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劳动科学》2011,(5):64-64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体系中一项基础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国国家层面的立法中,仅有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第三章对“劳动合同”进行过初步的规定。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显然已不能满足调整劳动关系的需要。此外,各省市自行出台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虽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劳动合同法律规范地位的降低,易引发不同地域在法律规定与适用上的冲突与混乱。因此,制定一部具有国家级权威性、统一性和时效性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基础性劳动关系的需要,而且也为《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专门法的立法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从而为整个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苏志 《劳动保护》2003,(6):18-18
《工伤保险条例》与《职业病防治法》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目的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强调对职业病的防治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二是职业病防治的最终落脚点,必须立足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关于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防治法》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是,对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受害者(职业病患者)的权益保护,法律只作了权利,义务关系的界定,面对如何补偿权益的损失没有具体规定。如《职业病防治法》第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取代了原劳动部于1996年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以下简称《办法》),并在该《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然而,笔者在认真研读《条例》后却发现,《条例》的个别内容仍有待进一步解释和明确。本文仅就工伤认定案件中“工作场所”的有关规定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安全与健康》2006,(4S):18-18
监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在查处重大责任事故的过程中,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密切协作,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注意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肃查处重大责任事故,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安全生产法》《行政监察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取代了劳动部于1996年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该《办法》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使工伤认定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保护劳动的合法权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笔在认真研读新《条例》后,却发现新《条例》的个别内容仍有待进一步解释和明确。本仅就工伤认定案件中“工作场所”的有关规定发表自己的看法,望各位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7.
刘文龙 《劳动保护》2005,(11):59-59
这些年,企业对《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讲得不算少,但有的企业在生产工作中落实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单位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没有找准与本单位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切入点,或制定的规章制度比较原则,执行起来把握不准。  相似文献   

8.
所谓除名.依据国务院1982年4月颁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8条的规定.是指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1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企业对该职工有权予以除名。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是指依据《劳动法》第25条“劳动者有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等情形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实施后以及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都没有相关规定废止《条例》。  相似文献   

9.
(上接2005年第7期)三、关于制定条例的依据 本条例是结合江苏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解决我省在安全生产及其监仔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而制定的,所以,本条例的主要立法依据是《安全乍产法》。本条例规定了一些禁止性的法律规范,并且设定了相应的处罚.设定和规定行政处罚.不能违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因此,《行政处罚法》也是本条例的立法依据之一。一些规范安全生产的专门的法律、行政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许可证条例》等,也是本条例的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与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以下简称《办法》)相比,《条例》作出了一至四级工伤职工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到达退休年龄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规定,但由于在实务操作上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引发了争论。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是《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劳动保障部门狠抓《条例》的贯彻,工伤保险工作起步稳,措施实,力度大,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职业安全》2004,(6):i014-i017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重要指示,按照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要求,2004年继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以下简称“万里行”活动)。2004年“万里行”活动紧紧围绕实施《安全生产法》和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这一主线,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重点,加大  相似文献   

13.
在《工伤保险条例》及《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条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实施前,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指狭义的雇佣关系)的区分标准之一是,一直依照《劳动法》及其解释规定,审查用人单位主体资格,若用人单位具有营业执照或依法履行了登记、备案手续,则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反之,则属于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科学》2009,(1):40-43
自2008年1月1El国务院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5号,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社会上围绕职工年休假话题的讨论日渐增多。2008年9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标准化了《条例》内容,同时,也对《条例》颁布后社会上对《条例》规定的种种困惑做出了回应,使企业贯彻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更加有章可循。本期圆桌将从有关规定出发,  相似文献   

15.
《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为了探讨立法中的有关问题,本刊开设“立法聚焦”栏目,以期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对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栏目由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协办。欢迎广大读者参加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郑君 《劳动保护》2011,(9):97-99
为促进新修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自2011年7月下旬开始,先后组织5期《条例》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讲解。部分省市安监局和央企参加完第一期培训后,初步规划了《条例》的宣贯思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法》解决了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许多问题,甚至对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框架规范作用。《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从长期改革试验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标志。  相似文献   

18.
《安全与健康》2007,(2):32-3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的权利。相应的,我国《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都对延长工作时间、休息日和法定休假日工作需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所谓的“休息权”之下到底是“带薪休假”还是“不带薪休假”,由于牵涉到加班工资的计算,成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以来,因(《条例》及配套法规个别规定不明确、内容不完善的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工伤保险实务操作面临许多具体困难。张立人同志就工伤保险实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和归纳(详见《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针对其在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薄看法,与各位同行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