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新疆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疆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1.水资源 新疆全年水汽总量为13797亿t,降水总量约为2429亿t,占17.6%,使占全国土地面积1/6的新疆所得到的降水仅占全国降水总量的4%,降水的84%分布于山区,形成干旱区中“湿岛”,为绿洲发展提供生命之源。新疆地表水径流量884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m~3,高山区分布了24479km~2冰川,蓄水量25836亿m~3,是巨大的“固体水库”。  相似文献   

2.
从可持续度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小型城市的区域PRED系统模式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结合干旱区的实际情况和已有模型,选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发展阶段、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这五大因子建立新的模型。将其应用于新疆和田民丰县,根据其波动规律将民丰县可持续发展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全面了解新疆各区域水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以及实际存在的人口压力状况。对于深刻认识干旱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对新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密度指数以及人口承载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区域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①不能一概而论机械照搬联合国关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的临界标准。各地应该有适合当时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的人口承载密度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②新疆当前平均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密度是11人左右,大于联合国制定的干旱区人口密度临界标准,但小于半干旱区临界值。整个北疆的人口承载标准是23—26人/km^2,南疆的人口承载密度介于7.3~8人/km^2之间。各个地州之间也有较大差异。③目前新疆总体上看已经略微超载,人口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而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在南疆塔里木盆地以南三个地州,人口严重超载。④从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来说。必须对生态用水予以充分考虑。才能在承载量研究中兼顾资源与环境对人口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开发与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甘肃、青海西部等。年降水量不足200mm,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几十毫米至几毫米。全国主要的沙漠地区都在这里。 干旱区人口少,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但是,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 干旱区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人口增加、生产的发展导致了用水量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影响到地区性水分循环,最终使水资源减少,其后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广中水回用 实现污水资源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的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 ,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这些都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 ,同时 ,也带来许多城市环境问题。80年代以来 ,河北省持续偏旱 ,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 ,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水资源量逐年减少 ,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 3 1m3 和 15 5m3 ,为全国平均值的 10 %和 8.5 % ,海滦河流域平均值的 5 4%和62 % ,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的短缺 ,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利用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雨水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集水型生态农业 ,它不仅适应于当地的雨水等自然资源条件 ,更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易于在农户水平上推广 ,并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同时也为“退耕还林 (草 )”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 ,我国矿山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 ,“三废”污染严重 ,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加剧 ,全国矿山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据介绍 ,我国每年因采矿产生的废水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10 %以上 ,而处理率仅为 4.2 3 % ,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我国每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中 ,85 %以上来自矿山开采。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矸石山 15 0 0余座 ,历年堆积量达 3 0亿t ,占地 5 0 0 0多hm2 。各类尾矿累计约2 5亿t ,并以每年 3亿…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城市工业发展日益受到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和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约束,从水足迹视角估算工业部门耗水程度,进而优化工业结构以达到节水减污的目标,对于干旱区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工业水足迹模型和基于水足迹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选择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典型案例区,研究工业内部各部门的水足迹,并以此为基础对工业部门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和乌鲁木齐工业发展规划,运用优化模型探讨未来研究区工业发展的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以工业增加值、各工业部门蓝、灰水足迹值为基础,乌鲁木齐工业部门可以划分为:强经济贡献、强耗水、强污染,强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弱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弱经济贡献、强耗水、强污染4类。2以分类结果为依据,通过优化分析确定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乌鲁木齐市工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方案,此种模式下,2015年乌鲁木齐市工业水足迹为3.13亿m3,其中,蓝水足迹0.72亿m3,灰水足迹2.41亿m3,工业总产值为2 340亿元,增加值达到1 342亿元,和其他情境相比,它具有蓝水、灰水足迹较低,工业投入产出水平较高的特点。3具体而言,乌鲁木齐市工业应发展具有强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特征的采选业。积极培育弱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行业向高投入产出、环境友好型行业转变,这些行业包括:食品业、饮料业、纺织业、家具业、非金属业、设备业、机械及器材业等。引导石油炼焦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业等强耗水、强污染型行业向节水减污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城市工业发展日益受到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和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约束,从水足迹视角估算工业部门耗水程度,进而优化工业结构以达到节水减污的目标,对于干旱区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工业水足迹模型和基于水足迹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选择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典型案例区,研究工业内部各部门的水足迹,并以此为基础对工业部门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和乌鲁木齐工业发展规划,运用优化模型探讨未来研究区工业发展的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以工业增加值、各工业部门蓝、灰水足迹值为基础,乌鲁木齐工业部门可以划分为:强经济贡献、强耗水、强污染,强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弱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弱经济贡献、强耗水、强污染4类。2以分类结果为依据,通过优化分析确定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乌鲁木齐市工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方案,此种模式下,2015年乌鲁木齐市工业水足迹为3.13亿m3,其中,蓝水足迹0.72亿m3,灰水足迹2.41亿m3,工业总产值为2 340亿元,增加值达到1 342亿元,和其他情境相比,它具有蓝水、灰水足迹较低,工业投入产出水平较高的特点。3具体而言,乌鲁木齐市工业应发展具有强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特征的采选业。积极培育弱经济贡献、弱耗水、弱污染行业向高投入产出、环境友好型行业转变,这些行业包括:食品业、饮料业、纺织业、家具业、非金属业、设备业、机械及器材业等。引导石油炼焦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业等强耗水、强污染型行业向节水减污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stanza模型的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实现粮食安全主体功能的前提和保障。运用Costanza模型实证测算了2014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空间分异,重点考察了农田生态系统及其粮食作物供给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粮食供给服务价值与粮食产能存在错配现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仅为10.4%,而食物生产作物为主的生态供给服务价值仅占陆地生态系统的9.2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突出,南北分化严重;粮食安全保障存在较大的生态隐患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相对于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底线。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干扰干旱地区的地 -空能量交换平衡机制而产生效力的。旱地对全球温室气体的贡献率估计在 5 %~ 10 % ,其中旱地退化的贡献率小于 5 %。温室气体的积累将导致 2 1世纪全球升温 1~5℃。利用NOAA -AVHRR卫星影像监测到 ,Sahara半干旱区边缘的植被变化与年降雨变率有关。 1980~ 1990的十年间 ,Sahara地区 2 0 0mm年降雨量的南界有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开放性、跨界性和范围模糊性等特征,随着所在区域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区鱼类产卵场功能退化严重。基于对保护区保护针对性及有效性地提升,选择长江宜宾段36个产卵场为切入点,采取实地勘察、走访的方式开展调查,全面梳理了产卵场河段及岸线利用现状、产卵鱼类现状及产卵场面临问题等,并对产卵场功能现状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功能良好和功能一般的特有珍稀鱼类产卵场仅占调查总数的33.3%,功能部分退化、严重退化的产卵场占61%,保护区产卵场功能的整体退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向产卵场及保护区的未来发展,论文提出开展系统性调查研究、科学认识保护对象的资源现状,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升岸线资源利用持续性,设置独立性管理主体、增强监管时效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荆州市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调查荆州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合理选择评价指标集(16项),分别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F值法对该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进行分区和污染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整体状况较差。浅层地下水中主要超标组分为Fe、Mn、NO-3、NO-2、As、Ba等,对比分析荆州市2006~2011年主要超标组分的平均含量,可知6 a来,Fe、Mn、NO-2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NO-3、As、Ba的平均含量虽然均未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但其平均含量呈现随着年份递增的趋势。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分区结果显示:严重区面积为2 623 km2约占305%,较严重面积为1 33128 km2约占1548%,合格区面积为3 07192 km2约占3572%,较好区面积为1 5738 km2仅占183%。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受当地特有的区域原生地质环境影响,还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承载力评估与预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养殖的环境风险和承载潜力,以《畜禽养殖业产污系数与排污系数手册》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中的相关参数为基础,采用2016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畜禽粪便总量、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和耕地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粪便总量为44 784.09万t,单位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分别为71.18、12.71 kg/hm2,畜禽养殖环境容量76 561.60万头猪当量(N)、106 208.50万头猪当量(P),环境风险指数为0.68(N)、0.84(P),养殖风险中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增量规模分别为实际养殖总量的47%(N)、19%(P);(2)分省域来看,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上海;耕地氮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耕地磷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湖南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具有发展潜力,可适当增加养殖数量;江西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不具有发展潜力,需要进行总量控制;(3)分市域来看,约59%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约28%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约10%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小,仅3%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严重。需按照重点调控区、约束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重点发展区进行优化,并根据区域种植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5.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小康进程研究课题组新近公布的《中国小康进程综合分析》显示 ,依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 ,目前我国人口素质仅达小康标准的 88.4% ,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四方面相比 ,其小康实现程度最低 ,我国人口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而农村居民相应实现程度仅为 87.2 2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小康实现率分别为 98%、93.5 %和 73%。另外 ,从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婴儿死亡率来看 ,199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是小康水平的 5 9.5 …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DIS叶面积指数的大渡河流域作物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渡河流域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最新修订的Penman Monteith方程计算流域参考作物腾发量。同时获取大渡河流域2007年内45期MODIS LAI数据,根据叶面积指数与作物系数的经验关系得到作物系数2007年年内的变化情况,利用GIS中的Zonalmean函数对大渡河流域平均作物生态需水量年内变化进行估算。在根据年干燥度进行干湿区划的基础上,对作物生态需水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2007年内生态需水总量为6188 mm,月平均值为516 mm。其中作物生态需水量年内变化过程为夏季最高,占全年总需水量的357%,春季、秋季、冬季生态需水量逐渐减少分别占全年总量的304%、201%和138%。在雨季,降水完全可以满足流域生态需水量,降水是这一时期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在旱季,半干旱区的生态需水来源受区域干燥度的影响较大,越干燥的地区降水占作物生态需水百分比就越高;半湿润区作物生态需水来源仍以降水为主,但降水占作物生态需水百分比除了受区域干燥度影响之外,可能还受到其它因素如: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之一,其贮量特征直接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森林木质残体在河道与溪流中的总贮量分别为2 630.72g/m2和753.41g/m2。(2)河道木质残体以径级大于10cm的粗木残体为主(达88.23%),1~2.5cm的细木质残体分布最少(仅1.20%);相反地,溪流木质残体以1~2.5cm比例最大(达48.95%),10cm以上的木质残体分布比例最小(仅1.22%);(3)河道木质残体以Ⅲ腐烂级和Ⅳ腐烂级的木质残体居多(共计68.20%),Ⅴ腐烂级的木质残体分布最少(5.60%);溪流木质残体以Ⅴ腐烂级贮量最高(66.57%),Ⅳ腐烂级次之(25.17%),Ⅱ、Ⅲ腐烂级分布均较少(分别仅为5.02%和3.24%)。(4)森林溪流的长度、面积、深度以及周围植被显著影响木质残体的分布以及径级和腐烂级分配。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高山森林水陆系统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上海地区蚜虫类昆虫组成情况,在野外标本采集及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得到了上海地区蚜虫物种信息数据库。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部位及寄生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上海地区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共记录蚜虫8科46属75种,分别占中国已知蚜虫科、属、种数的61.5%、17.2%、6.8%,其中蚜科蚜虫仅占该科中国已知种数的10.0%。上海地区蚜虫寄主植物类群较多,涉及44科83属。蚜虫寄生部位多样化,其中根部寄生的蚜虫目前仅发现于瘿绵蚜科和根瘤蚜科,取食嫩梢、茎和叶片等部位的蚜虫涉及多个科。蚜虫的寄生方式分为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以及形成伪虫瘿3种,上海地区蚜虫的主要寄生方式是不形成虫瘿,且仅在叶片这一种寄生部位形成虫瘿或伪虫瘿。上海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该地区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而且上海地区气候环境适宜蚜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响应及恢复过程,以2008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特大凝冻事件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贵州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250m分辨率NDVI生成的NPP数据,探讨了不同岩性、地貌、植被类型的NPP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凝冻事件导致贵州NPP共损失0.77×106t C,主要分布黔中、黔南和黔西南等喀斯特集中连片区;2)喀斯特岩性区受损程度较非喀斯特岩性区明显严重,受损率分别为28.62%、21.92%,恢复程度差,恢复率分别为91.29%、95.76%;3)在不同喀斯特地貌区内,岩溶高原受损最严重,岩溶槽谷区受损最小,受损率分别为33.00%、21.40%,岩溶断陷盆地恢复最好,岩溶槽谷恢复最差,恢复率分别为106.65%、88.41%;4)各植被类型中灌丛损失最大,混交林最小,损失率分别为28.49%和21.79%,草丛恢复程度最好,灌丛最差,恢复率分别为97.63%、91.33%。综上所述,不同植被在不同岩性、地貌条件下,对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其恢复过程也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研究首先测算了我国1992~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方法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1992~2010年种植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2010年我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为18 36684万t,较1992年增加了3562%,呈现“上升-平稳-上升”的3个阶段变化趋势。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种植业碳排总量的6297%,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718%;江西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最高,达1 19786 kg/万元种植业产值,北京最低,仅为21986 kg/万元种植业产值。(2)种植业产业发展与其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种植业碳排放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234%,而种植业产业发展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因素不能使偏差回到长期均衡状态,需借助外力调整;(3)种植业产业发展与其碳排放互为因果关系;(4)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种植业碳排放变化的3757%,而碳排放的变化对其产业发展的解释水平仅为6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