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5-2005年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不完全统计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985-2005年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从总体上揭示这些事件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城市水源地和供水安全的危害.采用文献检索方法,通过对1985-2005年<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报刊和网络的检索,从发生日期、地点、污染物种类、事件简况4个方面统计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经整理和筛选后共列出102起.这些突发污染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总体上呈数量逐年增多,危害增大的趋势;2)化学品和污水是主要污染物;3)河道交通事故和工厂泄漏事故是主要风险源;4)突发污染事件一般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但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部门;5)3个典型突发污染事件造成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凸现了构建中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城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统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我国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的城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以揭示2005年松花江污染和哈尔滨停水重大事件之后,中国城市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的规律、危害、应急响应状况以及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检验近1年来中国城市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发生日期、地点、污染物种类、事件简况、应急反应5个方面对75起突发污染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1)2006年突发污染事件总体呈数量增多、危害增大的趋势;2)危险化学品和各类工业污水仍是主要污染物;3)交通事故、工厂泄漏事故和突然排污仍是主要风险源;4)41.3%的事件威胁到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城市几小时或多天停水,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5)92%的突发污染事件得到了应急响应,但应急时间远大于国家规定的1h,应急预案在快速性和有效性方面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外敌入侵、恐怖袭击、内部骚乱、严重的水灾、雪灾、旱灾、火灾、震灾;重大的矿难、空难、海难;重大交通故;重大遇险的救援救助;重大传染痫的流行等等,统称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简称突发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4.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市长协会第四次市长代表大会上,中国市长协会正式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指出,近年来发生在城市里的各种重大灾害事件,暴露出我国城市救灾储备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劳动保护》2007,(2):41-4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级。…  相似文献   

6.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4):124-124
2006年4月13日,“沈阳世园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京召开了咨询会议。中国科学院、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公安部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消防协会等的专家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承担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事故预防与控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世园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咨询,具体承担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所课题组进行了汇报与演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2):108-108
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庄严地向海内外宣布:“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建设法制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针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讨论了充实该标准体系框架具体内容的策略;结合上海市应急管理的标准需求,分析提出了上海市亟需建立的关键标准。研究成果为各相关组织和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提供了分析框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业劳动安全》2006,19(3):44-44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国务院2006年7月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12.
《劳动保护》2006,(1):58-59
本刊讯2005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事件发出通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  相似文献   

13.
谭政 《中国安防》2006,(1):69-70
安防行业的发展应时刻把握国家政策。目前城市监控报警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公安部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城市监控报警系统建设“3111工程”,努力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广东、重庆、西安等地也纷纷出台地方图像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行业标准,以提高城市公共事业和社会治安动态管理水平,并把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一方平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以南方某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基础,可以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指明方向.通过建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应急能力评估管理系统,通过针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灾害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的应急准备过程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结合在南方某市开展的应急能力评估,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评分的统计学意义后,给出了该市18类的应急能力的评分分布及其属性和特征的状况,指出了该市在应急能力发展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为改善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重大危机事件演化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城市重大危机事件的"事件链",并分析了"事件链"中各状态的相互关系。基于SEIS传染病模型的思想,提出了一类城市重大危机事件的动力学模型。分别在不考虑外部因素对事件链的影响和考虑外部因素对事件链的影响的情况下,对事件从正常状态到危机状态沿时间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解进行Lyapunov稳定性分析以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表明: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和外部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是控制危机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林业劳动安全》2006,19(1):47-47
国务院2006年1月发布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这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是: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1月8日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  相似文献   

18.
宋芸芳 《安全》2006,27(1):59-60
2006年伊始,根据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严峻考验的实际情况,国务院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随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心理应激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 《安全》2009,30(10):19-21
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总体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只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和紧急性;(2)高度不确定性;(3)影响的社会性;(4)非程序性决策。  相似文献   

20.
周静菊 《安全》2011,32(5):45-47
近年来,SARS、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幼儿园系列事件等公共危机频繁出现。"风险社会和非传统安全下产生的公共危机被全球化带入中国,同时中国自身的社会转型也产生了大量公共危机,中国公共危机常态化局面已经显现……"常态化的危机处理呼唤常态化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随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研究的深入,公共安全社会化理论受到关注与肯定,政府不再是唯一的责任者,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个人等都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