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溢油量较少或风浪较大情况下,收油机回收溢油含水率过高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准密闭结构的气浮式溢油分离装置,并以胜利油田某海上采油平台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溢油分离装置在无溶气、溶气和溶气加摇摆三种条件下,对厚度分别为1 mm、3 mm和5 mm油膜的回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微气泡的引入均能提高溢油回收效率,特别是对厚度为1 mm薄油膜,三种条件下回收溢油的含油率分别为7.7%、94.3%和91.3%,溢油回收效率提高了约12倍,显示出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效果和抗风浪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EsDAF气浮装置进行了研究.该装置取消了溶气灌,在循环泵的压水管和吸水管之间装有一个射流器和一个静态混合器进行吸气和溶气.采用显微摄像系统,对该装置中气泡粒径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环流比由10%增加到40%时气泡平均粒径由52.9μm降低到40.9μm,当表观气水比由12%降低到4%时,气泡平均粒径由55.9μm降低到40.1μm.这说明提高溶气系统中的紊流强度能够形成更多的原始气泡核位,从而可以形成更小的气泡随着溶气压力由300kPa增加到600kPa,气泡粒径分布曲线变低变宽说明压力的升高加剧了气泡的碰撞与并聚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及标量传递信息的获取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基于CFD模拟技术,研究了微通道中气液两相及气液固三相的流动过程。开发了颗粒孔隙尺度网格处理方法,获得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随气液流速及气相入口尺寸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催化剂颗粒缝隙气泡的变形、破碎等情况,为微反应器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臭氧微气泡处理酸性大红3R废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微气泡技术与臭氧废水处理相结合,有助于促进臭氧气液传质、改善臭氧氧化效果并提高臭氧利用率.本研究采用臭氧微气泡氧化处理酸性大红3R废水,考察了臭氧微气泡的气液传质特性以及对酸性大红3R氧化降解特性,并与臭氧传统气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气泡能够强化臭氧气液传质,相同条件下其臭氧传质系数为传统气泡的3.6倍;同时微气泡系统的臭氧分解系数为传统气泡系统的6.2倍,有利于·OH产生.臭氧微气泡可显著提高酸性大红3R氧化降解速率和矿化效率,其TOC去除率可达78.0%,约为传统气泡的2倍.臭氧微气泡处理酸性大红3R过程中的臭氧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气泡:微气泡系统平均臭氧利用率为97.8%;传统气泡系统平均臭氧利用率为69.3%.臭氧微气泡通过促进·OH产生提高臭氧氧化能力,其对降解中间产物的氧化速率更快,其中对小分子有机酸的矿化能力约为传统气泡的1.6倍.  相似文献   

5.
压力溶气浮上法已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为了取得工艺设计参数,需要有性能优良的浮上实验装置。SK-01型溶气浮上实验装置是适合在实验室里进行固液分离研究的设备。经测定,其性能稳定,效果良好,能满足测试混凝——气浮参数的要求。实验装置如图1。  相似文献   

6.
序批式反应器内多尺度三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1个混合模型来数值模拟序批式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的多尺度流动.该混合模型采用Level Set方法模拟曝气气泡的运动,应用离散颗粒方法处理活性污泥固体的运动,运用体积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描述液相的流动.模型考虑了颗粒-气泡、颗粒-流体以及气泡-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反应器内曝气气泡生成、上升以及污泥沉淀的动态过程,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流动结构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反应器中污泥与污水均有明显的环流特征.气泡与颗粒相互作用引起的气泡破碎行为会导致反应器内大量小气泡的生成以及污泥颗粒的弥散.反应器内这些流体动力学特征使得污泥与污水达到充分混合,有利于生物降解处理.  相似文献   

7.
自动颗粒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目前开始应用在许多方面,包括研究多相矿物的组成和分离,金属材料中的异相颗粒,水体悬浮和沉积物,工业粉尘,空气飘尘及半导体材料等,它的基本原理是用一台小型电子计算机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束,对样品中的固体颗粒进行逐个分析,电子计算机根据固体颗粒的影象,测量和计  相似文献   

8.
上海试剂总厂氧气小组,空压机排出1.5吨/天乳化液,含油量在800毫克/升左右,外观呈乳白色。根据乳化液特性,采用药物破乳(氯化钙),再经氮气搅拌,在气泡作用下,构成水、气、油珠三相非均一系统,由于界面张力、气泡上浮和静水压力差的作用,形成气、油珠结合体上浮进行分离。然后,加入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将剩余物质絮凝成大颗粒沉降。经过滤后,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絮体分形理论,阐述了电絮凝处理油田含聚压裂返排废水中形成的絮体颗粒、产生微气泡的形态变化和分形成长特征,研究了废水停留时间对其形成及变化的影响,用分形维数表征了废水停留时间对絮体和气泡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絮体颗粒和微气泡形态与其分形维数、当量直径变化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废水浊度呈负相关性,絮体分形维数D_f值达到1.906后稳定变化小,絮体颗粒聚集更加紧实、易于沉降,气泡的分形维数基本不随时间变化,D_f在2.0小幅振荡波动,其当量圆直径为39.31~44.74μm;在体系中产生均匀的微气浮,加快了絮体快速聚集分离的效果,处理废水21 min时浊度降为18.3 NTU。  相似文献   

10.
对于提高气浮法污水处理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浮法污水处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的主研究并不断推广的一项污水处理新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气浮法污水处理的效果,根据气浮的基本原理分别对气浮装置的压力溶气,溶气释放,气浮分离三等三个组成系统的结构设计,工艺操作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气浮分离的关键在于被分离物能否与气泡粘附?其分离效果与杂质质颗粒、水、气泡三相接触的相表面性质有关。因此,情况要比固、液两相接触复杂得多,影响气浮效果的因素比一般重力分离法也多得多。这方面目前在英、美、日本、苏联等国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理论计算和设计参数。在国内研究还不多。  相似文献   

12.
气浮过程中的界面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讨论了水体颗粒物的基本性质以及气泡的形成过程,而后对气液界面上胶体颗粒的吸附进行分析。其次讨论了气浮过程中,气泡与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气泡与颗粒物之间的碰撞进行分析。结合紊流气浮的理论与应用,在气浮过程中的界面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集成的溶气气浮水处理工艺,即逆流共聚气浮工艺,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界面相互作用对气浮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与传统工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存在时间长、传质效率高、界面ζ电位高以及可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方面的特性,分别从地表水水体净化、地下水水土环境修复及污(废)水处理等3个方面综述了微纳米气泡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提出: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参数体系,且在地下水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缓慢;进一步研究方向,一是建立水质特征-微纳米曝气参数-气泡特性之间的协变响应机制,二是将微纳米气泡技术与其它强氧化措施相结合并优化其协同条件,三是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开发方面强化羟基自由基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14.
FD系列高效防堵塞型溶气释放器特点:1.自动避免堵塞,操作简便;2.释放的微细气泡的平均直径<25~30μm,气浮效率提高一倍以上;3.溶气水停留时间大于5min,确保固液分离处于最佳状态;4.溶气水向下及四周扩散,增大了有效接触面积。本机可与采用气浮法处理工艺的设备配套使用,保证废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气泡高级氧化反应处理水性漆喷漆废气,主要研究吸收塔喷淋液微气泡、pH值对传质吸收的改善,有效增加了填料塔的气液接触时间,氧化反应并同步分解水性漆喷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了后续处理废液的CODCr浓度。  相似文献   

16.
溶气法气浮净水处理中,空气通过溶气系统在压力下溶于水中。溶气系统效率较低时,为了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就必须提高溶气压力或增大回流比,因而增加气浮装置的总投资和动力费。可见,研究如何提高溶气系统的效率,对气浮净水工艺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密集微气浮法处理矿井水中悬浮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气浮法处理矿井水中悬浮物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气浮法和加过滤处理矿井水中悬浮物,当悬浮物含量小于1000mg/L时,采用6-8min的反应时间,0.250-0.35MPa的溶气压力,6%-16%的回流比和7-8m^3/m^2h的分离负荷是合适的,处理后的水质可满足循环冷却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江都水处理设备厂应用同济大学的科研成果,在JDAF-1型的基础上,试制成功国内最新的气浮装置——JDAF 2型射流加压溶气浮上设备.目前已形成12个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 该设备主要用于各种废水的物化处理,对废水中的悬浮物及投放化学药剂形成的絮凝体起分离作用.它由溶气、释放集水系统、搅拌机、刮渣机等  相似文献   

19.
微气泡及其产生方式对活性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春  马锦  张磊  张静  张明  吴根 《环境科学》2013,34(1):198-203
微气泡曝气有助于强化氧传质过程,在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同时,微气泡及其产生方式可能对污泥混合液性质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SPG膜微气泡发生系统研究了微气泡及其产生方式对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曝气中,微气泡附着于污泥絮体导致污泥上浮聚集,从而造成反应器中污泥浓度(MLSS)下降,以及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微气泡产生过程中,液体循环泵(离心型)产生的强水力剪切力作用于污泥混合液,造成污泥絮体破碎、污泥粒径减小以及污泥絮体EPS释放,进而使得上清液浊度和有机碳(特别是胶体有机碳)浓度升高,污泥絮体的再絮凝能力丧失.微气泡产生过程中,污泥破碎导致的污泥有机物的释放使得污泥混合液的黏度增加,但混合液表面张力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微纳米气泡技术备受研究学者的关注,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渔业、农业和环境等领域。其中,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微纳米气泡技术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可以减小设备规模,缩短运行时间,降低运行成本以及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等。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具有在水中停留时间长、ζ电位高、强氧化性和传质效率高的基本特性,论述了其在水体修复和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