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sl 9802036空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朱利中(杭州大学环境科学系卜·//环境科学进展/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7,5(5)一18一29 环信X一4 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空气中多环芳烃(P AHs)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空气颗粒物及气相中多环芳烃的采样分析新办法、城市大气及居民室内外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及其来源,简单介绍了人体接触多环芳烃的水平、指标及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概况。参129X51 9802037MOBILE汽车源排放因子计算模式研究/傅立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委会一1997,17(4)一474一479 …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广州市芳村南部地区空气颗粒物中13种多环芳烃的含量测定,分析了该地区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高程气溶胶中多环芳烃(PAHs)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在广东省南海市不高程气溶胶及气溶胶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研究认为,气 溶胶及气溶胶中的PAHs来源于地表主干道机动车的排放,优控多环芳烃总量在3次连续 采样中可能由于空气流动状态的差异产生产3种不同的组合类型。研究中发现部分PAHs的分布出现异常,即采样位置高的样品PAHs中轻质量、低环数的多环芳烃含量的高于采 样位置低的无序现象。  相似文献   

4.
多环芳烃(PAHs)在大气中的相分布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37  
通过对广州市老城区空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表明 ,该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相当严重 ,不同季节测定的多环芳烃总量差别不大 ,但颗粒相多环芳烃在春季占的比例 (44 8% )要高于夏季 (9 4 % ) .气相中主要以芴、菲、甲基菲、荧蒽、芘等低环数的多环芳烃为主 ,而高于四环的多环芳烃主要是分布在颗粒相中 ,苯并 (ghi)是最主要的颗粒相多环芳烃物质 .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PAH)是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呼吸暴露是人体暴露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呼吸暴露的健康危害,概述了职业及一般人群呼吸暴露多环芳烃所致健康风险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人体接触多环芳烃的指标—尿中1—羟基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尿中1-羟基芘的研究意义,方法,在不同环境领域中开展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所取得的成果做了系统介绍,尿中1-羟基芘是人体接触中多环芳烃的一个灵敏和有实用价值的指标,它在工业卫生,工业污染地区,城市环境和关系到多环芳烃污染的职业人群中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为多环芳烃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依据,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环芳烃的光致毒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多环芳烃是一类常见的污染物,过去对其毒性的研究集中在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毒效应上,但是近期研究表明紫外光的照射对多环芳烃的毒性有显著性影响,称为PAHs的光致毒效效应。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在紫外光照射下的急性光致毒作用,致毒作用发生机理及毒性预测的数学模型,同时探讨了PAHs对紫外光致 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对环境的污染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环芳烃对环境的污染分析问题,文中首先介绍了多环芳烃,它是人类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由于科学的发展,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量变对人类产生了影响,本文介绍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探讨了多环芳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探讨了多环芳烃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多环芳烃对水环境的影响和多环芳烃对土壤的影响,分析了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少多环芳烃的途径和方法。如微生物降解法、吸附法和光解法。  相似文献   

9.
多环芳烃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并难以消除的有机污染物,因其“三致”效应被广泛关注。利用细菌代谢芳烃化合物的生物修复是目前解决多环芳烃污染的常用方案之一。文章对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及其特点,降解分子机制,生物修复增强策略以及组学在多环芳烃生物修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细菌降解多环芳烃研究中的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以期为细菌降解多环芳烃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和多环芳烃的复合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论述了表面活性剂和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各自行为,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和对难溶有机化合物的增溶作用机理,多环芳烃的产生途径和分布,表面活性剂和多环芳烃的危害及生物去除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生物去除的影响作用机理,阐述了影响表面活性剂和多环芳烃复合生态效应的各种因素及最新研究进展。对该领域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与致癌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煤、石油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多环芳烃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属于最强的致癌物质。研究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致癌性与其结构的关系及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存在状况等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净化环境,维护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行为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董瑞斌  许东风 《环境与开发》1999,14(4):10-11,45
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多不玉烃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和去向,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植物合成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往的研究表明多环芳烃在大气,土壤和植物中的浓度分别为1-610μg/m^3,10^3~10^6μg/kg和20~1000μg/kg,实验室研究表明某些植物要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并在植物体内移植,淋洗方法不能有效地除多环芳烃对蔬菜的污染,然而,环  相似文献   

13.
采集并分析了位于某工业园区下风向2个村庄周围的土壤、积尘、空气、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中16种PAHs的浓度。发现以大气扩散和空气颗粒物沉降方式进入环境的PAHs,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浓度为:积尘土壤空气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分析样品中多环芳烃的组分发现:不同环境介质中PAHs的组分差异较大,而在两个村相同环境介质中组分较为相似。通过分析树脂吸附、颗粒物截留2种方式所采集的空气样品发现:二、三环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气相,五环以上的主要存在于颗粒物,四环在两相中同时存在。通过轮廓图法推测:所调查的2个村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相同。通过特征成分比值法发现:2个村空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煤污染源。  相似文献   

14.
公路隧道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用XAD-2吸附树脂和玻璃纤维滤膜(GF)同时采集隧道空气中气态和颗粒态的多环芳烃(PAHs),超声提取样品中的PAHs,采用梯度淋洗和程序化可变波长荧光检测器相结合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9种只有代表性的多环芳烃,分析并讨论了隧道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结果表明,九凰山公路隧道空气中PAHs污染非常严重,9种PAHs的总量平均达78.8μg/m3,所测PAHs的种类及浓度与过往车辆所用燃料有关,其存在形态与环境温度有关,人体暴露PAHs的量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许多化学致癌物在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必然有自由基反应的参预.城市上空多环芳烃自由基占分子污染物的1—10%。城市空气中自由基主要来源于家庭烟囱、汽车尾气和香烟烟雾。兰州市空气中含有不少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交通源排放的多环芳烃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总结了机动车排放多环芳烃的影响因素,详细介绍了燃油品质、工况条件以及添加剂的选择对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路段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以及交通职业人群多环芳烃的暴露水平,总结了交通源多环芳烃的相关研究,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动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高浓度多环芳烃环境中暴露后人尿中1-羟基芘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人在高浓度多环芳烃环境中暴露后尿中1-羟基芘的排出量,并测定了空气中的多环芳烃浓度。结果表明,人由空气中吸入芘后,其代谢产物1-羟基芘大部分在24小时内由尿中排出,按克分子计算,由尿中排出的1-羟基芘为由空气吸入芘的7—17%。  相似文献   

18.
X131200603213不同介质中多环芳烃光降解及与生物耦合降解研究现状/张利红(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杂志/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6,25(4).-461~466环图Q-28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它的降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光降解就是多环芳烃降解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不同介质中的PAHs光降解研究进行了综合论述,重点对PAHs在液相介质的降解速率及影响因素、中间产物及降解机制和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介绍了光-生物耦合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完善PAHs光降解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控制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和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讨论了多环芳烃环境污染的控制途径,微生物降解机理和生物修复的方法,并对其它生物在多环芳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和SIM/SCAN同时扫描的方式对比分析了机动车使用的汽油和柴油的主要成分及主要有机污染物的组成种类及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燃油中检测出多种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中多为中国优先控制的空气有害物质;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系物类和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柴油中主要含有烷烃类和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