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东省2015年PM2.5和O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年山东省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PM2.5年均质量浓度和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半岛地区的浓度最低,其他地区浓度均较高,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德州(101 μg/m3)。各城市PM2.5的月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3-8h年均值和O3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与PM2.5不同,半岛地区污染天数最少,其次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污染最为严重并且各区域的城市之间O3污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O3质量浓度在春末夏初最高,超标现象主要出现在5—8月。分析各城市PM2.5污染和O3污染的协同性与差异性发现,虽然不同城市之间两者污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看,山东省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全年有10个城市的PM2.5和O3同时超标天数都在20 d以上,并且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高温低湿的大陆气团控制更有利于O3和PM2.5叠加共存形成复合型污染。温度≥26℃时,O3-8 h与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3,相对湿度≤60%时,两者相关系数为0.69。此外,当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发生O3污染时,相对湿度的提高更有利于PM2.5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2018年全国7个区域10个典型城市环境空气O3和PM2.5浓度数据,统计污染物累积速率,进而采用回归方法拟合污染物浓度及其累积速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不同区域污染物时序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区域O3浓度时序曲线拟合程度总体高于PM2.5,石家庄O3拟合程度最高,西安PM2.5拟合程度最高。以07:00、14:00分别作为O3、PM2.5模拟起点是24 h中的最优模型。不同城市夏季O3小时浓度时序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形态,O3浓度及累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可能由城市所处经度决定,太原O3累积最快,西安O3消解最快。各城市间冬季PM2.5小时浓度及其累积速率时序变化曲线形态差异较大,沈阳PM2.5累积和消解均最快。与浓度相比,城市环境空气O3和PM2.5累积速率与光照、扩散条件等有更好的时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6—2019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汾渭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19年,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为61.7%,略高于"2+26"城市,明显低于全国及其他区域,空气污染较重。2016—2019年,汾渭平原超标天数中PM2.5、PM10、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占比较高,PM2.5、PM10仍是影响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O3和NO2的影响逐年升高。汾渭平原PM2.5浓度呈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2019年与2016—2018年PM2.5均值比较,1、2、4月分别偏高7.5%、36.7%、6.8%,其他月份均偏低,表明1、2、4月空气质量总体恶化,其他月份有所改善。汾渭平原O3浓度呈夏季高、秋冬季低的特点,O3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年平均升高10.3 μg/m3,临汾市年平均升幅最显著(26.7 μg/m3),不同百分位O3浓度均呈升高趋势,且高百分位浓度升幅明显高于低百分位浓度,年平均升幅最高出现在第90百分位浓度。2016—2019年,O3单项污染物超标导致优良天数比例损失分别为5.4个百分点、13.0个百分点、11.1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O3超标对空气质量影响越来越显著。煤炭消耗量、生铁产量、粗钢产量的大幅升高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建议加大对相关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检查,确保超低排放或采取可行的清洁能源替代。温度与O3浓度呈正相关,2017—2019年,温度大于25 ℃的天数中94.2%出现在6—8月,O3-8h超标天数占全部超标天数的81.4%,因此应加强温度较高月份的O3管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宜都市PM2.5与O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2.5与O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日变化呈双峰特征,O3质量浓度夏高冬低,日变化呈单峰特征。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以及较强偏北风作用下的区域污染传输对PM2.5污染有重要影响,高温以及中湿度对O3污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春、夏、秋季偏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导,且携带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冬季来自湖北东北及西南方向的气流占比较高且携带的PM2.5浓度较高;宜都市PM2.5、O3的潜在源区具有季节性差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及湖南的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5.
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广州市2008—2010年PM2.5质量浓度、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及对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得出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夏季和非夏季2种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月平均值0.049 mg/m3,主要分布在0.03~0.05 mg/m3,非夏季月均值为0.063 mg/m3,分布于0.05~0.08 mg/m3之间;夏季、非夏季PM2.5质量浓度超标率(采用美国EPA标准)分别为70.7%、77.8%,质量标准2倍、3倍以上出现的概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M2.5与温度正相关,和其他因素负相关,其中与能见度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温度、风速,与降雨量相关性最差,与气压、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季节性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京市PM2.5和PM10质量浓度、组分浓度以及降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从降水总量、降水时长和降水前颗粒物浓度3个角度研究降水对PM2.5、PM10的清除作用,同时以一次典型降水过程为例,具体分析降水对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PM2.5、PM10的清除,随着降水总量增加,PM2.5、PM10的平均清除率提高,有效清除的比例增加;连续降水可增强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连续降水达3d可有效降低PM2.5、PM10浓度;降水对PM2.5、PM10浓度的清除率和大气颗粒物前一日的平均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可分为清除、回升和平稳3个阶段,各个阶段大气颗粒物的变化趋势不同。降水对于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和酸碱性的改变具有明显作用,对于大气颗粒物各种组分的清除效果不完全相同。对于大气中OC、NO3-、SO42-和NH4+去除率较高,且这4种组分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被冲刷进入降水中,加剧了北京市降水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切割器是PM2.5监测设备的关键部件,其切割性能直接影响PM2.5和PM1等环境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该研究采用粒径范围为0.6~4 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L)标准粒子、单分散气溶胶发生器、混匀(分流)装置和颗粒物数量浓度测量仪等仪器设备集成搭建了适用于PM1和PM2.5切割器性能测试的通用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发生的PSL粒子能够保持稳定的数量浓度,并在切割气路和非切割气路间具有较好的数量浓度一致性,能在3 h内快速完成一台切割器切割效率的测试。采用该系统测试了1种类型的PM1切割器和3种类型的PM2.5切割器的关键切割性能。结果显示:VSCC型PM2.5切割器D50分别为2.48、2.52、2.48 μm,σg1分别为1.20、1.23和1.15,σg2分别为1.21、1.21和1.16,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均符合美国和中国相关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的要求,且优于SCC型和URG型切割器。推荐使用VSCC型切割器开展环境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的监测。SCC型PM1切割器的D50为0.91 μm,σg1σg2为1.20和1.18,结合其他相关研究,建议PM1切割器D50合格标准应为(1.0±0.1)μm,σg合格标准为不超过1.20。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环境空气PM2.5污染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通过对西安市城市环境空气PM2.5试点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初步摸清了区域PM2.5污染水平及分布规律,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对现阶段的环境空气PM2.5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和O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2.5、PM10和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2.5和PM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2.5和PM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2.5和PM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2.5和PM10达标率较低,O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10和O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2.5和PM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2.5、PM10和O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3-2017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监测数据,综合探讨了该区域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PM2.5污染整体较重,但治理成效显著,2013-2017年区域PM2.5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6、93、77、71、64 μg/m3,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PM2.5浓度下降25%左右的目标;13个城市PM2.5浓度各百分位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百分位数增大而下降速率加大,PM2.5年均质量浓度平均每年下降10.6 μg/m3,污染严重的太行山沿线城市邢台、石家庄、邯郸3个城市平均每年分别下降20.3、16.1、13.9 μg/m3;京津冀区域PM2.5重度污染天数比例分别为19.9%、16.6%、9.5%、9.0%、7.0%,呈下降趋势。2013-2017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与非重度污染天相比升高19 μg/m3,PM2.5重度污染天平均质量浓度较非重度污染天时高244.4%。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6—2020年台州市区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市区PM2.5和O3的污染特征及受气象因素影响情况,并探究了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和O3浓度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关系。2016—2020年,台州市区PM2.5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O3-8 h年均浓度和超标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PM2.5浓度在冬季最高,且易发生超标;O3浓度在春、夏、秋季均较高,且均会发生超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气压呈正相关;O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不同季节下的PM2.5浓度与O3浓度均呈正相关,两者存在协同增长。在春、夏、秋季,二次PM2.5在总PM2.5中的占比随着O3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各市2018—2021年的O3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年5—9月O3污染较重月份空气质量模型的O3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2018—2021年O3-8 h第90百分位数(O3-8 h-90per)先升高后降低,O3污染呈现波动变化,污染月主要集中在5—9月,并呈现内陆高、沿海低,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集合预报模式对O3模拟效果最好,预测结果与O3监测值的相关性最大、偏差最小,但较难预测出O3的峰值浓度,易漏报O3重度污染。WRF-Chem、CMAQ、CAMx、NAQPMS对O3的模拟效果比集合预报稍差,CMAQ、CAMx存在系统性偏低的情况,但对优级别的模拟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模式;WRF-Chem、NAQPMS存在系统性偏高的情况,WRF-Chem能较好地模拟出O3超标日,对中度、重度日的24h级别准确率分别达94.08%、100%,对O3超标预报尤其是中至重度污染的预测预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研究PM2.5和PM10质量浓度异常“倒挂”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在苏州市相城区国控点开展比对监测分析,回顾性分析了2016—2020年苏州全部国控点颗粒物浓度数据。苏州市相城区国控点PM2.5浓度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国控点频繁出现PM2.5浓度高于其他国控点PM2.5浓度和高于该站点PM10浓度(“倒挂”率高达34%)的“双高”现象,PM2.5平均浓度比其他9个国控点高12.5%~37.2%,比位于同一站点的备用监测仪器(“倒挂”率为0)高38.1%。2016—2020年,苏州全部国控点“倒挂”时间的总体趋势都是逐年递增,且集中发生在相对湿度较高的20:00至次日07:00。这5年间各国控点PM2.5浓度异常偏高导致的异常“倒挂”现象对全市年均浓度产生的正误差分别为1.6%、2.8%、6.0%、6.2%和4.1%,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苏州PM2.5浓度偏高是由动态加...  相似文献   

14.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南京O3污染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南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和来源。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南京PM2.5、PM10、NO2和CO均值浓度均同比下降,但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同比上升19.8%,O3-8 h超标时间同比增加9 d;长三角区域O3-8 h同比上升17.9%,O3-8 h超标天数为2021年同期的2.5倍。南京O3浓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但氮氧化物(NOx)降幅大于VOCs降幅,同时结合O3前体物削减方案的分析结果发现,VOCs和NOx不当的削减比例会导致O3浓度不降反升。南京O3生成的关键VOC活性物种依次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醛和乙烯;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南京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使用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5.
空气自动监测中PM2.5与PM10 “倒挂”现象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不同原理的自动监测仪器在不同季节同时测定PM2.5与PM10,对所得数据中的PM2.5与PM10"倒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PM10采用振荡天平法时,PM2.5与PM10的"倒挂"率较高;冬季和夏季"倒挂"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造成PM2.5与PM10"倒挂"的原因主要有监测过程中的随机误差,PM2.5与PM10的监测方法原理不同,监测方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襄阳市秋冬季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线监测数据,对PM2.5质量浓度、气象因素、化学组分、来源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襄阳市秋冬季污染天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随污染程度加重,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呈上升趋势,二次颗粒物的形成对PM2.5的贡献更高。在PM2.5化学组分中,水溶性离子占比最大,随着污染程度加重,二次离子(SNA)快速增长,二次离子的生成转化是污染的重要成因。轻度、中度污染时,湿度高、风速小、气温低,有利于污染的积累,重度污染时湿度大、风速回升,有利于上游污染的输送与二次转化。PMF模型解析出襄阳市PM2.5主要来源及贡献率为二次源58.0%、工业企业源22.6%、机动车源10.7%、扬尘源8.7%。襄阳市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江汉平原东部及南部区域,极少量分布在襄阳区域,长距离区域传输...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省南充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试及结合统计年鉴等获得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南充市2014年大气PM_(10)、PM_(2.5)排放量并建立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南充市2014年扬尘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排放总量PM_(10)分别为85 187、1 777、9 175、2 417、3 519 t,PM_(2.5)分别为16 093、1 619、7 322、914、1 585 t,PM_(10)贡献率分别为83.5%、1.7%、9.0%、2.4%、3.4%,PM_(2.5)贡献率分别为58.4%、5.9%、26.6%、3.3%、5.8%。城市区域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移动源、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对PM_(10)贡献分别为60.0%、12.5%、6.3%、8.6%、12.5%,对PM_(2.5)贡献分别为41.8%、21.6%、14.4%、8.1%、14.1%。南充市2014年大气PM_(10)、PM_(2.5)排放源总量和贡献率以及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