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水电开发“十一五”规划和2020发展目标,平均每年需新增水电装机1 425万kW,水电事业迅速发展必将带来大量农村移民,需要妥善安置。按产业划分对两种传统安置模式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从利益相关者和资源价值转移理论角度,论述入股安置模式的理论依据。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工程征地入股安置案例。在对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入股安置的“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和“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两种基本方式,并探讨了水电开发企业上市条件下移民持股选择种类。通过与传统安置模式的比较,得出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的四大优势:从非自愿性移民到自愿性移民的转变;从开发性移民到参与性移民的升华;缓解项目业主资金筹措压力;推动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定边县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陕西省定边县扶贫移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定边扶贫移民安置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运用Hildebrand Frey的模式评价方法建立模式评估模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主体效益四个方面对定边县三种移民模式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农业园区为依托的安置模式是定边模式的特色,并建议应该改变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现状,实施分批搬迁,有选择性安置,对不同移民主体因人制宜。为未来扶贫移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值得借鉴的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奉节县土地承载力与移民安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环境容量的研究是提高移民安置工作科学性的基础,通过对四川奉节县人口及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三峡水库淹没对库区人口环境容量的缩减;对库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移民安置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探讨了通过大农业和通过城镇化、非农化等方式安置农村移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兴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征收大量农田,造成大量移民非自愿性搬迁.我国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强调农村移民主要采取农业安置的策略.然而,移民的迁入势必会对安置区居民的土地权益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根据"卡尔多-希克斯"社会福利改进标准,要实现安置区土地向移民转移过程的社会福利改进,需要对利益受损的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给予相应的补偿以弥补其福利损失.本文以湖北省竹山县潘口水电站为例,在对竹山县溢水镇、宝丰镇两个乡(镇)5个移民安置点的73户安置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安置区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执行标准均未达到农地实际价值的一半,水田的补偿程度为49.54%.旱地的补偿程度为为44.54%,安置区集体和居民没有获得充分的补偿,因此,需要提高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使安置区居民也能和移民一样地分享到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安置刍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移民安置尤其农村移民安置是大型水利和水电工程普遍遇到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关系工程成败命运。三峡工程移民数量巨大,安置任务繁重艰巨。农村移民城镇安置,具有可靠性大和稳定度高特点,应是三工程移民安置的重要途径。经库区城镇发展程度和农村移民素质适合城镇非农就业数量状况双重分析结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城镇安置比重至少可达45-50%,可望争取达到60-70%。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赛尼在长期非自愿性移民安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简称IRR模型),IRR模型虽然在解决非自愿性移民安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如何安置非自愿性移民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是本文认为,IRR模型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正因为如此,本文从非自愿性移民安置控制权的分配入手,提出了一个基于移民安置控制权分配的规范分析框架,该框架揭示出影响非自愿性移民可持续安置和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实现非自愿性移民的可持续安置提供了思路,同时它可以弥补IRR模型的缺陷.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所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受影响人口主导的安置过程或者移民安置机构主导的安置过程只不过是移民安置控制权安排中集中分布的两个必然推论,也是两个特例,更常见的情形是移民安置控制权的分散式分布于受影响人口与移民安置机构之间,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移民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模式对移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7年三峡库区就地后靠农村移民的抽样调查数据,根据农村移民收入来源理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移民户和非移民户,以及不同安置方式移民户的收入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说明移民搬迁和不同安置方式对移民收入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移民搬迁对移民收入存在结构性的影响,即移民搬迁主要影响移民户的家庭经营收入,同时,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抵消了移民搬迁对移民收入的影响;不同的安置方式对移民户收入也存在显著的影响,纯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对移民收入的不利影响较小,而非农业安置对移民户收入的影响较大;非移民安置户享受到的惠农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好处也相对要少;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讲,纯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的收入风险相对较低,而非农业安置的收入风险相对较高,所以,纯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对多数农村移民而言是较为适合的安置模式,移民后期扶持补助政策对于稳定移民收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淤积、围垦对湖区江湖洪水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并利用长江沿江的宜昌、枝江、沙市、监利、螺山和洞庭湖区沿湖的南咀、小河咀、沅江、鹿角、岳阳和城陵矶等水文测站的水文资料,开展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洪水效应模拟计算,选用1998年6月15日~8月31日洪水资料作为模型计算依据。通过模拟计算,对1952年以来洞庭湖淤积、围垦对江湖洪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1952~1998年的47年间,洞庭湖湖泊湿地围垦对江湖洪水位升高影响的相对量是湖泊淤积对江湖洪水位升高影响值的2~10倍。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环境容量的研究使移民安置规划建立在稳妥的科学基础上,扩大了移民安置范围的视野和任务范围。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三重效益向良性循环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生活安置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回溯性的调查资料来研究已经搬迁的城镇移民家庭在搬迁后的生活安置现状,分析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安置适应性。在评价方法上首先是对比城镇移民家庭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变化,再分析移民各个分项满意程度,最后将所提取的因子得分值作为自变量,总体“生活安置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移民安置过程中哪些方面的满意度会影响到城镇移民对总体安置满意度的判断。研究发现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居住条件良好。搬迁后,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住房面积增大,房屋居住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城镇移民家庭医疗保险享有率很高,但养老保险的享有率不容乐观,城镇移民家庭的养老保障仍有待提高。城镇移民生活安置满意度随着社区满意度和居住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鄱阳湖独特的流域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城市人口数量表征城镇化的进程,分类解析1990~2011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讨论鄱阳湖土地资源结构变化、水资源变化特征、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资源消耗程度,以及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代表的城镇主要污染问题,探讨快速城镇化下鄱阳湖生态环境对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各城市的城镇化进展及其机制不同,南昌、九江和上饶城市扩张迅速,而景德镇和赣州发展较平缓;城镇化导致水资源日益紧缺,各城市年总用水量2003年以后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农业用水量逐年增加,工业用水量各城市年变化存在差异;生物多样性特征受到严重威胁,湖泊水面及湿地面积的持续减少,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九江等城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加大、南昌等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高,造成湖区环境恶化。根据分析,建议鄱阳湖流域未来从规划土地利用类型、统一调配水资源、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强化环保宣传和规划与政策法律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本文为鄱阳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地挂钩制度是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与土地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创新,对于解决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失衡问题有重要作用。研究从中国特殊体制制度框架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出发,基于"人地挂钩"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式,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弹性系数法和重心移动模型,对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空间"抱团"特征逐步显化;(2)研究区西部人口城镇化发展更快,东部则相反,黔中城市群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热点,但土地城镇化发展更快,有城镇化发展失衡倾向;(3)研究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末期与初期相比,二者协调关系提升明显。据此建议,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西部,要继续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严格控制土地城镇化;地区东部尤其是黔中城市群,要杜绝"大开发",注重产业培养,提升城市魅力,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最终实现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鄱阳湖区分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水环境约束力的大小,将环鄱阳湖区划分为核心、边缘和外围3个影响区。以该地区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准,通过构建CA-Markov-Logistic模型模拟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情景,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分析3个影响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覆盖环鄱阳湖区约82%土地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城建用地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对环鄱阳湖区的开发在逐渐加快;(2)从土地利用影响力来看,地类分布概率与人口城市化率、生活城市化率以及经济城市化率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3)从模拟结果来看,环鄱阳湖区核心区耕地范围将缩小而水体范围将扩大,边缘区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外围区水体范围将大幅缩减,土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依次从边缘区-外围区-核心区的顺序下降,表明对鄱阳湖保护的作用正在显现,整个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取向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旅游、城镇化、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3年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对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及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导致其平均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水平有待提升,6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特征各异,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鄱阳湖地区应在坚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从而实现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5.
To analyze China’s actual urbanization level, we iden- tified two statistical approaches: using the population living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dministrative-based method) and within the urbanized or built-up areas (infrastructure-based method) of cities and towns as urban population. To illustrate the two approaches and the associated problems, we used data for Tangshan City as a case study. The estimates on the administrative-based method were unreliable and the infrastructurebased method pro...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湖北省丹江口库区为例,首先定性分析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问题,认为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困难,库区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库区社会矛盾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与开发不足并存,库区淹没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环境质量较好,生态基础脆弱。然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1999~2005年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1999年到2003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却从2004年开始缓慢下降;而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最后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实现移民稳定就业;减少和消除移民贫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解决库区社会矛盾;发挥水资源优势,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镇)集聚的过程。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转移空间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就越大.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就越快。据此。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提的量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最后提出河南省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维概念,而目前城市化水平常用的单一评价指标只能从某个方面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化的丰富内涵。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经济、空间、人口以及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体现城市化内涵的四个方面构造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13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大致分为5个层次,南京、无锡和苏州城市化水平最高,常州和镇江居第二层次,扬州、南通和泰州属第三层次,徐州、盐城和连云港列第四层次,淮安和宿迁最低,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从南向北,城市化水平呈梯度下降趋势;从东向西,城市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城镇建设空间扩张和农村土地被征用现象的普遍化,相伴而来的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以人为本”的市民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而实现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在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以21世纪初期征地拆迁的南京市仙林新村为例,通过对失地农民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仙林新村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并不高,总体得分仅为6490;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征地拆迁过程、政府作用、社区环境及个人感知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苏中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苏中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带动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态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该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总体态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第二产业就业;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是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平台,工业化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城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产业收入比较利益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是其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