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部海域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强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这样的2004年12月26日自然灾害,人类能不能预防?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我国历史上发生过海啸吗?在未来我国哪些地区会发生海啸?就上述问题,作了可能性分析。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可以说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类虽说还不能控制地震、海啸等天灾的发生,但可以通过预报等措施来减轻它们造成的损失。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啸,台湾周围海域是海啸的高发区域,其次是大陆架区域,渤海是低发区域。在未来,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即海南、台湾存在成灾条件;其次是上海,广州,也存在潜在的海啸危险;沿海其它城市亦应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2.
正灾害性地震本身就很可怕,更不用说紧随其后的次生灾害了。对发生在海洋里的地震来说,其次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日本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通过视频见识了海啸的真面目。海啸远不如地震那么"轰轰烈烈",只是悠悠地往前推进,一路上,船只、车辆还有一些房屋就都"打了水漂"。有时候,海啸造成的损失甚至会高于地震本身。所以在海啸预警发布后,处于区域内的人就应该及时躲避,可以做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饶兰  梁波 《防灾博览》2012,(6):54-59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米。此次地震海啸共造成巧15645人死亡、4984人失踪,超过20万套住宅遭到破坏或严重损  相似文献   

4.
晓吾 《防灾博览》2005,(1):12-12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7.8级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21米。波及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附近地区,损失极其严重,致使6万人丧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讨论了中国受远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1992年初发生在海南岛近海的,首次由仪器记录到的极为鲜见的一次地震海啸,最后叙述了目前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的作业力式。  相似文献   

6.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地震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极其严重但发生次数较少的地震次生海洋灾害。如何确定地震海啸波高重现值,对于海岸地区海啸的防灾减灾规划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Crescent海岸地区实测海啸过程中出现的最大波高序列为例,首先采用5种极值分布(Gumbel、Weibull、Pearson III型、对数正态和广义极值分布)对海啸波高进行拟合,选取拟合较好的分布型式;然后考虑海啸发生过程的泊松分布,采用4种泊松复合分布(Poisson-Weibull、Poisson-Pearson III型、Poisson-对数正态和Poisson-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地震海啸波高重现值,实现了对海啸波高的长期统计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地震海啸发生次数的泊松分布,采用泊松复合极值分布,可以很好地估计海啸最大波高的重现值。  相似文献   

8.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9.
苏沪浙海岸的地震海啸增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的地震海啸增水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结果为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震海啸设防的基本数据。地震海啸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可能在该地区产生显著增水的海啸主要发生在南黄海海域和台湾附近海域。在琉球隆褶区发生的地震海啸受到冲绳海槽、钓鱼岛隆褶带的阻滞,在向东海陆架浅水区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衰减,由此产生的海啸增水只有在现代仪器记录上才能分辨出来,通常不会在该地区产生灾害。在识别该研究区的潜在海啸源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分析研究了海啸波传播过程,结果认为该地区受到的地震海啸影响不大于风暴潮,这一结论与历史记录相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地震、海啸、洪灾的频繁发生,多国科学家发出了地球已经进入灾难多发阶段的警告。人类如何应对未来无法预测的灾难?近年来,各国科学家设计出了以下十大避难建筑,可以在灾难发生时助人类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地震海啸带给人们的创伤还来抚平,一系列大地震又接踵而来。曾经有人说,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的30多万人的伤亡记录,恐怕要成为若干世纪里自然灾害伤亡之最。然而,如果人类不能由此而警醒,不能由此强化防灾减灾意识,不能由此做好各种预防工作,谁又能保证这个记录不会被很快刷新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受灾情况2011年3月11日14:46分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发生M9.0地震,这是日本观测史上最大的地震。以日本东北地区沿岸为中心,受灾波及宫城、福岛、岩手等8县。震后发生大规模海啸,其中相马观测到9.3米以上、宫古8.5米以上、大船渡8.0米以上海啸。东日本大地震受灾范围广,灾后有10都道241市町村适用日本灾害救助法,远超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的2府县25市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区辽阔,海岸线北起辽宁,经河北、山东、汀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长达1.8万余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地带都曾发生过地震海啸灾害,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熹平二年六月(173年6月27日*7月26日)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相似文献   

14.
过去1万年内发生在地球上最惨绝人寰的悲剧当推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名叫坦博拉火山的突然喷发。坦博拉山海拔超过1.3万英尺。1815年喷发时,大约有12立方英里的烟尘、碎石,喷洒到松巴哇岛和海滩上,激起海啸千军万马般席卷过爪哇海。据估计,岛上居民顷刻丧生约1万人。惨剧还因爆发后的火山灰四处飞散而造成。这一切已经引起了学者和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研究了飞扬出来的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海啸灾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海啸的物理和发生条件分析了中国海啸的危险性:渤海、黄海和东海发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很小;中国东部沿海受来自太平洋方面海啸的影响也很小;对中国东南沿海有较大影响的海啸发源地主要在南方,它们是菲律宾西侧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的火山喷发以及中国南海的大型海底滑坡。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浪高5m的2级海啸而言,受到威胁的沿海地区的GDP占全国近1/4。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肖莉 《防灾博览》2005,(1):15-15
地震如同刮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候,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地震的发生常伴生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地震海啸便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7.
《民防苑》2006,(2)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地球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了雷霆万钧的海啸,灾难殃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十个国家。对那些在海啸中消失于尘寰的生命,人们在心痛缅怀的同时,也为一对首次到泰国普吉岛旅游的香港夫妇生死相守的故事深深感动。这对夫妇叫高伟和梁惠,丈夫是香港人,妻子的老家在浙江淳安。在灾难面前,他们互相扶持,依靠床垫及浮木,不仅经受住了滔天巨浪的生死考验,还无私地搭救了数名遇险游客,最终在印度洋漂浮6个小时后获救。浪漫遇险,夫妇被咆哮印度洋吞噬高伟和梁惠是在一次旅行登山中认识的。面对被崎岖的山路搞得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18.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19.
海啸破坏特点与工程防御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迅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1):175-177
印度洋海啸现场调查表明,海啸灾害不同于地震和洪水灾害.海啸通过高水位淹没和浪涌冲击对海边地势低平地区的房屋、道路、桥梁、机场以及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与车辆、船只造成严重破坏.海啸上岸后,由于巨大的冲力,将夹带一些破损建筑物产生的固体漂浮物一同前进,因此破坏力更强.由于淹没、浪涌、冲毁建筑物压埋以及漂浮物冲击等综合作用,造成人员死亡率极高,所过之处,财物殆尽.抗御海啸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在于合理规划(避让、削弱、分流、阻挡)和科学设计(潜在海啸灾害等级划分、结构性态决策、海啸荷载确定、抗海啸分析、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冬,圣诞节喜庆的气氛还没有过去,12月26日清晨,一场巨大的地震引起海啸,席卷了印度洋沿岸诸多国家,这次地震海啸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十几万生命葬送于滔天巨浪,百万人无家可归,礁岸易形、岛屿隐没、雷雨滂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