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惠陆 《环境》2020,(3):32-33
正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下简称"二污普")数据导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排污许可平台")是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的基础。为全力攻坚广东"二污普"数据导入国家排污许可平台工作,加速推动全省2020年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今年1月份以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部署、统筹推进,调集专家骨干力量着力攻坚,春节期间,在全国率先统一完成近60万个"二污普"数据向国家排污许可平台的导入工作。  相似文献   

2.
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成为我国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当前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尚难以与之匹配。本文基于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其法律边界界定、管理体制优化及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衔接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并引入了"岩土环境"和"环境风险许可"的概念,以期为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引入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提供参考,从而完善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改革要成为固定点源污染治理的核心制度,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推动,也需要研究者对该制度改革的法治蕴涵予以解读。由此提出3项改革建议:公开、公平、公正地设定和实施排污许可,将环境管理转型为环境治理;落实预防为主原则,确立固定污染源环境治理的核心制度;遵循比例原则,逐步推进"一证式"排污许可制。建议立法上建立针对固定污染源治理改革需要的新型责任体系,执法上加强排放许可制的执行力度及其与相关制度配合实施的"合力",实现多元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难以适应我国污染物排放日益复杂多样的需要。新的一轮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将排污许可制度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研究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是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待学界探索和实践。有效整合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融入排污许可制度,将会极大提升环境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海南省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对于全国的环境管理改革工作也有借鉴作用。基于海南省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的相关关系,本文研究提出海南省排污许可制度融合总量控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应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在抓好排污许可证数量的基础上狠抓质量提高,坚持走好精细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道路;在建立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成核心制度,推动排污许可制与环评、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监督执法等相关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系统联动,扩大排污单位、环境要素覆盖面,强化固定污染源"一证式"执法监管和贯穿全周期监管,全面服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6.
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是我国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排污许可制度落实需要一套系统、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本研究提出了排污许可技术体系构建思路,指出应重点解决精细化管理要求下合理规定许可排放量、根据行业污染物排放特征实行分类管理、规范实际排放量计算和考核等问题;提出了排污许可制技术体系框架,并对技术体系和其他固定源管理制度的衔接进行了论述,以推动固定污染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作者参与实际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回顾了排污许可管理体系的构建情况,总结了江苏省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成效,剖析了江苏省排污许可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数据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并提出了江苏省排污许可管理实践的下一步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8.
实施排污许可制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是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排污许可制度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基础制度,对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排污许可制度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成效和问题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目标之一在于建立固定污染源全覆盖的综合许可制度,这是践行综合治理理念的具体尝试。本文分析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理念下排污许可的定位及综合许可管理所需的制度支撑,基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理念检视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进而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建议,即实现“综合许可”管理的进一步拓展、“一证式”管理的全面落实以及排污许可审批裁量合理性的提升,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排污许可制度是固定污染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2020年将实现排污许可制对所有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随着排污许可证不断颁发和相关技术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排污许可证监管和执法法律保障及配套的证后监管和执法问题不断凸显。本文梳理了排污许可相关法律关系并对《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中监管和执法条款进行剖析,结合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和实际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和总结排污许可监管和执法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建议加快推动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立法,强化监管和执法在落实排污者责任上的重要作用,建立排污要求与监管执法的同步和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制定需要明确排污许可的属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法工委)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法制办)在对行政许可法的解读中对排污许可的属性特征判定不同,存在争议。排污许可包括排污许可证与排污登记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后,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实践工作需要,将分为全面实施阶段和完善深化阶段。在不同阶段,排污许可证的属性特征会发生变化,并对排污权交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为了配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环境污染现状,提高对污染源数据的管理效率,利用Visual Basic和Microsoft Acess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了环境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总体设计、结构构建和操作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利用Vb控件和SQL语句设计了六大功能模块,实现了对污染数据进行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打印输出等功能。为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的环保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中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的体系结构、内容设置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新时期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的发展趋势,结合实例分析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有毒污染物的监控等在新颁布的排放(控制)标准中的适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崖  邢鹤  朱琦  刘敏  张振宇 《环境科学》1998,19(3):94-96
简要介绍全国排污申报登记系统的指标体系设计,信息分类偏码,重点污染源筛选和系统结构设计、功能,程序设计等主要技术方法,并结合系统开发经验阐述了全国排污申报统一软件的研究成果及其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5.
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方法及产排污系数是我国工业污染源产排污定量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为进一步提升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基于工业代谢分析理论,针对我国工业污染源类型多样、工艺复杂、产排污环节多的特点,考虑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现状与趋势,建立了“分类核算、提取共性、突出个性”的可拆分、可组合的产排污模块化核算模型.针对该模型的主要参数——产污系数、污染治理技术去除率、污染治理设施实际运行率分别提出参数量化方法.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工业行业产排污核算方法及参数制定进行实践,结果表明:①41个工业行业划分为29个流程型行业和12个离散型行业.②41个大类工业行业核算参数包括940个核算环节、1 291种主要产品、1 575种原料、1 521个工艺的31 219个废水和废气污染物的产污系数以及101 358种污染治理技术去除率.③核算参数的最终核定应经过多级检验和校核.④核算参数受工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变动影响,应及时进行修订或动态更新;在参数量化方法研究方面需不断深入挖掘产污系数影响因素组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并扩展其应用,同时不断完善治理设施实际运行率的表征方式.研究显示,以工业代谢分析为理论依据建立的产排污模块化核算模型及参数量化方法符合我国工业污染源代谢规律和特征,已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排放源统计调查中全面应用.由于工业生产体系具有动态变化性,核算模型及参数也应与之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6.
Contaminated stormwater runoff from oil and gas (O&G) operations can pose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surface wat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xtent of this threat and identify more specific permitting requirements to protect surface wat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xtent of the threat, this paper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use of waste surface impoundments at O&G facilities as well as the threat level from O&G spills in California.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current federal and California state-permitting regime, the paper evaluated stormwater permit compliance in two California counties. It also reviewed selected spill cases and associated Spill Prevention, Control and Countermeasure Plans and Storm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Plans to identify the adequacy of current industry practices.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taminated stormwater from O&G facilities can be better regulated.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does not require O&G facilities to file for an Industrial Stormwater General Permit even though many O&G industry practic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ontaminate stormwater runoff from the site. When O&G facilities discharge a Reportable Quantity of a hazardous chemical or violate 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they are required to enroll in the 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 permit program. Spills, although not a direct indication of stormwater runoff, can highlight polluted runoff discharges that should have been regulated. Medium and large spills that reached waterways were such a risk for which operators did not file for a permit. In California new fil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require all facilities that discharge stormwater that has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ny overburden, raw material, or intermediate products located on the site, to file for an Industrial Stormwater General Permit. As this study showed,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enrollment since the enactment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Having all facilities enroll in the general permit program, as done in California, would require minimum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that could help prevent spills. A further step to ensure better protocol is to require specific pollution control practices in addition to the current general permit requirements. Such permitting regimes not only can be implemented on the US federal level but also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7.
解清杰 《环境工程》2009,27(1):52-54
从工艺流程及设备、工程运行监测结果及经济指标等方面,介绍了某铸造旧砂再生废气治理工程,从实际监测结果可知:该工程运行稳定,废气中的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均符合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特殊要求,聚焦太湖流域印染行业,构建了涵盖生产工艺与设备、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经济效益、工艺设备、处理效果以及管理水平等指标的企业先进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印染产品由GB 4287-201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5大类细化为14类。结果表明:采用企业监测数据、行业标准、环统数据以及排污许可申报数据4种方式计算取严得到的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负荷限值,远低于GB 4287-2012的排放限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方案,可为基于先进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姚志全 《环境工程》2007,25(5):52-53
介绍了某集装箱厂焊接车间焊接烟尘收集、处理的工程实例,采用的工艺是集阻火过滤器、阻燃型纳米纤维滤筒、活性炭纤维过滤器为一体的多级过滤除尘设备。系统总处理风量98000m3/h,处理前车间内空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浓度达到7.8~10.5mg/m3。处理后车间内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颗粒物的浓度降低到2.56mg/m3以下,达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经处理后污染物最终排放浓度均低于92mg/m3,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在当前强化排污单位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的政策目标下,对有效形成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证监管格局,提升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的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当前应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制定为契机,以排污许可证整合企业污染防治义务,厘清政府和企业的权力义务边界,明确排污单位污染排放控制的责任范围,具体化监管要求,增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管理的预期,激励和推动企业强化对自身排放行为的管理,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提升污染源监管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