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浅淡赤潮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赤潮的成因赤潮又名潮靛,通常是指生活在海水的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生物有多种颜色,但大多呈红色,发生时使海水变红,故称赤潮。1.1赤潮生物赤潮生物属种较多,目前已知的赤潮生物约50多属、150多种。据调查,目前我国沿海海域赤潮生...  相似文献   

2.
江蓠对赤潮消亡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跟踪监测八尺门海区赤潮的消亡过程并在室内和海区进行实验,研究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对赤潮的消亡和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蓠可以加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消亡,避免赤潮消亡后水体出现缺氧状态,减轻赤潮对环境的损害。采用室内模拟的办法,可以了解海区赤潮的发展趋势及赤潮消亡过程中溶解氧的浓度变化情况,为控制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害赤潮的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根据从文献获得的赤潮灾害基本信息的规范处理和分析,将我国的赤潮灾害划分为特大、重大、大型、中型和小型五个级别。结果表明,1933—2001年间我国赤潮灾害的发现次数为460次,赤潮灾害以小型为主,小于50km^2的占40.2%。赤潮灾害的发生范围已遍及我国沿海各省,其中辽东湾、长江口和杭州湾外侧的嵊泗列岛和花鸟山附近海域以及珠江口东侧及粤东近岸为我国三大赤潮多发区。近20a来,赤潮灾害的发现次数呈现上升趋势,为波动式增长,波动周期为3a左右,高峰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每次赤潮的平均面积即赤潮的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平均面积已上升到500km^2左右。我国赤潮的高发期由南向北依次出现。南海的赤潮高发期为3—5月,东海的赤潮高发期为4—8月,渤海和黄海的赤潮高发期为5—9月。  相似文献   

5.
东海赤潮及其监视监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的表征与警示。近20a以来,东海赤潮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增长,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区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展有害赤潮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是当前赤潮监控中最为有效手段。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近20a来东海区赤潮发生特点,以及在东海区开展的赤潮监视监测工作,并对21世纪东海赤潮监视监测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6.
赤潮的研究动向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现象日益频繁,对海洋水产以及整个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该文研究了海域赤潮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和赤潮生物毒素在食物链的传递,富集作用及其有关机理问题,探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以及寻求海洋赤潮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7.
‘赤潮’神经毒素brevetoxin B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潮’神经毒素brevetoxinB合成早在圣经时代就有了关于赤潮的记载。赤潮是由于海洋局部富营养化后大量藻类繁殖形成的生态破坏现象,可使赤潮区域海水呈红色、棕色或绿色。赤潮神经毒素BrevetoxinB是一些藻类产生的,它和其他一些毒素被认为是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赤潮的预测与控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赤潮越来越频繁,对水域环境,海水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赤潮的研究现状,在分析赤潮的危害和发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赤潮的预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甲藻赤潮的海洋环境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有毒赤潮的“肇事者”通常是甲藻,它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甲藻赤潮的毒害主要是人食用含有毒素的贝类或鱼类后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本文就甲藻赤潮及其毒素所造成的环境公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顾,并对甲藻赤潮的预防与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尤其是对甲藻赤潮预防与治理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了比较的论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甲藻赤潮的研究方向与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利用近期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近期检测到的68种赤潮生物中有5种普发生过赤潮,长江口水域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原甲藻等。此外,角藻、原多甲藻、轮状斯克藻、琼氏圆筛藻、滕沟藻、角刺藻、根管藻、海链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1.
舟山海域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报道了2000年5月浙江舟山海域发生一次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赤潮跟踪调查的结果。阐明了本次赤潮发生的基本特征,并对赤潮发生期间的各项外界因子(环境因子,理化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赤潮的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探讨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预报赤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大亚湾澳头水域19972001年赤潮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可以以潮汐、风向、天气状况和水温作为影响赤潮发生的重要因子,用参数表征各因的权重,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绘制出赤潮生物的变化趋势图。可根据现场的生物观测资料分析,预报在生物高峰期是否将发生赤潮。该预报方法,可对陆源污染不明显,水质状况较稳定、浮游植物种群丰富的半封闭溺谷湾海水增养殖区的赤潮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赤潮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文献及研究资料,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辽宁省赤潮发生状况,论述了发生赤潮的原因及危害.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辽宁省的赤潮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2000-07-25-30发生于青岛胶州湾,面积约10km^2的赤潮过程中,于2000-07-26和27日分别采集赤潮现场海水,以三咱标准毒性实验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卤虫(Artemia salina)和ICR品系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对胶州湾这次赤潮进行了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现场采集的赤潮海水和实验室经f/2培养后藻液对卤虫有急性毒性作用,24h卤虫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83%和73%,对小白鼠的毒性均在相当于STX0.87-1.8μg/L的范围内,而对糠虾没有明显影响。本文同时了赤潮现场海水中的藻类组成与数量,探讨了此次赤潮的毒性来源和致毒机制,提出了对赤潮进行生物毒性评价的观点,并建议有关部门将赤潮毒性测试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应用于现场赤潮事件报道中。  相似文献   

15.
日本赤潮研究概况:Ⅰ.赤潮生物,赤潮的类型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关于赤潮的分类和赤潮生物研究情况,着重介绍了赤潮对日本渔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沿海水域赤潮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近几年我国海域赤潮监测监视结果,针对海洋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损失越发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沿海城市污染治理,防治和减轻海洋赤潮灾害的对策;加强赤潮监测,监视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大沿海城市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的控制力度;减缓海上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5月的大海,天蓝海碧,正是“海阔凭鱼跃”的黄金 时节。然而,一个人们不愿看到的幽灵正悄悄袭来:5月上旬,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中国海监”飞机在舟山群岛海域巡航时,在北纬30度到30度20分、东经122度40分到123度的中街山列岛海域发现了大面积赤潮,赤潮颜色为褐红色,呈条状、带状分布,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另据“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报告,同天上午在长江口附近海域也发现了大面积赤潮。括东海分局的专家分析,目前是赤潮多发期,东海赤潮有持续发生和蔓延的可能性,有关方面特别是浙北和长江口沿海地区要…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珠江口水域赤潮生物种类繁多,达98种(其中有些是有毒或有害种类),是发生赤潮的潜因。本文列举了发生在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事件和危害,阐述了1998年春季珠江口发生的大规模、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的密氏裸甲藻赤潮事件,结果表明:赤潮生物密度平均为36×106个/dm3(063×106~76×106个/dm3),造成经济损失35亿元,其中香港30亿元、广东05亿元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6年6月中旬浙江南部沿海一次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赤潮海域和非赤潮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及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以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20种,赤潮区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显著高于非赤潮区,赤潮区与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赤潮区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非赤潮区,而赤潮区和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各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赤潮发生对桡足类影响较大,其在赤潮区的种类和丰度均显著少于非赤潮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非赤潮区最主要优势种红色赤潮藻与氮磷浓度呈正相关,赤潮区则相反。浮游动物总丰度在非赤潮区及赤潮区均与叉状角藻丰度呈正相关,与有毒赤潮生物具刺膝沟藻丰度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为主的混合赤潮爆发能够显著改变赤潮发生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赤潮数据库2006~2010年资料,依据年平均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将近年来在我国海域多次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分成三类——高发性赤潮生物、频发性赤潮生物和易发性赤潮生物。按各种赤潮生物的细胞大小,分析研究了每种赤潮生物引发赤潮的基准密度,探讨了根据赤潮生物密度、叶绿素a浓度赋值建立的赤潮风险指数,以及应用赤潮风险指数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分级预警赤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