土壤体积分别为20457、25600和37300m3.最后,根据综合场地利用规划和成本投入要求,对场地中污染土壤分类处理和修复提出了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险评估是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关键步骤之一。我国引入污染场地风险评估至今已有20多年。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基于风险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技术体系。但由于我国的风险评估主要是引进发达国家早期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过于保守的情况,因此,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开展基于土壤污染物形态归趋等方面的精细化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制定基于不同形态的土壤污染物风险筛选值和修复目标值,以解决目前因评估结果过于保守而导致过度修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渗透、淋溶、挥发等方式入侵到地下水,场地环境中包括地下水介质.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程序四步法,通过对某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采样分析调查,分析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得出以下结论.该场地的浅层地下水和深度离散地下水样本中理论生存期多于癌风险均高于项目的目标水平.其中,前者风险的来源主要是PCE、TCE和VC,而后者风险值主要贡献于TCE.若该场地要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则需对地下水中化合物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非均质性、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多样性、修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等原因,地下水修复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修复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与修复预期不匹配等问题,对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场地再开发利用带来压力. 美国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不可达性的概念,推行了技术不可达豁免政策,将技术不可达评估纳入地下水修复管理程序中,并提出适应性管理、低风险结案、长期监测等一系列管理要求,以保障场地修复后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 我国尚未建立技术不可达情景的应对措施和技术体系,在复杂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中仍存在修复目标、修复周期、修复效果评估周期等各方面的挑战. 本文围绕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借鉴美国污染场地管理经验,提出了修复技术不可达情景下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修复过程跟踪管理技术体系、适时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严格落实污染场地后期管理等建议,以期为保障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王澎  王峰  陈素云 《环境工程》2010,28(6):108-112
SVE是一种针对挥发性和某些半挥发性污染物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介绍了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用SVE法修复污染场地所需的工艺参数,包括最佳真空度、抽气井有效影响半径、土壤气流量等,为类似的场地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侯德义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9):2015-2025
我国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严重,污染地块省级名录中含地下水信息的地块有31%存在地下水污染. 近年来,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日益得到政府和行业的高度关注,相关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将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场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工作. 但是,我国当前地下水领域的相关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 本文根据地下水修复领域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的发展与管理现状,提出未来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的十大科学与技术挑战: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的绿色可持续性,污染物及水文地质条件的精准刻画与风险评估,水土协同治理,低渗透地层及透镜体的反向扩散,原位氧化和生物修复过程中的有毒副产物生成,物理分离技术的拖尾,地下水修复中的污染物反弹,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的治理与管控,岩溶裂隙水污染迁移与风险管控方法,以及地下水中新污染物. 克服这些科技挑战的过程也必将给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能快速有效去除污染物,对不同类型的场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修复中。通过介绍化学氧化修复应用设计的方法,结合美国污染场地的化学氧化修复案例,说明不同氧化剂对污染物及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场地的修复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北方某味精厂重金属及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为例,该场地污染物浓度超过了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水平。依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 25.5—2018》,对修复后的场地开展污染场地治理工程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经评估,场地修复施工过程规范,修复后的污染物水平低于修复目标值,修复后的土壤达到了安全标准,采用的修复方法和措施合适,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未产生二次污染。修复效果评估合格。  相似文献   

9.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应用与筛选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污染场地修复是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该领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适用范围、筛选程序以及应用现状与趋势,对于在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方法,以美国超级基金场地修复为例,阐述了目前不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对一些常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了参数比较. 同时,介绍了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方法与技术政策. 通过对数10年来超级基金场地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某待搬迁硫酸厂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以污染调查监测为基础,按照《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推荐的模型和参数,对该场地重金属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砷和钒是场地的特征污染物,主要通过经口摄入与呼吸吸入方式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健康风险远超出可接受水平,须修复。砷和钒基于风险的修复目标建议值分别为0.35,123 mg/kg。但砷的修复目标建议值远低于我国土壤背景值,建议结合当地土壤背景值及修复技术方案等合理制定修复目标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年来,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得以重视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完成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达200余例,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长期调研、咨询,收集到了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共计166例。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初步阐述了目前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一些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项目数量逐年增多,但资金来源仍是主要制约因素;修复项目主要集中在土地价值较高的一线及省会城市,有机类污染场地主要分布沿海地区,而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地区;修复工期普遍较短,58.3%的项目工期小于半年;修复技术相对粗糙,以异位修复为主,固化稳定化、化学处理和水泥窑焚烧技术应用次数最多。总体而言,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现有的场地环境评价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现状为基础,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阐述在中国实施场地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或修订趋势。在中国广泛推进实施场地环境评价,不仅有利于降低场地变更带来的环境风险,降低场地买卖和商业并购中的投资风险,还有利于加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的场地环境精准调查应用案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可以尽可能准确地表征场地实际污染空间分布和赋存状态,有效支撑后期场地精准修复或风险管控工作.本文以京津冀地区某氯代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污染识别、场地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和补充调查各阶段分别构建针对性的场地概念模型.采用薄膜界面探测器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现场快速筛查设备的应用,辅助确定了潜在污染源和重点调查区域;同时针对部分位置大量检出氯代有机物代谢产物氯乙烯,判断该场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污染物生物降解现象.通过选取典型钻孔和剖面进行降解指示性产物和组分图谱分析,并结合地下水中氯代烃厌氧生物降解潜力综合评分达到22分的结果,判断该场地具有较强的厌氧生物降解能力.这种逐级优化形成针对场地污染调查的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为精准地掌握该场地实际污染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污染场地数量众多,对当地环境和健康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亟待开展治理修复,同时也需要关注修复过程的绿色可持续性.本文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GSR)的理念,提出了健康风险评价(HRA)和生命周期评价(LCA)耦合的评估框架,用于计算结合健康风险和修复二次环境影响的净环境效益(NEB),并以中国西南地区某多环芳烃和汞污染的工业场地为例,在现行的修复目标制定框架内,对不同修复目标下的NEB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不同权衡选择下,案例最佳的修复目标带来的NEB是直接选择筛选值目标的1.6~15倍,单位经济投入带来的NEB是直接选择筛选值的3~7倍.决策者可应用提出的综合评估框架,平衡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修复过程的二次影响,以提高场地修复工程的环境经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自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随着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推进,因场地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土地规划类型等因素的不同,如何筛选出科学、合理、高效、低耗的修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场地修复决策系统应运而生,即通过输入修复过程所有要素并结合专家判断,修复决策系统运算得出最佳修复模式,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修复决策系统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优势和劣势基础上,以焦化污染场地为例拟开发基于WebGIS的污染场地修复辅助决策系统,以找出适合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决策的模式,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风险全周期管理是推进汞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有效实现地块安全可控的重要方式.在《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全球履约背景下,为有效提升汞污染地块的风险预防与管控能力,该文对汞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深入分析污染地块健康风险全生命周期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地块风险源头-暴露途径-环境受体3个核心风险要素,并结合国内外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经验,构建出适用于此类污染地块的风险全周期分类管控技术体系.该体系根据土壤与地下水风险管控标准评价地块污染水平,并结合地块敏感目标和暴露途径等暴露情景对地块进行分类管控决策.通过对工程修复、风险管控、制度控制等进行多技术有机耦合,可实现对汞污染地块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即在风险产生、风险发展与风险消褪的各个环节,分别施以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及长期管理措施,有效遏制地块新增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污染地块风险的安全可控.该技术体系存在如下特征:1)基于风险的管理决策可以反映地块管理的科学内涵;2)分类风险管控策略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实现最大的管控净效益;3)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基本理念,实现“源头-过程-末端”的全流程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7.
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的环境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工业活动地影响,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往往会给公众健康带来许多风险,因此受到各国政府关注.文章对河南某城市进行再开发的工业废弃场地进行了环境调查.结果表明,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总石油烃和苯系物的污染,部分点位的污染物浓度远远超出了荷兰标准的干涉值水平.作为非水相液体,总石油烃和苯系物会随地下水向场地外迁移.该工业废弃场地未来将作为居住区,居民在该场地上生活会因总石油烃和苯的长期暴露导致健康风险.因此,为保护人体健康,应当在住宅小区建设前进行场地修复.另外,中国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应的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场地管理的法规.  相似文献   

18.
国际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重金属污染土壤列为主要整治内容之一。文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历程、运用现状;指出了国际土壤修复技术现已进入黄金期;比较了欧美国家运用于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主要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最新的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时结合"十五"和"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给出了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发现状示意图,以及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四大需求、四大发展方位和六大发展方向,并从六方面指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差距,初步提出了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