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绝对失业人数达8800万。尽管15~24岁的青年人口仅占全球工作年龄人口的25%,但却占全球1.86亿失业人口的47%。在过去10年中,全球青年失业总数增加了26.8%。面对青年就业形势的巨大挑战,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促进青年就业的措施。认真研究和借鉴这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的青年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欧盟与日本老龄化情况严重,面临着青年劳动力短缺问题,因此老年人就业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替代选择。欧盟等国家和日本在老年人就业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实行了如物质激励、禁止就业歧视、建立灵活劳动合同制度、改变工作环境、完善劳动保障、创造社会氛围、开展就业培训、发挥职业介绍中介的作用等一系列鼓励老年人就业的政策。国外这方面的做法对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我国,无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稳定经济,稳定就业局势,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针对当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都积极出台了保就业、促发展、调结构、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挑战带给我们机遇,今后我们将如何推动劳动保障改革与发展,是决策层和专家都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第三产业的逐渐壮大,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化理念的不断变化,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应运而生,并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积极作用,日益引起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时至今日,灵活就业已经从一种零星、分散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科学》2009,(9):F0002-F0002
8月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胡晓义说,在就业方面,面对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亚洲四国小额信贷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月18日至3月3日,国际劳工组织和日本政府长期合作项目就非正规部门就业促进和收入增长这一主题,组织8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赴泰国、孟加拉、菲律宾和日本进行考察活动。考察团听取了国际劳工专家关于全球小额信贷发展情况的介绍。拜访了日本、菲律宾的政府部门,走访了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泰国的乡村银行、菲律宾的合作银行.日本的妇女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与部分贷款受益人进行了座谈。通过考察,了解了各国通过小额信贷促进就业缓解贫困的做法,收获很大。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7.
促进就业尤其是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其中以立法促进长效就业,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工怍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用工制度的改革,我国面临着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的严峻形势。而从全球看,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各国几乎都存在着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共同问题。从七八十年代起,一些国家就采取了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其做法对我国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新加坡调控型就业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调整宏观经济方案,从财政、技术、产业等方面采取促进就业的措施。其中“滚动铁饭碗”的政策就是措施之一。其宗旨是充分就业。具体内容为:对因产业结构变化而下岗的职工实行有组织的再培训、再就…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对劳动力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外来从业人员不断涌入,同时,上海本地青年就业出现新变化,25岁以下青年失业占到全部失业人员的50%。上海市政府针对一系列就业新情况,在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外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促进青年失业者就业,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了有效地治理失业、促进就业,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并为此做出了制度性安排。这些国家对就业的投入可大体分为直接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间接的减免税费投入。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造成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为此,我们必须站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高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增长。鼓励创业是带动就业、扩大内需的最积极、有效和主动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就业机会被摧毁,一些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就业机会被替代,但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作为一个就业压力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于近期完成的“中国绿色就业研究报告”,是一项初创性研究,其目的是在我国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推动制定出台促进绿色就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我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环境和就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在推进绿色就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和努力。此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在绿色就业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期摘要刊发研究报告,以期有关人士共同探讨我国绿色就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之一,地震、台风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给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众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了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挽救群众生命财产,东南亚各国政府、军队在东盟的灾害管理框架下积极参与本地区的灾害救援行动,并在长期的灾害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的做法。本文就东盟国家之一的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稳定就业岗位。近日,宜昌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援企稳岗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援企稳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科学》2010,(1):33-34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各地积极推进《就业促进法》配套法规制定工作。2008年底以来,江苏、天津、河南、江西、宁夏、湖南、吉林等地先后出台了促进就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这些地区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就业促进法》规定的促进就业政府责任、政策支持、就业服务和管理、就业援助等内容作了进一步细化,为稳定和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科学》2004,(C00):31-33
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做好新时期境外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2002年第15号令)精神,下发了《关于为境外就业人员出境提供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境检[2003]1414号,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业服务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制度,发挥着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的功能,其中的公共就业服务更能起到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避免陷入不利地位的特殊作用。因此,各国都建立有比较先进的就业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就业  相似文献   

18.
公共工程对创造就业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鼓励对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进行劳动密集型投资,以便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城乡建设,维护和发展社区公用设施。创办公益性工作岗位的公用设施,一般是在经济发展缓慢或就业问题严峻时,由国家出资为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长期失业者和青年失业者提供临时就业机会的工程,其中包括大型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社区建设、清洁卫生和垦荒绿化等工程。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转型到了关键时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日益成为影响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投资就业长效评价机制,是衡量政府促进就业成效的重要手段,对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鉴了发达国家政府就业政绩考核机制,根据中国国情,尝试性地建立了评价方法,希望能对政府建立就业考核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95年,联合国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宣言》就提出,要“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目标”,建议各国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正规就业方式日益引起国际劳工组织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