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固定化白地霉处理高硬度及高矿化度岩溶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白地霉固定化小球处理太原市地下岩溶水达到最佳絮凝效果,分别研究了白地霉菌体的最佳扩大培养条件.同时,分别选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及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明胶(PVA-SA-明胶)作为固定化剂,固定化白地霉菌体,进行絮凝性能分析.最后,确定了固定化小球处理岩溶水的最佳搅拌时间及投加量,并与六水合氯化铝、自制三元复合吸附剂及壳聚糖的5%冰醋酸溶液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将白地霉种子培养基按3%的接种量接入白地霉扩大培养基3中进行扩大培养,可在第2d获取活性较好的大量白地霉菌体进行固定化.处理岩溶水时应选用PVA-SA-明胶固定化的白地霉小球,并在其投加量为4g·L-1、搅拌时间为60min时,对岩溶水矿化度、硬度的最大絮凝率分别为96.88%、50.00%.经与化学混凝剂絮凝性能对比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絮凝效果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利用木霉、白地霉、产朊圆酵母三只菌株混合接种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柠檬酸废菌丝渣培养基中发酵,发现废菌丝渣二次发酵是可行的,但粗蛋白含量并没有较大提高,而氨基酸含量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3.
白腐真菌降解染料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DGGE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两种白腐真菌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运行方式和染料废水浓度对敞开式白腐真菌生物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有一定影响。序批式反应器运行的起始阶段其生物膜上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约1个月后逐渐侵染了热带假丝酵母、白地霉和哈茨木霉等杂菌;连续运行的白腐真菌生物反应器虽然在起始阶段存在哈茨木霉等杂菌的侵染,但约3个月后杂菌被逐渐淘汰,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数量上重新占据优势,使其有利于发挥高效的降解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复合固态发酵方法,选用白地霉、解酯亚罗酵母、康宁木霉三种霉菌发酵处理餐饮废渣,通过测定粗蛋白含量以及水溶性蛋白含量,优选出菌群最佳发酵效果配比;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影响发酵工艺的条件因素。实验结果表明:3种菌种等比发酵效果最好;当含水率为65%,初始pH=5.5,接种液之比为15%,培育发酵42h,餐饮废渣中粗蛋白质含量能提高到24.58%,比发酵前提高17.58%,在减少餐饮废渣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的同时,提高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5.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两株絮凝剂产生菌Galactomycessp(M-2)和白地霉属Geotrichum candidum(J-5),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均高达90%以上。絮凝实验表明: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投加量为3 mL/L,在酸性与碱性条件下,絮凝活性均很好。高岭土悬浊液的浓度对絮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浓度为4~6 g/L时絮凝效果较稳定。对蓝黑墨水等溶液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6.
酵母菌处理系统中丝状菌性膨胀的诱因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酵母菌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膨胀问题的诱因以及控制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该系统的膨胀问题最终是由丝状真菌引起 ,其中白地霉是膨胀的主要导致因素 ;皮状丝孢酵母菌种的存在是另一个可能的诱因 ;废水中氮元素含量极端贫乏是加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应急控制的对策 ,丙酸钠和次氯酸钠分别是扩大培养和连续运转处理中有效的丝状菌性膨胀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利用酵母菌处理色拉油加工废水连续小试初探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酵母菌处理色拉油加工废水的连续小试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污泥膨胀进行了研究.根据鉴定,3属共5种酵母菌被用于连续小试处理(12 L曝气池).在进水COD 6000~7000 mg/L,油1500~1700 mg/L,污泥负荷1.2~3.2 kg COD/(kg MLSS(d)和0.2~0.9 kg油/(kg MLSS(d)时, 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别在94%和98%以上,污泥发生膨胀后去除率明显下降,同时污泥中真菌丝逐渐替代假菌丝而成为优势形态.从膨胀污泥中分离鉴定出一株白地霉.  相似文献   

8.
<正> 对琵琶湖200米长的沉积物岩芯的上部20米层中的聚不饱和脂肪酸(C_(18:2)和C_(18:3ω3))进行了分析。其  相似文献   

9.
以渤海原油和3种分散剂的混合物为对象,研究分散剂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对原油指纹的影响。采用溢油鉴别中常用的重复性限法对烷烃诊断比进行分析。经对原油及以不同比例配制的分散剂和原油混合物的组内和组间分析比较后发现,分散剂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对一些烷烃诊断比值有影响。渤海原油中受上述分散剂影响较小的诊断比为:C_(17)/C_(18)、C_(23)+C_(25)+C_(27)+C_(29)/C_(24)+C_(26)+C_(28)+C_(30)和C_(19)+C_(20)/C_(19)+C_(20)+C_(21)+C_(22)。研究结果表明,在溢油鉴定中应该考虑可能的分散剂影响,以便选择合适的诊断比进行溢油溯源及鉴定。研究结果为准确追溯溢油源和明确责任纠纷提供更为客观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C_3~0、C_3~=、AN等的催化燃烧工艺参数,提出模拟丙烯腈尾气的最佳实验室工艺条件。其入口温度345℃,空速20000h~(-1),AN净化率100%,C_3~=≥90%,连续运转1000小时催化剂活性基本不变。用稀释到C_3~=1%的高桥化工厂AN尾气进行试验,入口温度250℃,AN、CO100%除尽,C_3~=、C_3~0的净化率相应为99%及88%。累计运转210小时,催化剂活性无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1.
絮凝剂产生菌Geotrichum candidum的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絮凝剂产生菌J-5的絮凝特性。通过形态学、理化特征、18SrDNA序列和G+C含量研究,鉴定J-5为Geotrichum candidum。培养3d,G.candidum的生长量达到最高,但其絮凝活性在1d培养后即达到最大值。絮凝活性分布研究表明G.candidum的胞外分泌物是起主要絮凝作用的物质。培养液的上层清液通过乙醇沉淀和去离子水渗析后得到粗制生物絮凝剂。利用化学分析、紫外分析和红外分析研究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发现其主要由多糖构成,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中性糖和糖醛酸,生物絮凝剂分子含羟基、羧基和甲氧基官能团。  相似文献   

12.
面向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源头减量指标要求,开展生活垃圾的时空产生特征进行科学预测,是生活垃圾管理全局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研究目标区域在2020年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12.60万t,近年来增幅显著,亟待对生活垃圾的时空产生特征进行精细分析,以服务当地无废城市的建设。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历史数据的背景下,建立了研究区域夜间灯光与生活垃圾年产量的线性关联关系,形成了R2达到0.92的回归模型;基于ArcGIS,以2.25 hm2为空间单位,结合克里金算法,为生活垃圾空间分布建立基于夜间灯光的网格化模型;利用泰森多边形算法,对1个生活垃圾收集点进行插值,获取各个收集点的生活垃圾年负荷状况,揭示了某无废城市试点地区中城乡垃圾产量的空间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3.
Summer dormancy in edible dormice (Glis glis) without energetic constraint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verage longevity in free-living edible dormice (Glis glis) can reach 9 years, which is extremely high for a small rodent. This remarkable life span has been related to a peculiar life history strategy and the rarity of reproductive bouts in these seed eaters. Most females (96%) reproduce only once or twice in their lifetime, predominantly during years of mast seeding of, e.g., beech, but entire populations can skip reproduction in years of low seed availability. Surprisingly, in non-reproductive years, large fractions of populations apparently vanished and were never captured above ground. Therefore, we determined the duration of above-ground activity, and body temperature profiles in a subset of animals, of dormice under semi-natural conditions in outdoor enclosures. We found that non-reproductive dormice returned to dormancy in underground burrows throughout summer after active seasons as short as <2 weeks. Thus, animals spent up to >10 months per year in dormancy. This exceeds dormancy duration of any other mammal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Summer dormancy was not caused by energy constraints, as it occurred in animals in good condition, fed ad libitum and without climatic stress. We suggest that almost year-round torpor has evolved as a strategy to escape birds of prey, the major predators of this arboreal mammal. This unique predator-avoidance strategy clearly helps in explaining the unusually high longevity of dormice.  相似文献   

14.
硒对镰刀菌毒素毒性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物试验确定硒(Ⅳ)对镰刀菌中一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的毒性有抑制作用。用人胚软骨细胞实验也初步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对该菌属代谢物之一镰刀菌酸与硒的化学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于2018年提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对某试点研究区域调研发现,近年来当地生活垃圾产量呈现高出城市人口发展速度,且呈非线性快速增长趋势。传统的预测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垃圾产量的精细化管理需求,难以将当地垃圾处理能力的发展与产量增加的趋势相协调。因此,基于社会多元数据,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垃圾总产量预测的模型研究方案。通过将灰色关联分析算法与LightGBM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获得了多元社会数据中与研究区域垃圾产生增长关联最为密切的几类特征数据,以进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与交叉验证调优,获得了MAE为1.48,MAPE为15.42%的生活垃圾产量精准预测模型。最终利用该模型预测,2025年该地的生活垃圾产量将达到17.23万t/a。  相似文献   

16.
进水C/N对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富集聚磷菌(PAO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延时厌氧(180min)/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 通过投加固态乙酸钠调节进水C/N值(约为11,8,4,3),考察其对系统脱氮除磷特性及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N对系统的除磷性能没有影响,出水PO43--P浓度均稳定在0.3mg/L左右,这是由于系统内聚磷菌(PAOs)含量高,且在低氧段可同时发生好氧吸磷与反硝化吸磷.随着C/N的增大,出水NH4+-N浓度升高,C/N下降时,出水NO3--N浓度升高.此外,随着C/N的减小,厌氧段反硝化所消耗的COD占进水COD的比例增大,SND可利用的内碳源-PHAs储存量减少,但PHV的利用率增加;当C/N为4~8时,SND现象最明显,SND脱氮率达50.8%,而其它C/N条件下,SND脱氮率都有相应程度的减弱.C/N为8时,系统出水综合指标最好,TN去除率高达80.8%.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塑料污染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关于次生微塑料在土壤动物食物链上的迁移及其毒理效应的研究较少。为探究次生微塑料的生物传递效应,本试验以同步化14 d (幼虫)和28 d (成虫)的土壤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为供试生物,将废料(塑料类废料混合物)、保温棉、麦麸保温棉混合和细保温棉经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降解后形成的4种不同次生微塑料产物作为处理因子,研究次生微塑料对土壤跳虫生物学的影响。结果发现:1)第7天,所有跳虫开始蜕皮,喂食保温棉、麦麸保温棉和细保温棉组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67%、1.67%和5%;2)第14天,跳虫蜕皮量增多,保温棉和细保温棉组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6.67%和5%,各组成虫产卵量剧增,喂食酵母菌的对照组产卵率显著高于处理组;3)第28天,蜕皮量增势趋缓,除废料组外,各组幼虫开始产卵且无死亡现象发生;4)与处理组相比,对照组中跳虫的蜕皮量、产卵量和生物量都是最高的,且体长变化显著(P<0.05)。综上,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完善次生微塑料对土壤动物毒理效应的基础数据,为土壤环境中的次生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