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就导则的工作等级划分、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根据重庆市水文地质特点,对导则在重庆市的实施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虹  魏兴萍  彭名涛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12):2896-2906
为了有效防控山地城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明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82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的15项水质指标,运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解析不同水质指标的污染源因子,量化因子对地下水质的贡献率;基于地下水脆弱性理论,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岩溶区、非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①重庆市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大肠杆菌群、Fe、Mn等元素超标率在50%以上;②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因子主要包括淋溶富集-城镇生活污染因子(贡献率42%)、地质环境背景因子(17.83%)、工业污染因子(13.74%)、农业污染因子(6.78%),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0.34%;③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强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西部都市区及周边>中部>东南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布格局. 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质地等3个因子对全域地下水污染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④土地利用类型与降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与水力传导系数、土壤与坡度等双因子交互非线性增强了对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的解释力. 研究显示:污染源强与路径因子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地下水污染差异化;地理探测器为识别地下水污染影响因子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强  林玉石 《地球与环境》2011,39(4):523-530
摘要: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基于保护岩溶含水层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提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我国西南岩溶区大多数地区缺少应有的地下水保护带,地下水比较容易受到污染。基于“起源一路径一目标”模型,考虑三个因子:覆盖层(0)、径流特征(c)、降雨条件(P),对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含水层固有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 安宁温泉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在的环境问题,纪永寿,云南环保,1990,9(3),13~44。重庆地区的矿泉水及其开发利用,谭开鸥,罗祥康、肖明志,地下水,1988,2(总45),94~96。重庆市岩溶热泉水资源及其医疗意义,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对重庆市各种水源进行了农药污染的调查。计采集地面水262件,地下水150件,共412件水样检验,由于DDT使用数量小、且不广泛,除个别地区检出阳性水样外,一般均未检出。现将666及甲基1605检出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河水-地下水交互带是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和混合的区域,在河流、地下水生态和水质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研究对象,对河水及交互带的水温、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进行自动监测,结合对水样离子浓度和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马鞍溪侧向交互带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监测期间交互带受河水入渗影响为主,交互带的缓冲作用使其温度、DO、pH值、EC等指标变异系数较河水低.随距河岸距离的增加,马鞍溪侧向交互带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迅速进入缺氧状态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pH值先降低后升高的酸碱环境.在其影响下,K~+、NH_4~+-N、NO_3~-、SO_4~(2-)呈下降趋势,全Mn、EC、Na~+、Ca~(2+)、Mg~(2+)、Sr~(2+)等先上升后下降,全Fe、Al~(3+)等呈上升趋势.受河水、地下水长期交互影响,在距河岸约30 cm处的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高,形成独特的水化学梯度.据此可推断出马鞍溪侧向交互带边界可能在距河岸30~50 cm处,其中浅层交互带的边界可能在距河岸10 cm左右的位置.在河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对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特点、方法和内容及执行程序等均未成形,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程序。重庆市率先开展了"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及技术规范研究",根据重庆市技术经济水平,就建设项目后环评的目的、对象、启动时机及原则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后环评的主要目的是"掌握项目实际情况、提出补救措施"而非"验证性评价"、启动后评价的重点节点和不同阶段开展原则,为出台"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提供决策依据,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更具操作性,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规范化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修复前污染土壤为对照,对化学固化修复后的铜(Cu)、镉(Cd)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了模拟酸雨淋溶实验和SPLP浸出实验,研究了修复后土壤中Cu、Cd的释放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级法,评价了修复后土壤对地下水安全的风险级别。在十年酸雨淋溶下,污染土壤Cd释放总量为14.06 mg,Cu为7.27 mg,对地下水安全的风险级别为11;修复后土壤中的Cu和Cd 10年释放总量都为0,对地下水安全的风险级别为1。Cu、Cd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化学固化修复后对地下水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期间排放废水,造成了对周围地下水的污染。本工作沿地下水流动方向4.4km^2的范围内,进行了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调查,分析和评价,查明了地下水污染因子和污染程度及范围,通过消除污染源,建设污水处理站等一系列水质恢复措施后,该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各地区地下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地下水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指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的工作等级划分、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现状调查、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汇总了评价导则执行后,对各类项目进行地下水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莉  黄海  朱法华 《环境科学》1997,(5):59-61,67
以江苏徐塘电厂炮车镇灰场为例,建立了炮车镇灰场及邻近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模型,并选用灰渣溶滤后产生的F-作为模拟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变化和F-浓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利用模型对地下水中F-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靠、合理、实用,为建立灰场后所可能引起的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二妃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质量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和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2007年12月采取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和周边居民自用水井的地下水进行检测分析和模糊评价。测试目标为pH、总硬度和阴阳离子等。经检测后发现垃圾渗滤液中大部分金属离子含量比较高,部分水井中Fe、Hg、Mn、Pb、NO3离子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三级标准,可见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地下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清南宁市污染内河对岸边地下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规律,选择典型污染河道朝阳溪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与钻探工程手段,采集降雨前、后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样品测试,分析了污染河道岸边地下水持久性有机物多环芳烃荧蒽、芘和六六六(HCHs)的降雨前、后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前、后地下水荧蒽和芘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11、7.98ng/L;HCH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75、13.24ng/L;朝阳溪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荧蒽、芘、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和浓度降雨前高于降雨后。有机污染物荧蒽和芘浓度分布随远离朝阳溪的距离增大逐渐升高,而HCHs浓度分布则相反;推测由于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疏水性较强的荧蒽和芘被含水层中悬浮物和河底沉积物强烈吸附,显示近岸未被检出;然而,疏水性较弱的HCHs则有较高浓度,并形成污染源,导致HCHs历史残留源在含水层的"二次释放"。总体上,降雨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有稀释作用,但局部HCHs有扰动释放作用;相关性分析显示地下水中悬浮物浓度与多环芳烃的荧蒽、芘呈中等程度负相关,而与HCHs则呈极强程度正相关,因此含水层中悬浮物对荧蒽、芘的"过滤效应"比HCHs要高。朝阳溪岸边地下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运移影响因素与地下水包气带、含水层结构以及地下水系统补、径、排条件和污染源所处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EDTA滴定法,对南充市某路段一载有15 t的盐酸罐车泄漏露前后附近农户地下水进行了总硬度指标的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盐酸泄漏经过抢险处理后,附近农户的地下水总硬度增大,大雨冲击会加速地下水径流,使地下水硬度增大更快,但由于地下水的自净功能,较长时间后其总硬度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5.
根据雷州半岛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为了更好地监测海水入侵趋势,保护地下水资源安全,优化设计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成了集地下水监测、远程信息传输与控制、监测信息管理、地下水系统三维建模和地下水监测三维可视化分析于一体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地下水监测网络设计合理、系统运行稳定,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不可预见性、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浓度高、应急处理困难等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混合介质可渗透反应器对受重金属污染的模拟地下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了这种混合介质可渗透反应器对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由磷灰石和电石渣组成的混合介质可渗透反应器对Cu(Ⅱ)和Cr(Ⅵ)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对Cu(Ⅱ)的去除率为95.10%,对Cr(Ⅵ)的去除率为95.78%,处理后的地下水pH值也提高到8.5左右,说明采用这种混合介质的渗透反应墙技术对修复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关闭矿井的逐年增多,矿井废弃后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废弃矿井污染地下水主要模式的分析,筛选出评价指标并利用迭置指数法构建出评价模型,基于.NET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与C#语言设计与开发了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已关闭或规划关闭的矿井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对规范废弃矿井的管理和煤矿建设项目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ETM+图像与ASAR数据在探测浅层地下水方面的优缺点,并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遥感资料的处理,研究了光谱图像与雷达数据融合后在探测浅层地下水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方法虽不能精确地探测到浅层地下水的埋深与范围,但对掌握宏观区域上浅表层地下水的分布较之单一数据源具有更快速、更直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环境降水和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水是区域水资源利用的主体,为探讨土地整理工程对地下水特征的影响,以青海黄土沟壑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该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减弱,水源涵养能力有所增强;含水层渗流率略呈增加;水体矿化度随着时间增加呈降低至平缓型变化,水体硬度有一定改善;但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积、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对地下水保护、污染有效防治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平原区为背景建立了以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价值和地下水源保护区三者叠加分析的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地下水污染防控区划,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通过改变毒性、迁移性和降解性的权重值和地下水污染风险、地下水价值和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权重值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风险、地下水价值和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权重值比毒性、迁移性和降解性的权重值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