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测定水面油膜厚度有两类方法;光学方法和非光学方法(1)由于后者不受海洋物理因素变化的影响,故测定准确度较高。我们提出的增厚法(2),可用于测定厚度为1-50μm的水而油膜,但该方法使用的测量装置适合在静态水域或海况良好时使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海上实际测定需要,我们设计了OF-1型水面油膜厚度测定装置,实验表明,该装置在3级海况下,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连科  李速 《海洋环境科学》1997,16(1):67-71,78
本文描述了3级以上海况(3 ̄5级)海面油膜厚度测定的非光学装置,该装置由敝开一封闭式油膜采样器和降集增厚器组成。为适应恶劣海况情况下采集油膜,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该装置增加了防止油膜外溢的机构及原始平行样采样管,海上现场试验分别以零号轻柴油、海军燃料油、混合油为对象,测定厚度为100 ̄1000μm的油膜。并对多次采样的测定值进行了数理统计。该装置现场测定的相对误差≤±24.5%。  相似文献   

3.
X85 9703186三级以上海况海面油膜厚度测定装置的研制/李连科…(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1997,16(1)一67~71·环信X一14 描述了三级以上海况(三~五级)海面油膜厚度测定的非光学装置,该装置由敞开一封闭式油膜采样器和聚集增厚器组成。为适应恶劣海况情况下采集油膜,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该装置增加了防止油膜外溢的机构及原始平行样采样管。海上现场试验分别以零号轻柴油、海军燃料油、混合油为对象,测定厚度为100~100如m的油膜。并对多次采样的测定值进行了数理统计。该装置现场测定的相对误差蕊士24.5%…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一种检测水面油膜厚度的装置,该装置有三个测量器,可直接测量污油油膜体积(重量). 本文描述了测量器,采样器及其在非静态水面进行试验的结果. 现场应用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一、序 言 水面油膜厚度的测定是海洋管理必不可少的测定项目之一。海洋油类污染的监视、监测、非法排油的执法处理和溢油治理方法的选择都需油膜厚度数据。 非光学方法测定水面油膜厚度具有经济、灵便和准确度较高的优点。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非光学方法能在各种气象海况条件下,对不同油种的不同厚度油膜都可进行测定。继“增厚法” (包括OF-1装置) 、“聚集增厚法”之后, 研究了“吸留法”(Occlusion Method)。主要用以测原油、重油的厚油膜(200μm**至1cm)厚,以扩大所研究的非光学方法对不同油种、不同厚度油膜测定的适应性。大于0.1m m油膜厚度的测定对海洋溢油量的估算和治理方法的选择具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溢油量较少或风浪较大情况下,收油机回收溢油含水率过高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准密闭结构的气浮式溢油分离装置,并以胜利油田某海上采油平台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溢油分离装置在无溶气、溶气和溶气加摇摆三种条件下,对厚度分别为1 mm、3 mm和5 mm油膜的回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微气泡的引入均能提高溢油回收效率,特别是对厚度为1 mm薄油膜,三种条件下回收溢油的含油率分别为7.7%、94.3%和91.3%,溢油回收效率提高了约12倍,显示出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效果和抗风浪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光幅射透射油膜的强度与油膜厚度、石油产品种类以及幅射波波长等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一个能够在原体条件下测量各个分散点的油膜厚度的装置。厚度的测量范围在若干微米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内首次研制、可供测量海面(水面)轻质油、重质油、原油等多种油品油膜厚度的非光学测定装置。该装置的测量范围为10-200μm,经多次实地测量,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性能优良、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本装置除适用于近海、港湾、河流、湖泊等水面油膜厚度测定外、还可为航空遥感监测提供校准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议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在测量船上测量水面油膜厚度的方法。该方法在于从水域表面选取污水试样并利用玻璃漏斗型装置中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来增加试样中油膜的厚度。在油膜厚度为0.2微米至10毫米的范围内,所建议的装置在90%的情况下都可无故障地进行工作。每次测量所需时间低于5分钟。该方法既适用于暗色石油产品,又适用于有光亮的石油产品。  相似文献   

10.
根据ISO 21072-1标准中油膜区域的油膜长度和厚度的线性正比关系,制定了形成特定油膜厚度的具体实施步骤;利用试验水池、围油栏、拖曳系统、溢油投放系统、动力系统等,设计了收油机性能具体检测步骤,并进行了检测结果的分析,得到了收油机回收速率与回收效率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1.
一种海水透明度测量新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光学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海水透明度测量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对海洋环境参数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实时测量的要求.文章依据海水透明度的光度学定义,提出了一种测量海水透明度的新方法,并基于常用的光学器件及测量仪器,设计了一套海水透明度的实时测量装置,介绍了测量装置的安装调节方法.理论分析和实验均表明,该测量装置可以有效实时测量海水透明度.  相似文献   

12.
中文Windows环境下的海上溢油预报系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以辽东湾为示范海区,建立了中文Windows环境下的海上溢油预报系统。采用已经验证的环境动力和溢油行为模型,可提供海面油膜的位置和覆盖面积,水体中油的浓度分布以及溢油的比重、粘度、蒸发量、残留量、平均厚度等物化参数的实时预报信息,或用于溢油的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界面友好,输入方便,操作简单,反应快捷、后处理功能完备,并具有可扩充性。  相似文献   

13.
紫外吸收光谱法是利用不同气体在紫外波段对光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来测量排放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和浓度。基于这种方法设计出一套能够实时、在线监测硫化氢的实验装置。在常温常压状态下,通过对测量的一次光谱进行分析,计算出硫化氢的标准吸收截面,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减小浓度计算时的误差,可得出硫化氢的实时浓度值。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集先进的测量设备、传感器、网络通讯、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海洋水文观测实时共享系统。围绕实时、准确、持续地获取海洋水文数据及其即时共享技术开展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远程观测子系统、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建模、实时共享子系统建设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海洋水文要素的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采集、实时稳定在线传输与动态共享。该系统成功地在天津港环境监测和黄骅港安全通航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研究埋地油罐渗漏实时监测工作的原理及具体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美国环保总署测漏标准,利用油罐内液位仪设备,进行数据处理开发研究,设计了利用液位仪的高度变化测量油罐泄漏的检测技术。开发了温度采集算法和测漏模型,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油罐参数数据进行分析,以温度、高度、密度等为依据,实现埋地油罐渗漏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在海面溢油的定量分析研究中,采用光学和非光学方法在国内外均有报道,象雷达探测、被动式微波辐射探测、热红外辐射、紫外辐射及美国海军实验室用吸油材料进行油污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漂浮在海上的各种油品从薄到厚的油膜厚度,在国内用非光学方法对油污染进行定量分析的有关报导也很少。因此,建立一种较之光学方法更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种油品从薄到厚油膜测定的非光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卡通技术建立了海上人员动态监控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功能架构。应用此系统对辖区内平台、船舶以及陆地人员的位置及证件信息可实现统一管理,规范海上作业的申请审批流程,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掌握海上及陆地的涉海人员动态;同时可作为胜利海上应急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实时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当发生紧急情况,实施快速救援。  相似文献   

18.
GPS/GSM/GIS海上溢油跟踪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车载GPS监控系统的基础E研究开发了一种漂浮移动性能与溢油相似的、并具有GPS接收和发送功能的GPS浮标。在溢油事故发生后立即将其投放存厚油膜层中随油膜一起漂移。监测中心通过GSM移动通信网实时接收GPS浮标发出的定位信息,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溢油位置、漂移速度、轨迹、方向的实时跟踪和信息显示.从而为溢油应急指挥提供一种准确实时、成本低廉、全天候的溢油全程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电子鼻是一种由具有部分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器阵列和适当的模式识别系统组成,能识别简单或复杂气味的仪器,它模拟人的嗅觉系统,检测、分析、识别气味成分,广泛应用于现场污染源排放监测、突发事故现场的应急检测、作业场所安全监测和分析、污染气监测和分析。本设计由气体传感器阵列进行实时实地测量,由DSP芯片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盲源分离(BSS)原理,利用独立分量分析(ICA)算法分离出混合前的多个独立信号。便携式电子鼻由于其成本低、易携带、通用性好、能现场即时检测等特点在大气监测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因目前的热工检测在连续检测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满足工业燃料炉动态管理、实时调整优化控制的精细化管理需求,通过对现有燃烧效率测试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将炉内高温连续采样技术、测试装置、后台数据处理功能优化组合,开发出具备连续测试功能的检测设备,实现了对炉窑燃烧效率的连续监测,可实时得到炉内空气过剩系数、燃烧区残氧量等参数,有效指导空燃比的调节,炉窑无需改造就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