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杨林下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胡杨林下混交柽柳、芦苇、罗布麻及胡杨林纯林土壤肥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林年凋落量有明显差异;成林胡杨林混交后,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土壤结构及渗透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不同混交林改良土壤肥力效果排序为:混交柽柳混交芦苇混交罗布麻胡杨林纯林。其中胡杨林下混交柽柳是值得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选取3.5年生巨桉林地下纯林、林果和林粮三种不同土地模式的土壤进行研究,同时与弃耕地土壤进行参照对比,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巨桉林地模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壤团聚体组成中,0.25—0.5mm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小的为纯林,2—5mm团聚体在土壤团聚体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林果,巨桉林地模式下0.25mm的微团聚体组成比例较弃耕地所占比例小,相反0.25mm的大粒径团聚体累积含量更高;不同模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速效磷含量从大到小为弃耕地林果林粮纯林;弃耕地在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速效磷含量与其他三种林地模式相比差异极显著,其他三种林地模式在0.25mm、1—2mm团聚体平均速效磷含量中的差异不显著;四种模式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为:0.5—1mm、1—2mm、5—7mm粒径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0.25—0.5mm、2—5mm粒径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都山林场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在桦树林、柞树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四种林分下的分布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4种林分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除混交林外,其他3种林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混交林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p0.05),柞树林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显著低于桦树林(p0.05)。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介于两者之间,且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氧化塘处理后出水灌溉生态林为案例,分析新疆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态利用可行性。选择3个示范点,分别对0.2 m、0.4 m、0.6 m、0.8 m、1.0 m五个深度生态利用前后土壤中有机碳、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盐分等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p H、全盐量、钠离子、氯离子灌溉区较对照区有均有降低,降幅分别为1.9%~6.0%、71.43%~95.71%、97.70%~99.53%、95.76%~98.99%。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较非灌区有所增加,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含量增加量逐渐减少,并呈现稳定趋势。研究区从2008-11月投入使用至今,区域地下水水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川西北高寒草地不同类型的沙化样地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有机质、pH和含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明显降低;(2)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未沙化、轻度沙化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重度沙化样地则相反;(3)中度和重度沙化样地土壤pH约7.0,未沙化和轻度沙化pH值在6.5左右;沙地土壤有机质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沙化土壤有机碳与水分损失是一个正反馈。鉴于川西高寒草地特殊环境,探讨了选用适宜的多年生高原药用植物或者其他高价值资源植物作为固沙材料,将治沙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高寒沙化草地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直播稻田渗漏水磷素动态变化及渗漏流失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佳  葛云 《四川环境》2010,29(6):28-32
通过田间实验,对太湖流域丹阳地区直播水稻田不同施磷水平下渗漏水磷素动态变化特征及流失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能明显提高地下60cm以上深度土层渗漏水磷的含量。各土层渗漏液总磷浓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稻田渗漏水磷素含量也会随之增加。土壤磷素发生渗漏流失的土壤表层Olsen-P含量的"突变点"change-Point为25.17 mg/kg。当土壤中的Olsen-P浓度小于25.17mg/kg时,20~40cm土层渗漏水中TP浓度基本上不随土壤Olsen-P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当土壤中Olsen-P大于25.17mg/kg时,20~40cm土层渗漏水中TP浓度会大量增加,且土壤中的Olsen-P每增加10 mg/kg,渗漏水TP将增加0.21 mg/L。稻田当季累计土壤磷素渗漏流失负荷为1.02 kg/ha,占当季施磷量的2.80%。  相似文献   

7.
以340省道汾阳市河北村路西(阶地区)、孝义市白石崖村路北(土石山区)、中阳县高家沟村路东(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路旁土壤中铅的含量,并对铅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40省道汾阳市河北村路西段、孝义白石崖村北段和中阳高家沟路东段的铅含量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最严重的超过背景值的8.5倍,并且其含量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方法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发现中阳高家沟路东段污染最严重,距离公路100 m、土壤深度为0~30 cm的土壤仍然还是中度污染至强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对栽植17年的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林的碳聚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每公顷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的生物量分别为172t、162t、157t、126t、124t、111t.柳杉的生物量比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增加5.81%、8.72%、26.7%、27.9%、35.5%;不同树种的林分碳贮量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86.0、81.0、7&5、63.0、62.0、55.5tC/hm2,表明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固碳能力;林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为:0~10cm>10~30cm>30~50cm>50~70cm,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于0~50cm土层内;不同树种林下土壤的碳贮量均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表明土壤碳库是林分碳库的补充和延续,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9.
对铁岭市耕地、林地及自然保护区三种类型土壤进行采样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铁岭市全市的土壤以弱酸性为主,营养成分含量在2.660%以下,颗粒组成大部分以砂粒为主,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含量仅一个点位超标。用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出大部分区域土壤为安全等级,仅少部分区域土壤为警戒限等级。  相似文献   

10.
鲁西平原区荒地农业开发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地的农业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耕地减少的现状,了解荒地开发后土壤质量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山东省西部平原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代表性地块取样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初步结论如下:耕层土壤各项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个别地块改良效果不明显;养分含量增加明显,但速效养分含量偏高,产量仍属中低产水平.  相似文献   

11.
郊野游憩资源开发背景下的上海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郊野森林为研究对象,共选择森林样地64个,通过解译判读2000年、2006年和2012年的相航空遥感影像,分析了上海郊野森林12年来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始终是上海郊野森林的主体景观类型,且林地面积一直呈增加趋势,其他各景观类型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不同程度的增减;非林地景观类型的主要转出类型均为林地,且主要发生在新建的外环林地、外环公园和森林公园区域;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减弱,景观异质性下降,景观优势度和连接性增加,景观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的茶树林、次生季雨林和不同林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热带雨林转变成人工林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次生季雨林和不同林龄橡胶林的土壤密度较接近,且远远大于茶树林;次生季雨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14.23%,是茶树林的1.94倍。不同林龄橡胶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处于中间值,变化范围为10.86%—13.96%,且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着橡胶林林龄的增大而递增,相应不同覆被下的土壤最大持水量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在0—70cm土层深度上,茶树林、次生季雨林和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密度、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最大持水量变化情况均随着土层加厚表现出一致性,各树种的土壤有效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表现出起伏不定的变化趋势,但这种趋势有一定规律,相对较稳定,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重金属锑(Sb)为目标金属,研究潮土、黑土、和红壤中Sb含量,并利用元素富集率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壤中Sb含量的影响,利用连续逐级提取法研究土壤中Sb的形态分布,探讨不同土壤中Sb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b在潮土、黑土和红壤表层(0~30 cm)的含量分别为:1.76 mg/kg、1.24 mg/kg、3.44mg/kg,3种土壤中Sb富集率均小于2,研究区域Sb含量受人类活动扰动小;Sb主要赋存于残渣态、有机金属络合态、结晶氧化物结合态,Sb活性表现为:红壤>黑土>潮土。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长春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转移变化中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间的转移分别居于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②长春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未利用地动态变化最显著,耕地变化较缓慢。③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耕地与水域三种类型构成了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趋势日益显著,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连栽对杨树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苏北杨树产区相似立地条件下,不同种植代次的杨树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和其叶片N、P、K3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年生林树高、胸径和材积从第三代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第二代4年生林生长较快,第三代林生长势与第一代大致相同。随栽植代数增加,7年生、10年生林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呈下降趋势,7年生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受连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生林叶片营养元素受代次增加的影响未显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及有机物料利用率低而导致土壤养分贫瘠和土壤物理性状恶化情况,本试验针对黑土宜板结和肥力保持等问题设置了不同技术措施,研究在玉米生育时期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模式对土壤结构特性及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后浅翻深松+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处理较常规处理,土壤容重下降了0.13 g·cm-3和0.09 g·cm-3,浅翻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翻压绿肥和生物肥均能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三相比,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使得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生物肥处理提高玉米喇叭口期光合速率,较常规处理提高2.1~7.6μmol·m-2·s-1;秸秆还田和生物肥较常规施肥处理,蒸腾速率下降57%和56%;在玉米喇叭口期各处理气孔导度均小于对照,灌浆期秸秆还田处理较常规处理气孔导度增加,导致叶片胞间CO2浓度下降,说明气孔阻力的降低导致叶片胞间CO2浓度降低。有机物料还田后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土壤三项比达到合理范围,并且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尤其是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处理好于其他处理。保护性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提高作物光合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种不同的红外光度法(分散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对不同组成的矿物油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当矿物油中的芳烃含量与“标准油”中芳烃含量相近时,两种方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当矿物油中芳烃含量较高时,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当样品中芳香烃含量与“标准油”中的芳香烃含量相差较大时,采用分散红外光度法,可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结果。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测试样品中芳烃含量的增加(>50%),分散红外光度法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花秸秆产量巨大,但是棉花秸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不易被分解,很难作为饲料利用。本文研究了棉花秸秆在不同条件(土壤水分、棉花机械长度)处理下的分解速率。从土壤水分条件来看,棉花秸秆在50%土壤饱和含水量下的分解最为理想,其分解率在100 d后达到54.08%;从棉花秸秆粉碎程度来看,棉花秸秆粉碎越细越有利于其分解,但是3 cm处理100 d后分解率为54.12%,而1 cm处理100 d后分解率只有47.42%,说明棉花秸秆分解需要一定的孔隙度。另外,棉花秸秆分解之后对土壤肥力也有很大影响。此次试验结果可为推广大田试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某搬迁铜冶炼企业原址的核心生产区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816份。在详细调查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运用统计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插值方法研究了该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受到砷(As)、铅(Pb)、钴(Co)、镉(Cd)和铜(Cu)五种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Pi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As>Cd>Pb>Cu>Co。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呈集中趋势,而且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污染占比和污染等级均呈下降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As和Cd存在极强潜在生态风险;Pb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强;Cu和Co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各风险等级占比均逐渐降低。研究区域总体呈现自上而下污染面积逐渐减小、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土壤As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和普遍。  相似文献   

20.
以黑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间作3种农艺措施对黑麦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牛粪可提高黑麦草对cd的吸收效率,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1降低至14.11mg·kg^-1,同时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提高至13.33mg·kg^-1,黑麦草体内吸附cd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秸秆可促进cd向根际土壤的迁移,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g^-1降低至13.27mg·kg^-1,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1增加至13.46mg·kg^-1,且土壤与秸秆以5:2的比例混合时效果更明显;黑麦草与小麦间作处理根际土中cd含量显著增加,由6.75mg·kg^-1提高至14.77mg·kg^-1,同时黑麦草体内cd含量有大幅度降低。说明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牛粪、秸秆均可提高黑麦草吸收土壤中cd的能力,提高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小麦间作能抑制黑麦草对土壤中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