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编后     
<正> 为了全面、系统、及时地反映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资料,便于广大地震工作者参考使用,并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专辑出版这次地震的有关文稿。地震的准确预报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实际地震资料的积累是理论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一次中强地震的震例,尤其发生在海域,信息虽有限,然而,若能把这些有限信息搜集于一辑,通过广泛讨论和研究,较客观地反映一些震兆现象和特征,以此作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3,(5)
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震是一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五百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人们感觉不到,只有用灵敏的仪器才能测到。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有五万次左右,能造成破坏的约一千次。像海城、唐山那样强烈的地震很少,平均每年发生20次左右。至于更强烈的地震平均每年仅一两次。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警技术是利用实时地震监测台网,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较近台站先期获得的记录信息,迅速测定地震发生的地点、大小,利用地震P波传播速度大于造成主要破坏的S波和面波波速的特点,以及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的原理,通过地震波不同时间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向震中之外的预警目标区发出警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千米,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来印尼苏门答腊海域发生了4 次8.3 级以上巨大地震,广东地区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这4次地震的大量响应信息,归纳这些响应信息的表现形态、特征、及响应过程,获得响应强弱与震级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响应的"敏感点"等.通过总结这4次强震响应信息,有助于理解强地震的衰减过程和开展震源物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检讨现今地震预报问题入手 ,正视其不足 ,寻找新的可避免其不足的途径 ,提出了依据波动信息预报地震的概念。这里所说的波动信息是特指通过地球质点传播的各种波所固有并夹带的信息如地震波信息、电磁波信息、潮汐波信息等等。本文将波动和波谱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归结为 3条 :1 用什么仪器、摆成什么阵势检测可用于地震预报的波动信息 ;2 如何分析这些检测到的波动信息并确定与地震孕育、发展、发生有关的信息参数 ;3 如何将有关信息参数形成地震预报判据或指标 ,预报未来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 2 0 0 11114T 17∶2 6 ,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 1级地震。震中为 36 2°N ,90 9°E。这次地震前徐州地震台体应变仪、水管仪、伸缩仪数字化形变观测记录到了较明显的短临异常信息。本文试对这些异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是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地震学家通过各种仪器对地球存在的地磁场、地电场、重力场、温度场、形变场及水的化学成分含量等进行检测,然后依据这些检测所获取的信息,判断地球内部某个地方是否存在能量积累,是否出现应力加剧,是否有发生强震的危险.好比我们每个人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通常要利用仪器进行血压测量、做心电图、X光透视、化验血样、做B超等,然后依据通过这些检测手段获取的信息诊断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  相似文献   

8.
20 0 1 - 1 1 - 1 4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1级大地震 ,这是自 1 950年西藏 8.6级地震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发生将对认识我国大陆今后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地震之后 ,我们向全国的地应力台站广泛征集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观测报告。发现这些报告在写作的思路和内容上差别很大。本文即是在审阅、编辑整理地震观测报告的过程中 ,结合台站提交的地震观测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遇有地震发生 ,特别是大地震 ,台站该如何提供地震发生前后的观测报告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  相似文献   

9.
金星  马强 《防灾博览》2023,(1):10-17
<正>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19秒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6.8级地震。地震初始破裂后6.2秒,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形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专用终端、手机APP、村村响应急广播、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向康定市提前9秒、雅安市提前21秒、成都市提前56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此时地震P波传播了不到40公里,而破坏性更强的S波仅仅传播了约20公里,这些地方尚未感受到强烈的大地震动,即接收到了地震来袭的警报。10.6秒发出第二报预警,震级6.5级;16.6秒发出第三报,  相似文献   

10.
地震作用下结构失稳诱发的塌陷和地裂缝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崴  孙强 《灾害学》2007,22(1):23-26
分析了地震诱发的地表塌陷和地裂缝机制。通过地裂缝微观机理分析研究发现:(1)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地裂缝和塌陷,这些破坏的出现与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瞬间应力变化和结构破坏密切相关;(2)利用结构突变失稳理论来研究岩土体内部结构是可行的。当应力状态满足孔隙结构失稳判别式时,结构元的变形状态将产生一个“跳跃”;(3)地震情况下岩土体颗粒之间有效接触力的增加,使得结构的变形能增大;同时导致颗粒间连接刚度的降低,导致结构的失稳,这些变化又是在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这就造成了在地震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大量的裂缝和塌陷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