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6.5级地震后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震中分布图,综合分析了云南姚安6.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断层的走向为SEE-NWW占主导,其平均解为120°,震区主压应力轴平均解为145°,即SSE向,与震源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右江地震带中部4个潜在震源区为例,利用综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值的不确定性对50年超越概率63%、10%、2%水准下自由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揭示了不同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对50年超越概率63%、10%、2%水准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综合选取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右江地震带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安徽及邻区(29°~35°N,114°~120°E)1976年1月—2009年7月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了不同空间范围内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平均震源深度8 km,优势深度分布为5~15 km,其中霍山地区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3~8 km。中小地震震源深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安徽中西部...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变场和位移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明显改变了区域地震的应变场.理解这种应变场的改变对周围断层构造加载进程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改变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汶川地震的破裂为驱动源,计算了该地震在近处造成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果表明:该地震使得水平位移场断层南端的近乎东向运动逐渐转变为断层北端的东北向运动.震源附近有米级的位移量级.垂直分量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西北盘上升、东南盘下降.断层附近的最大剪应变达3.2e-5,并随距断层的距离很快衰减.平均应变显示断层南部和中部主要表现为压缩,北部表现为拉张.  相似文献   

5.
利用天山地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验证了柯坪地区内逆冲推覆构造带发震断裂的走向。讨论了喀什地区地震空区的形变特征和区域应力场,同时根据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地震空区的地貌类型,分析了地震空区周围的形变特征,推断地震空区附近薄弱介质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此外,还根据天山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上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地质信息分析了震源机制分区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和造成这种差异的背景应力场。  相似文献   

6.
火灾爆炸指数法在页岩油储罐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辽宁抚顺某页岩炼油厂的页岩油储罐区基本情况,运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定量地对该页岩油储罐区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安全措施补偿前后的火灾爆炸指数、危险等级、暴露半径、暴露面积、体积及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停产损失等数据,量化了火灾爆炸造成的危害,为炼油厂事故风险预防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西宁及邻区1900年以来M≥5.0、1970年至今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近2~3年内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具备发生M5~6级中强地震的条件,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提取了智利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球型振荡振型周期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所得结果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并对大地震的震源破裂分布给出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2017年春夏期间南京地区臭氧污染输送影响及潜在源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与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利用后向轨迹模式计算了2017年春夏(4~10月)到达南京城区逐时的24 h近地面气团后向轨迹,并将后向轨迹数据与臭氧质量浓度数据结合,进行轨迹聚类与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南京市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在12~261 μg·m-3,超标共58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臭氧月变化呈现单峰状,其中6月臭氧浓度与超标天数最高,臭氧日变化总体呈单峰状,峰值浓度出现在14:00左右;模拟获得5136条轨迹,其中超标轨迹约占10%,超标轨迹月度分布差异较为明显,5、6两月合计占比约60%,经聚类分析得到气团输送路径共有6条,分别来自东北偏北、西北、西南、东南偏南、东南及东北方向,其中东南与东南偏南方向两类气团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3.33%和20.76%,且对应的臭氧浓度较高,对南京臭氧污染贡献较大;潜在源区分析WPSCF与WCWT的高值区一致性较好,均揭示臭氧污染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常州、无锡、苏州与湖州等环太湖城市,同时周边城市泰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南通与连云港等地是次要的潜在源区.臭氧污染区域输送贡献明显,需要强化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4-2020年2个站点O3-8 h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河东站和河西站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3μg/(m3·a)和-0.405μg/(m3·a),趋势系数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O3-8 h质量浓度逐月变化呈“V”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为65%~80%,太阳总辐射为14~24 MJ/m2,日照时数为6~10 h/d,受6~12 m/s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三亚市O3-8 h质量浓度会出现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是O3-8 h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