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 0 0年 3月~ 6月对无锡鼋头渚的鹭鸟繁殖期的种群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栖息地共有鹭巢 3 64 0 0个 ,巢密度为 0 5 2个 /m2 ,平均每棵树有巢 3 3 6个 ;较早迁来的夜鹭首先占据了远离村庄及公路的相对较好的位置 ;鹭类筑巢对高大的马尾松利用率较高 ,且个体较大的鹭鸟多占据树的中上部 ,个体较小的鹭鸟则主要栖息于下部 ;夜鹭和牛背鹭平均窝卵数为 3个 /巢 ,白鹭和池鹭为 5个 /巢。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的迁徙停歇地之一,但近些年开始出现繁殖种群.为了解该种群的繁殖现状,有效开展保护工作,于2009年在黄河三角洲对东方白鹳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2009年在黄河三角洲繁殖的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21对,繁殖个体于2月上旬陆续返回繁殖区,最早于2月21开始筑巢.巢筑于水泥电线杆、人工招引巢或者高压输电铁塔上,其中利用旧巢11巢,新建巢10巢.大汶流巢区平均巢高13.25 m±2.07 m(N=18)、巢间距647.22 m±1 086.49 m(N=18);黄河口巢区平均巢高25.50 m±7.97 m(N=3),巢间距42 640.00 m±62 838.80 m(N=3).孵化期最早始于2月25日,个别繁殖对受干扰影响延迟到5月中旬.孵化期32.07 d±1.34 d(N=15),育雏期63.33 d±6.83 d(N=12),日育雏6.23±2.23次(N=68),雏鸟最早离巢时间为5月28日,最晚离巢时间为8月19日.2009年的21对繁殖东方白鹳共有17对繁殖成功,孵出47只幼鸟,出飞幼鸟37只.影响东方白鹳繁殖的主要因素是强风,此外,游客干扰、适宜巢址缺乏也是影响繁殖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人工招引繁殖的成功率,可适当增加人工招引巢数量并对其上的巢基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3.
年龄为5±2h的纯系微型裸腹蚤置于25±1℃、主要含斜栅藻的培养液、静置换水的条件下培养时,其体长(lt)增长模式为lt=1.30-0.7976e-0.3682t(lt为体长,t为时间),各龄蚤平均体长为1.08mm,平均寿命为19.1d,生殖高峰发生在第5龄期,累计生殖量为101.21个.从初始20个体的种群计算,种群生长曲线呈logistic型:y=2024/(1+e4.136-0.537t)(y为总个体数),内禀增长能力rm=0.985/d,净生殖率R0=82.253/世代,世代平均周期T=4.72d.  相似文献   

4.
连续 2a实地调查了太湖鼋头渚地区鹭鸟的觅食生境 ,并搜集其雏鸟的反吐物 ,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鹭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与食物组成情况。结果表明 ,无锡鼋头渚地区白鹭与夜鹭主要在鱼塘、湖泊觅食 ,白鹭在湖滨觅食 ,而夜鹭还会到湖中央水面觅食 ;池鹭觅食区域较广 ,主要在鱼塘。鹭群主要的食物类型是鱼类 ,白鹭食物几乎全为鱼类 ,夜鹭 95 %的食物为鱼类 ,兼有少量的蛙类、甲壳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相似文献   

5.
寡核苷酸探针(CAC)5/(GTG)5检测了五指山猪、枫泾猪、枫泾猪与长白山猪杂交子一代的基因指纹图.各个体的可分辨谱带,分布于0.7~21.2kb之间.在约1.3kb处的一条共有谱带,可能是家猪的特征带.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棘皮动物的数量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98~2002年19个季度月胶州湾10个站的海洋调查资料,对底栖棘皮动物的数量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胶州湾棘皮动物平均总生物量11.82g/m^3,平均总栖息密度5.63个/m^3.分布区主要在1、3、4、7号站,底质沉积类型为粉砂-粘土、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区域.棘皮动物的分布除与底质有关外,其数量变化与温度、初级生产力关系较明显,二者升高,其生物量、密度也较明显升高.图5表3参9  相似文献   

7.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秋季为87m^-2,远低于春季的138m^-2,而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1.40gm^-2,高于春季的1.25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62gm^-2a^-1,远低于渤海和南黄海.研究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温和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41a^-1,高于渤海和黄海,表明在东海大型底栖生物中个体小而代谢快、生活史短的种在大型底栖生物中占的比重要大于渤海和南黄海,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图2表2参28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省主要土壤上布点,取土壤样品529个.全省土壤有效硅(SiO2)平均含量为202.6mg/kg,含量变化范围为15.7-725.5mg/kg,低于缺硅临界值(<95mg/kg)的样点占总样点的38.2%.其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高的有:黄褐土(471.3mg/kg)、石灰土(377.3mg/kg)和灰潮土(332.7mg/kg);平均含量中等的有:紫色土(189、5mg/kg)、水稻土(174.7mg/kg)、潮土(110.7mg/kg)、黄棕壤(106.0mg/kg);平均含量低于缺硅临界值的有红壤(89.1mg/kg)和黄壤(41.4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对土壤母质有依赖关系.土壤pH值及水稻上不同水型对土壤有效硅含量也有影响,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磷、铁、锰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内河底栖生物对水环境中PAEs的富集规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量测定宁波城市内河回龙段水体、底泥、螺蛳肉与壳中DMP、DEP、DIPP、DPP、DBP、BBP、DEHP和DOP的浓度。结果表明研究河域底泥、水样、螺蛳(Margaryamelanioides)肉和螺壳样品主要存在DMP、DBP、DEHP3种PAEs,DM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35μg/g、0.023μg/g、1.239μg/g和0.712μg/g,DBP为2.613μg/g、0.484μg/g、6.984μg/g和0.282μg/g;DEHP为13.891μg/g、0.030μg/g、4.938μg/g和0.156μg/g,∑PAEs表现为底泥〉螺蛳肉〉螺壳〉水样。螺蛳肉及螺蛳壳对酯类富集能力分别表现为DEHP〉DBP〉DMP,DMP〉DEHP〉DBP,且螺蛳肉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螺蛳壳。螺蛳肉与水样DMP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DBP和DEHP不相关;螺蛳壳中3种PAEs均与采样位点水样的PAEs呈显著的相关性;螺蛳肉、螺蛳壳与底泥的PAEs浓度均呈显著的相关性;各位点的螺蛳肉与螺蛳壳富集的3种PAEs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了珠江口红树林硫的累积和循环特点,并探讨其对土壤中硫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五个红树群落硫的贮存量平均为170.42kg/hm2;在群落硫元素的生物循环中,年存留量平均为17.601kg/hm2,年归还量平均为35.603kg/hm2,年吸收量平均为53.204kg/hm2,周转期为3-8a,富集率均大于1.选定浅海沉积物的平均含硫量作为林下土壤成土母质的本底含硫量,估算红树植物生长后土壤含硫量的变化,并与群落硫的年归还量作比较.红树林对其林下土壤硫的累积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对海水硫的生物选择吸收与归还,二是为海水中的SO4(2-)为黄铁矿提供有机还原剂和嫌气微生物的能源,尤以后者的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太湖鼋头渚地区鹭类觅食生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2a实地调查了太湖鼋头渚地区鹭鸟的觅食生境,并搜集其雏鸟的反吐物,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鹭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与食物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无锡鼋头渚地区白鹭与夜鹭主要在鱼塘、湖泊觅食、白鹭在湖滨觅食,而夜鹭还会到湖中央水面觅食;池鹭觅食区域较广,主要在鱼塘。鹭群主要的食物类型是鱼类,白鹭食物几乎全为鱼类,夜鹭95%的食物为鱼类,兼有少量的蛙类、甲壳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1至2003年南黄海鯷鱼产卵期在鯷鱼产卵场33个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94.3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4.08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09gm^-2a^-1,研究表明,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32a^-1,对研究结果与整个南黄海、渤海和东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讨论,证明生产力随水深的加大而降低,P/日值随水漏升高而升高,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13.
用陆鼎煌提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S)”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比较了春季福建柏林内外与市区小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0.6~3.5℃;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1.3~4.2℃。在增湿率方面,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5.28%~29.27%;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7.7%。33.7%。在降低风速方面,林缘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05m/s;林内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74m/s。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分别为福建柏林内(8h):福建柏林缘(8h)〉市区(4h)。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温瑞塘河温州市区典型河段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生态因子富集法等对典型重金属元素Cu、Zn、Pb、Cr、Fe、Mn、Ni进行污染评价和空间特征对比,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Pb〉Ni〉Mn〉Fe〉Cr,其中Zn、Cu在多数样点呈现重污染状态,含量分别为126.19~4312.07mg/kg及18.64~635.54mg/kg,Pb呈中度污染状态,含量为51.30~252.76mg/kg,而Ni、Mn、Fe、Cr基本处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状态。绝大多数采样点出现3种以上重金属元素的复合污染,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山下河重金属污染明显比九山外河更为严重,城市功能结构调整成为城市河网水环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不同地理区域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9个不同区域森林土壤(0-100cm)水文物理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型的土壤容重为0.54~155g/cm3;总孔隙度39%一96.4%;最大持水量411.7~759.6mm;通气度3.2%~27.6%;平均渗透速度0.79~38.5mm/min。不同土类及林型的土壤容重的大小为;黄壤<红壤和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而总孔隙度、持水量、通气度及渗透速度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刘任涛  赵哈林  赵学勇 《生态环境》2011,20(12):1794-1798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质退化草地不同强度放牧干扰(重度放牧,HGR;适度放牧,MGR)后自然恢复草地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了放牧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的长期影响。结果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门2纲8目32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象甲科(鞘翅目)和蚁科(膜翅目)2类,共占捕获量的41.54%。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包括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3类,分别具有16、15和1个类群,其个体数分别占总捕获数的64.08%、32.39%和3.52%。HGR有23个动物类群,分属于3个功能群;MGR有19个类群,但只有2个功能群(无杂食性)。HGR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MGR,但HGR和MGR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植食性和肉食性土壤动物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HGR均略低于MGR,但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个体数间的比例较稳定。与中度放牧干扰产生的影响相比,重度放牧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包括功能群特征)产生的长期影响更为明显。重度放牧后沙质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但12年恢复时间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恢复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7.
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4次采集珠江八大人海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分析沉积物中DDTs(p,P’-DDE、P,P’-DDD、0,P’-DDT、P,P-DDT)和HCHs(α-HCH、β-HCH、γ-HCH、δ-HCH)的污染现状。结果显示,珠江8大人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总含量介于1.02—3.08μg·kg-1之间(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1.91μg·kg-1;HCHs总含量介于0.21—0.41μg·kg-1之间,平均值为0.31μg·kg-1。DDTs平均含量大于HCHs,其中P,P。DDT对污染的贡献最大,含量范围为ND~7.66μg·kg-1,平均值为2.12μg·kg-1。大部分样点伽(α-HCH)/w(γ-HCH)比值小于3,说明研究区α-HCH大都被降解,或者林丹正取代工业HCHs成为珠江口水环境中HCHs输入的主要来源;甜(DDT)/w(DDD+DDE)比值大于2,表明沉积物中除早期农药残留外,仍然有新的DDTs类农药输入。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矿物风化程度低;土壤呈碱性,pH值为7.0-9.0,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8.0-9.0;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32.55-72.78g/kg,整个土壤剖面中全氮w0.78-4.00g/kg,全磷w0.33-0.68g/kg,全钾18.24-21.68g/kg.总的来说,褐土潜在肥力水平较高,但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土壤潜在性肥力向有效性肥力转化的能力较差,致使土壤有效性肥力水平较低.其中,土壤有效氮和有效钾w分别为25.57-24.46g/kg和研8.24-1453.65g/kg,同时由于土壤pH值和碳酸钙w较高,土壤中磷的固定较多,使得土壤有效磷w尤其偏低,为1.10-21.20g/kg.干旱河谷高海拔地区的淋溶淀积型褐土的肥力水平高于中海拔地区的石灰性褐土,低海拔地区的燥褐土肥力水平最低.土壤肥力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决定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更容易进行.表3参13  相似文献   

19.
phlb基因在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种F1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CS、CSph1b与Haynaldiavillosa杂交,幼胚拯救,获杂种F1,其结实率分别为6.67%(12/18)、625%(25/400)对杂种F1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CS×H.villosa杂种F1平均每PMC仅有1.61条染色体形成二价体和三价体,平均构型为2n=28=26.391+0.79Ⅱ+0.007Ⅲ,平均染色体交叉数为0.84;而CSph1b×H.villosa杂种F1每PMC中有14.43条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二价体和多价体,平均约型为2n=28=13.551Ⅰ+5.95Ⅱ+0.55Ⅲ+0.22Ⅳ,为9.72,其中56%以上的PMC具1~4个多价体(三、四价体)表明Ph1b基因强烈诱导了普通小麦与H.villosa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杂种F1育性极差,自交均不结实.CS×H.villosa杂种F1与CS回交结实率为6.67%(4/60),但CSph1b×H.villosa杂种F1与CS、CSph1b回交极难,结实率仅为0.45%(6/1320).CSph1b×H.villosa杂种已与普通小麦回交成功,为利用ph1b实现簇毛麦优良基因直接对小麦遗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研究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兴庆宫公园表层土壤的取样调查,分析了Cu、Zn、Cd、Cr及Pb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并对其综合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兴庆宫公园的表层土壤呈碱性,并含有较多有机质;土壤中Cu、Zn、Cd、Cr及Pb平均含量分别为29.89mg/kg、55.28mg/kg、0.169mg/kg、66.71mg/kg和43.59ms/kg;土壤中Cu、Zn、Cd、Cr及Pb化学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整个公园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为2.29,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已经达到中度污染;整个公园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73.89,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