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虾塘底层残饵腐解对虾池水质的影响和更换虾池海水后底层水质质量的变化和清除覆盖于池底的残饵后池底底层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池底残饵的腐解,使虾池水质变坏, D O降至零,p H 下降至60 ,达不到生物存活的水平。更换虾池海水后,池底水质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清除池底残饵后,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大量硫化物又释放出来,仍然严重影响虾池的水质质量。数据表明,在养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虾饵的残留量并做到每年彻底清洁池底,达到清洁养殖的环境标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虾塘底层残饵腐解对虾池水质的影响和更换虾池海水后底层水质质量的变化和清除覆盖于池底的残饵后池底底层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池底残饵的腐解,使虾池水质变坏,DO降至零,pH下降至6.0,达不到生物存活的水平。更换虾池海水后,池义东质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涂除池义残铒后,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大量硫化物又释放出来,仍然严重影响虾池的水质质量。数据表明,在养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虾饵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虾塘底层残饵腐解对虾池水质的影响和更换虾池海水后底层水质质量的变化和清除覆盖于池底的残饵后池底底层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池底残饵的腐解,使虾池水质变坏,DO降至零,pH下降至6.0,达不到生物存活的水平.更换虾池海水后,池底水质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清除池底残饵后,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大量硫化物又释放出来,仍然严重影响虾池的水质质量.数据表明,在养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虾饵的残留量并做到每年彻底清洁池底,达到清洁养殖的环境标准.  相似文献   

4.
采用MPN法测定浙江-闽北陆架沉积物的硫酸盐还原菌(SRB),结果表明,在表层其出现率和平均含量各为84.2%和436.8个(细胞/g(湿重)),浅层则各为42.4%和164个/g,近岸的南区表层和浅层沉积物SRB出现率、平均含量分别为93.0%、576个/g和33.3%、267个/g;远岸的北区则分别为75.0%、302个/g和53.3%、41个/g,分析了SRB含量与相应样品中硫化物、有机质含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珠江口水域赤潮生物种类繁多,达98种(其中有些是有毒或有害种类),是发生赤潮的潜因。本文列举了发生在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事件和危害,阐述了1998年春季珠江口发生的大规模、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的密氏裸甲藻赤潮事件,结果表明:赤潮生物密度平均为36×106个/dm3(063×106~76×106个/dm3),造成经济损失35亿元,其中香港30亿元、广东05亿元  相似文献   

6.
废水中硫化物生物净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 上流式填 料 床 反应 器 中,利 用 无色 硫 细 菌处 理 废水 中 的 硫化 物, 当硫 化 物 浓度 为 293 ~310 m g/ L、反应器容 积负荷为5kg/ m 3·d 、溶解氧为 32 m g/ L 时,硫化物 去除率可 达到92 % ~95 % ,去除的硫化物中94 % ~96 % 转化为 S。试验结果表明:溶解氧是影响 硫化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潮间带和沿岸区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M P N 法对胶州湾潮间带和沿岸区的硫酸盐还原菌( 缩写为 S R B) 含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 S R B 含量大约是41 ×107 个细胞/g ,波动范围较大。水中的 S R B 含量约25 ×102/ml。分析了 S R B 含量的分布状况,发现调查区内的 S R B 含量基本上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即工业区、港口区的高于海水浴场、海滨旅游区的。证实了生活废弃物的排放致其环境 S R B 含量特高。 S R B 含量分布状况大体上与以往所测环境污染状况一致。对虾养殖池的 S R B 含量意味着水产养殖必须考虑这一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正常海相硅质细碎屑沉积物有机碳与硫化物硫比值(C/S)的含义。以秦岭镇旬盆地南羊山组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C/S值为例,讨论了还原环境中活性铁的不足对沉积物C/S值的影响,以及有深部成矿物质参与的沉积物具后期发生流化物化沉积物特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硫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一个硫沉降模式分析了东亚地区SO2和SO42-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不同天气条件下,SO2和SO42-的浓度不同,高层SO2和SO42-的浓度分别为04—10μg/m3和02—05μg/m3;中层为40—100μg/m3和20—60μg/m3;近地层为40—300μg/m3和20—80μg/m3.分析表明,近地面浓度分布受源的影响比较明显,高层的浓度分布与湿清除过程密切相关,其浓度的低值区与降水区和云区有较好的对应.中层浓度分布体现了源、中层气流及湿清除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蓝藻腐解对水中营养盐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密度藻类腐解过程对水体营养盐再分配的影响,在太湖藻类聚集区采集沉积物柱状样进行室内加藻模拟实验,共设置B、C、D 3组加藻密度分别为2500、7500和15000 g·m-2的处理组,监测蓝藻腐解过程中上覆水体的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氨氮(NH_4~+-N)、总氮(TN)及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蓝藻腐解会使水体DO和Eh迅速下降,最终分别维持在0.1 mg·L~(-1)左右和-300~-400 mV之间,水体处于厌氧强还原状态;同时,厌氧强还原条件又加速了蓝藻死亡腐解过程,促进了藻体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B、C、D组营养盐含量分别于实验第6、第10和第14 d达到峰值,TN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6.67、43.41和67.82 mg·L~(-1)·d~(-1),TP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3.30、5.53和8.35 mg·L~(-1)·d~(-1),NH_4~+-N浓度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7、51、125倍,水体形成明显的氮磷污染负荷,且蓝藻衰亡导致的上覆水TN浓度升高持续时间较TP浓度升高持续时间要长.研究表明,蓝藻水华腐解过程中向上覆水体释放了大量的有机物和可溶性营养盐,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诱发湖泛发生,也为蓝藻水华再次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河口陆基养殖塘底泥中铁的迁移和转化机制,本文测定了福建省3个河口养虾塘养殖期表层和亚表层底泥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及间隙水的常见组分.结果表明,不同站点间晶质Fe(III)、非硫Fe(II)、有机铁、铁硫化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间隙水SO42-和Cl-可能是影响不同站点间Fe的形态和分布存在异质性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盐度较高的养虾塘,铁的硫化物含量较高,有机铁和晶质Fe(III)含量较少.陆基养虾塘底泥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按固相Fe(III) > 铁硫化物 > 非硫Fe(II) > 有机铁的顺序排列.养虾塘亚表层沉积物铁硫化物(FeS和FeS2)含量高于表层沉积物,而表层沉积物有机铁含量与间隙水SO42-和NH4+浓度高于亚表层沉积物.铁硫化物的生成一定程度上降低河口陆基养虾塘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黑藻腐解对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模拟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物量(以湿质量计)分别为0、10、25和50 g时,在17℃下腐解过程中对微囊藻(Microcystis)休眠体复苏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沉积物和上覆水的理化指标,探究腐解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微囊藻复苏的影响.为期84 d的腐解试验结果显示,沉水植物黑藻的腐解对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具有抑制作用,且黑藻生物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另外,水体及沉积物中的TN、TP和总有机物含量,沉积物表面的光照强度及pH均随黑藻的腐解时间及黑藻生物量的不同而变化.黑藻的腐解会使沉积物中w(TN)升高;与无黑藻组相比,黑藻生物量越多释放到上覆水中的TN越多,但由于沉积物的吸附及微生物的作用,各试验组中上覆水ρ(TN)呈逐渐下降趋势;黑藻的腐解引起沉积物w(TP)显著升高,并在短时间内造成上覆水中ρ(TP)增加,64 d后复原到初始水平;沉积物及水体中的总有机物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腐解后期水体中ρ(TOC)基本恢复到初始水平.在腐解过程中抑制微囊藻复苏生长的因素可能包括ρ(TP)的升高及光照强度和pH降低.   相似文献   

13.
组合式间歇曝气系统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固源  周健 《环境保护》1997,(12):16-19
组合式间歇曝气系统(PIAS)〔1〕是一种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不外加碳源的脱氮活性污泥一池处理工艺。本系统较佳运行条件是:污泥负荷01~025kgBOD5/(kgMLSS·d),污泥浓度5~8g/L,泥龄30d,水力停留时间3~5h,DO2~3mg/L,水温22~28℃,曝气时间15~4h,停曝时间15~30h。在此条件下,当进水COD浓度140~464mg/L,NH3N23~48mg/L,TN34~52mg/L,出水全面达到二级处理厂的一级排放标准。总氮去除平均达81%。此外,该系统比传统的二级处理节省运行能耗24%左右,同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剩余污泥量极小。  相似文献   

14.
TBP-泡塑填料柱萃取回收铁钍渣浸出液中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TBP固定在改性泡塑载体上,用于萃取回收铁钍渣硝酸浸出液中Th4+。试验表明:TBP泡塑填料萃取分配比高,萃取容量大,当溶液硝酸浓度为4mol/L,接触时间10min时,萃余液中Th4+浓度小于001mg/L,反萃液中Th3+浓度达84g/L,Fe3+和Ce3+浓度小于01mg/L,萃取容量为TBP泡塑填料1g可萃取Th4+028g;TBP泡塑填料化学性质稳定,分相容易,能有效防止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将TBP固定在改性泡塑载体上,用于萃取回收铁钍渣硝酸浸出液中Th4+。试验表明:TBP泡塑填料萃取分配比高,萃取容量大,当溶液硝酸浓度为4mol/L,接触时间10min时,萃余液中Th4+浓度小于001mg/L,反萃液中Th3+浓度达84g/L,Fe3+和Ce3+浓度小于01mg/L,萃取容量为TBP泡塑填料1g可萃取Th4+028g;TBP泡塑填料化学性质稳定,分相容易,能有效防止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部河流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较全面地研究了我国东部自北向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各异的11条主要河流域市区段沉积物样品中多氯联苯的含量,对14个同系物与混杂于其中的DDE进行了测定,以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城市区段沉积物PCBS的当前污染水平。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初我国河流沉积物PCBS的一般水平在10.5-25.5ng/g之间,其中含量最多的同系物是2,2’,5.5TeCB,2,2‘,4,5,5’-PentaCB,2,2‘,3  相似文献   

17.
用杀藻剂抑制湖泊蓝藻水华的尝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霖  陈劲 《环境工程》1999,17(4):75-77
近 年来,各 种污染 导 致滇 池 水 体的 水 质呈 现 严 重的 富 营养 化 状 态, 蓝藻 泛 滥, 水 面 藻如 浮油。在一般 区 域 内, 藻 量 5 000 ~7 000 万 个/ L、叶 绿 素 - a 400 m g/ m 3 、 C O D Cr18 m g/ L、 B O D516m g/ L、透明 度32c m 。在藻类 滋生的严 重的水域 ,藻量高 达12 000 万 个/ L, 水体 透明 度为 零。1998年5 月至 6 月在云 南省昆明 市 滇池 外 海及 草海 ,采 用 B C 655 杀藻 剂 进行 了现 场 杀藻 试 验。 试验结果表 明,在藻 类繁殖最 严重的区 域投加 杀藻 剂6 m g/ L 时杀 藻率 达78 % 以 上; 投加 量 15 m g/ L 时杀藻率 达90 % 以上 ;用絮凝剂 除去部 分蓝藻后 ,只需投 加3 m g/ L,杀藻率即 可达到 99 % 以上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水界面物质循环主要受铁锰化合物和微生物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 微生物氧化还原通常发生在细胞周质空间和外膜表层,或通过微生物纳米导线、细胞被膜等机制发生在细胞间. 近年来,电缆细菌介导的长距离电子传递机制的发现,使得微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距离从纳米级扩展到厘米级. 本文重点综述了电缆细菌的生理特性及其对沉积物-水界面物质循环的影响,总结了电缆细菌的环境效应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电缆细菌主要栖息于高硫化物含量、高电导率和低生物扰动的咸水沉积物中,在淡水沉积物中较少见. 电缆细菌对硫化物的氧化是一种反向硫酸盐还原过程,使得表层沉积物处于偏碱性的环境中,并利用多种电子受体来实现硫氧化,从而在与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电缆细菌通常以O2为电子受体将H2S和FeS氧化为硫酸盐,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形成一层铁氧化物保护层,在吸附间隙水中磷的同时也阻止了其他物质的释放. 电缆细菌能够通过溶解FeS间接地促进硝酸盐异化还原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物氮循环. 未来有必要加强微尺度电缆细菌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和电缆细菌与其他细菌的协作关系研究,建议创新电缆细菌的纯化培育条件并开展其在硫污染沉积物修复中的应用,从而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某公司1999年上半年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连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7起,轻伤7人,事故发生率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0%。其中检修作业发生事故5起,4名临时工、3名维修工在事故中受到了伤害。7起事故有6起是违章作业,1起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违章作业达事故总数的86%。1 事故概况(见附表)附表 事故发生概况工种工龄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事故原因从事作业伤害程度临时工临时工维修工维修工临时工临时工维修工5个月1年6年20年1个月1个月13年2102523031843517520物体打击高处坠…  相似文献   

20.
微电解-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染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蔡天明 《环境工程》1999,17(4):27-29
采用微电 解 H/ O 工艺对染 料化 工 废水 进行 了 处理 研究 ,结 果表 明 以微 电解 和 水解 酸 化作预处理 ,可使废 水的 B O D5/ C O D Cr 的比由 025 提高 到05 0 左 右,平 均 增加 50 % 。通 过加 酸, 可提高微电 解的去除 效果,在 进水 C O D Cr 为4 100 ~4 300 m g/ L,色度 为3 400 ~3 600( 倍) 范围内 ,系统对 C O D Cr 和色度 的去除效 果分别 可达到97 5 % 和98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