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以及存在防洪标准偏低、调蓄雨洪能力衰减、防洪排涝技术落后、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城市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并分别从工程保障、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监督、法规制度、经济调控和科学技术等6个方面提出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考虑泄、排和滞蓄并重,强化防洪排涝应急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及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城市防洪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随之日益增长的城市洪涝灾害损失,对现代城市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城市防洪的重要性。探讨了现代城市防洪工作的内涵,和应采用的先进防洪技术。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防洪策略--以2002年欧洲特大洪灾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不合理地改造自然、城市化进程加剧以及人们的思想松懈等原因,世界上城市洪灾发生较为频繁,给各国城市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城市防洪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此,以2002年8月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特大洪水为例,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防洪策赂,希望它能对我国的城市防洪事业和城市景观规划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总结陕西省城市改革发展的现状以及防洪减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重点说明城市防洪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针对省情提出了新时期城市防洪建设的思路、防洪策略和奋斗目标.山洪灾害是威胁中小城市安全的主要问题,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和促进城市防洪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杭州、沈阳、西安、郑州、哈尔滨、青岛、苏州、乌鲁木齐、石家庄、三亚、银川、济南等21座城市作为评价样本,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主成分因子得分函数模型,对上述21座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得分和排名,从而使客观衡量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各主成分变量指标间的差距,进而找到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城市成为可能,可为确定城市防洪减灾管理对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防洪标准选择”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洪标准是指防洪主体应具备的防洪能力,一般用可防御洪水相应的重现期或出现频率表示。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城市防洪标准及我国城市洪灾概况和现有防洪标准。  相似文献   

7.
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7月18日突然袭击的特大暴雨洪水,给济南市带来特大灾害.分析了造成济南"7.18"洪水的一些原因,论述了目前济南城市防洪的现状,提出了可能采取的应对济南城市防洪问题的一些对策,包括工程及非工程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内涝应急预案管理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频发、广发,内涝灾害损失严重,"去城市看海"成为居民口头禅,该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是当前研究热点。针对当前城市内涝应急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畅和联动不足等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城市内涝应急预案管理研究。基于综合集成思想,采用模块化和流程图方法实现城市内涝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流程化、知识化与可视化,以城市内涝应急应对流程为主线,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绘制组件化应急预案,基于平台进行城市内涝应急研讨和应对情景模拟。通过将城市内涝应急预案转变为可实际操作的应急应对方案,指导城市防洪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应用实例表明:基于模块化和流程图的应急预案可为城市内涝提供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支持,具有可视可信、可重用、人机交互等优点。研究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城市内涝应急应对和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降低内涝灾害损失,具有较好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刘俊  郭亮辉  张建涛  吕彤  肖杭 《灾害学》2006,21(4):50-53
针对宁波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显著变化,建立了甬江流域水文模型,对流域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包括流域设计暴雨、产汇流、水库调蓄、洪潮组合、河网汇流等计算。对宁波现状和规划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保护宁波市的防洪安全,促进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智能型城市防洪除涝决策支持系统是城市防洪除涝减灾的一种综合性非工程 措施。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工作,着重阐述了其总体设计的思路、原 则、特点、及结构设计,并对专家系统、GIS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等高新科技在 城市防洪除涝减灾辅助决策中的作用,作了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庭湖多年平均削减入湖洪峰流量约10000m3/s,这对于保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十分重要.但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以及湖泊湿地被大规模垦殖,使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江湖洪水威胁加剧.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中央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洞庭湖区是实施该原则的重点地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针对1998年洪水,模拟研究了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并设计了8种方案分别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降低洞庭湖区江湖洪水位,缓解江湖洪水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天津市位于黄河水系尾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该市历史上一直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加之近几年市区范围不断扩大,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沥涝问题日趋严重。为了掌握天津市暴雨沥涝的规律,减轻洪涝灾害对该市的影响,作者利用二维不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图形技术,采用Power Station Fortran 4.0和Visual Basic5.0编程语言,在Widows98环境下开发了天津市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了从城市暴雨预报、监测到城市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的研究, 不仅能够处理实时的不均匀的降雨信息,还能处理数值预报模型的预报降雨信息。系统的信息前后处理模块用图形方式管理仿真模型的各类信息,方便用户显示、查询和修改,使系统更加完整、实用。  相似文献   

13.
洪水风险与国内外城市防洪规划实例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基于洪水风险和脆弱性的概念,介绍了有关国家城市防洪规划的实例,强调了洪水灾害中风险和脆弱性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我国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上海市区水灾灾情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上海市区近50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重建,并计算了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上海市区水位变化量。以特定的1962年水灾为参照,模拟在同等雨强情况下,由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面沉降引起的淹没范围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损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9mm/d降水条件下,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使2001年的径流系数比1950年增大了34.0%,2001年的水位比1950年增高了45.9%;2001年的水灾灾情为1950年的1.0629倍;即使在目前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下,亦可造成相当于2001年地均GDP值0.088%(约为4.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这是1991年相应数值的220倍。  相似文献   

15.
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6.
Urban encroachment on floodplains has exacerbated flood disasters owing to the reduction in the floodplain’s capacity to mitigate flooding, thereby bringing more settlements and people at flood risk.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urban encroachment into Ibadan’s flood-risk areas. The survey-based study relied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with multistage sampling procedures selecting 15% of the flood-affected buildings in 2011, from which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402 household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ith respect to responsibilities, regulations and control of urban floodplains were fragmented and non-participatory. At least 62% of all the affected buildings encroached into the statutory setbacks to rivers. Household property lost/damaged included domestic goods (75%), domestic animals and pets (60%), working instruments/machines (31%), the source of domestic water (34%) and vehicles (29%). Strong direc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urban and peri-urban communities in (1) the number of damaged/lost property and (2)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that suffered health-related challenges. The paper recommends that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flood management activities be entrusted to an institution that can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legal, technical, administrative and financial matters related to urban planning and flood-ris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针对湖南省特殊的地理条件、致灾的天气系统、脆弱的生态环境、较低的防洪能力,研究了湖南省城市洪水灾害的主要成因,分析归纳出湖南省城市洪涝灾害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南省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洪灾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