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臭氧氧化法处理城市污水厂出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污水的回用技术,对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二处理后出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了臭氧无催化氧化、臭氧碱催化氧化、臭氧/过氧化氢氧化和臭氧加过渡性金属离子/过氧化氢催化氧化工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氧/过氧化氢氧化工艺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H2O2=3mg/L时投加臭氧13mg/L,CODcr由45mg/L降至20mg/L。 相似文献
2.
从保障再生水微生物安全的角度,考察了北方某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以及臭氧消毒对大肠杆菌和总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大肠杆菌数和细菌总数分别为10^5-10^9个/L和10^9-10^11个/L,经过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后两者分别降为10^3-10^6个/L和10^6-10^9个/L,再经后续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混凝剂PAC投加量:15 mg/L Al2O3)处理,再生水中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仍分别高达10^2-10^5个/L和10^5-10^8个/L。对上述再生水进行臭氧消毒批量实验,在臭氧反应量为12 mg/L的条件下实现了对大肠杆菌的完全灭活,此时臭氧消毒运行费用为0.13元/m^3左右。 相似文献
3.
臭氧预氧化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臭氧预氧化强化后续曝气生物滤池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净化效率为目的,研究了臭氧预氧化对二级出水可生化性的影响。臭氧投量为10mg/L、接触时间为4min时,臭氧氧化对COD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25.7%和16.5%;臭氧氧化使二级出水的生物可降解有机碳(BDOC)值提高为原来的2.45倍;臭氧氧化使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分子有机物比例减少,小分子有机物比例增加,使分子量小于1kDalton的有机物的比例由原来的52.9%提高到72.6%;通过UV254值变化可知,臭氧氧化能将大多数含有C=C、C=O双键等活性基团破坏;臭氧氧化后,GC/MS检测到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氧化前后烷烃种类明显增多,而环状结构、羧酸和醇类化合物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作为膜分离系统的进水,分别采取"237NF+RO","A195NF+RO"和"N236NF+RO"等3种集成膜分离法深度处理该污水,从中优选出1种工艺深入考察各单元膜的运行工况.结果表明:237NF纳滤阶段的最佳膜运行参数为:膜进口压力为0.5 MPa,水回收率为10%,膜运行温度为30℃,原料浓缩倍数为8~10倍;RO反渗透阶段的最佳膜运行参数为:膜进口压力1~1.3 MPa,水回收率7%,膜运行温度30℃,原料浓缩倍数10倍.在各自最佳运行工况下的最终RO膜渗透液的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 相似文献
5.
UV消毒法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概述了水处理工艺中UV消毒法的应用近况、低压多灯UV消毒装置的优点及有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预期UV消毒法可能取代加氯消毒法、在水处理消毒工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医院污水的特性医院污水含有大量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消毒剂及耗氧有机物,其危害已日益受到重视,搞好医院污水的净化消毒工作,是关系到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的大问题,也是医院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医院污水的处理,主要在于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乃至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防止由于这些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进口臭氧发生器频频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媒体上掀起促销热潮,部分经销商还将五花八门的臭氧及负离子发生器等产品赠送给机关团体,作办公室空气清新器用。对此,中科院院士傅家谟等环保专家指出,盲目在室内使用臭氧消毒产品,很可能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使消费者本想花钱消费环保产品,得到的却是污染。 相似文献
8.
水的臭氧消毒数学模型和优化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引言臭氧是一种优秀的消毒剂。近几年来臭氧消毒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关水的臭氧消毒的研究报道很多,其中大多为试验研究。但没有强调结合臭氧消毒机理对其作系统的理论分析。臭氧消毒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消毒技术,要求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监控技术,以提高臭氧消毒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开展了 相似文献
9.
臭氧发生器在汽车尾气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 ,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 ,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带给人们生活方便的同时 ,它们排出的废气也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在我们日益重视环保的今天 ,汽车尾气的治理也刻不容缓的提到城市环境治理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 ,汽车尾气的治理有多种方法 ,像减少汽车的报废年限 ,提高燃油的质量 ,提高城市交通的畅通率 ,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 ,但目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排放超标车辆直接加装汽车尾气净化器。目前汽车尾气净化器品种类型很多 ,工作原理各不相同 ,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 相似文献
10.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原水,采用次氯酸钠、臭氧以及臭氧/次氯酸钠组合工艺,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对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色度的去除规律,消毒副产物中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随有效氯投加量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有效氯投加量为5 mg/L时,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去除率分别为99.91%和99.99%,色度去除率为26.00%;臭氧消毒过程中,当臭氧剂量为2.6 mg/L时,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去除率分别为99.70%和99.73%,色度去除率为71.65%;在组合工艺中,当臭氧剂量为2 mg/L、有效氯投加量为0.5 mg/L时,出水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总数去除率分别为99.94%和99.87%,色度去除率为70.60%;在相同有效氯投加量条件下,组合工艺较单独次氯酸钠消毒出水的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更低,三氯甲烷生成量降低36.67%,一氯二溴甲烷未检出。 相似文献
11.
污水中溶解性有机氮类化合物的氯化反应特性及其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探讨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类化合物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及其化学结构变化,首先测定DON、溶解性有机炭(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NH4+-N和UV254等指标以及与氯反应前后DON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采用气相色谱测定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质量浓度,最后应用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与氯反应前后的水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DON、DOC、UV254和NH4+-N分别为2.47mg·L-1、14.45 mg·L-1、15.88 m-1和5.42 mg·L-1,DOC与DON比值[m(DOC)/m(DON)]为5.85 mg·mg-1,SUVA为1.09L·(m·mg)-1;与氯反应后,小相对分子质量(Mr<6 000)DON所占比例由70%提高到78%,大相对分子质量(Mr>20 000)DON所占比例从21%降到14%,占较小比例的中等相对分子质量(Mr6 000~20 000)DON基本不变;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中一氯一溴乙腈(BCAN)质量浓度最大为6.887μg·L-1,三氯乙腈(TCAN)质量浓度最小仅为0.217μg·L-1;与氯反应前,水样的红外光谱出现6个主要吸收区域分别在3 500~3 400、2 260~2 200、1 700~1 640、1 500~1 450、1 150~1 100和850~800 cm-1;与氯反应后水样的红外光谱在1 380~1 350 cm-1和600~550 cm-1增加两个吸收区域;三维荧光光谱证实,与氯反应前后水样中变化与3个主要特征峰有关,分别代表色氨酸类蛋白质、芳香族类蛋白质和富里酸类等物质. 相似文献
12.
氯消毒和紫外消毒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中粪大肠菌群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方式对出水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使用二沉池出水进行氯消毒和紫外消毒试验. 选择AMP(氨苄西林)、TET(盐酸四环素)、CIP(环丙沙星)和CHL(氯霉素)作为典型的抗生素,研究消毒前后粪大肠菌群耐药率的变化. 结果表明:当水中ρ(有效氯)在0~1.0mg/L范围内增加时,粪大肠菌群对AMP和CIP的耐药率都有所升高,而对TET的耐药率却呈下降趋势. 当使用1.0mg/L氯消毒之后,粪大肠菌群对AMP、TET、CIP、CHL的耐药率分别为35.1%、5.6%、62.3%、0. 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性在氯消毒后会逐渐恢复. 氯消毒后48h,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率均高于消毒前. 在较低的紫外辐照剂量 (约16mJ/cm2以下)范围内,随着紫外辐照剂量的升高,粪大肠菌群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降低,而较高的紫外辐照剂量则可能导致粪大肠菌群耐药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消毒技术对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总异养菌(total heterotrophic bacteria,HPC)及5种抗生素抗性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氨苄霉素抗性菌(AMP)、红霉素抗性菌(ERY)、四环素抗性菌(TET)、卡那霉素抗性菌(KAN)、环丙沙星抗性菌(CIP)的去除情况研究,分析消毒技术对ARB的强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紫外消毒对ARB去除率仅为18.2%~40.9%,且AMP含量最高;另外,消毒技术对ERY有选择性去除效果,对其他4种ARB无明显选择性去除效果(P0.05);最后结合次氯酸钠、臭氧、紫外消毒处理对COD、NH_4~+-N的去除效果,确定强化去除ARB的消毒方式中臭氧,次氯酸钠和紫外的最佳浓度和剂量依次为5.0 mg·L~(-1)、25.0 mg·L~(-1)和45.0 m J·cm~(-2),ARB去除率依次为45.5%~74.5%、66.1%~85.5%、68.6%~85.5%,另外次氯酸钠耦合紫外消毒强化去除ARB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高藻水预氧化处理过程中,不同臭氧氧化程度及不同pH值条件下,藻类有机物释放与转化规律以及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28.92 mg·L-1时藻去除率达36%.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藻的去除率进一步增加,类腐殖酸先增加后持续减少,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和类芳香蛋白物质持续减少;低投加量的臭氧对二氯乙腈(DCAN)、三氯乙腈(TCAN)生成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会增加三氯硝基甲烷(TCNM)以及1,1,1-三氯丙酮(1,1,1-TCP)前体物,随臭氧投加量增大,DBPs生成势显著增大.酸性条件下臭氧对藻的去除效果最好,UV254以及总有机碳(DOC)均随pH的增大有所上升,但变化较小;臭氧氧化可降解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降解效果受pH影响较小,类腐殖酸有机物随pH值增大而减少;DCAN、TCAN生成势随pH增大有所降低,TCNM生成势在pH=10条件下最高,1,1,1-TCP生成势在pH=7条件下最高. 相似文献
16.
悬浮颗粒对污水氯消毒“拖尾”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悬浮颗粒对二级出水氯消毒灭活大肠杆菌"拖尾"现象的影响规律.SS浓度越高,消毒拖尾区出现越早,灭活率越低.双对数回归对比表明,SS与灭活速度线性相关,浓度从6mg/L升高至85mg/L,总的灭活速度降低约10倍.采用多次拟合统计分析发现,SS浓度在10~55mg/L范围内,悬浮颗粒浓度与拖尾区起始时间及起始点对数灭活率线性相关(R20.99).在此范围内随SS浓度升高,拖尾起始点的时间由330min降低到55min,对数灭活率由5.8降低至0.8.有效去除SS不仅能够提高拖尾区灭活率,也可以提高消毒效率,降低消毒池的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氯投量及低pH值均能一定程度提高"拖尾"区灭活率.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的水质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分离为悬浮态、近胶体态和溶解态物质,并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态COD占二级出水总COD的78.2%~86.5%,而悬浮态COD仅占10.1%~17.0%,近胶体态COD最高占4.8%;溶解态TOC占二级出水总TOC的82.6%~86.6%;悬浮物中有机组分占物质总量的75.54%~89.93%;二级出水中80%的颗粒分布在2.00~6.84 μm之间;二级出水的可生化性较差:BOD5/COD为0.195~0.283, BDOC/DOC为0.156~0.26.溶解性有机物和悬浮性有机物的GC/MS分析表明,具有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总化合物的58%和35%.分析认为,二级出水中大多为难降解有机物,可生化性很差,要实现较高的去除效率,必须首先改善其可生化性,才能充分发挥后续生化工艺净化有机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umu试验研究饮用水氯和氯胺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以及消毒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消毒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消毒剂氯氮比对某饮用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加氯或氯胺消毒前后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后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20~70 ng/L),加氯或氯胺消毒后遗传毒性增加.反应时间为24 h,在相同投加量下氯消毒遗传毒性(40~95 ng/L)高于氯胺消毒遗传毒性(20~40 ng/L);当氯初始投加量从0 mg/L增加到10 mg/L时,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先迅速增加,在0.5~1 mg左右达到极大值,然后再降低,在3~5 mg左右达到极小值后缓慢上升,但是氯胺消毒后水样遗传毒性变化规律不如氯消毒的明显.当投加量为3 mg/L时,随着反应时间从0 h延长至72 h,无论是氯消毒还是氯胺消毒,炭后水遗传毒性均是先迅速增加,在2 h时达到极大值后再下降,在18 h左右达到极小值然后缓慢上升,而且任意反应时间内,氯胺消毒的遗传毒性(20~62 ng/L)均小于氯消毒(83~120 ng/L).本试验还研究了消毒剂氯氮比对炭后水氯消毒后遗传毒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从遗传毒性的角度看,对于饮用水消毒氯胺比氯更安全,而且2种消毒方式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总HAAs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