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河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河流水体具有生态系统复杂、污染类型齐全、污染源数量多、危害极为严重的特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介绍了河道曝气技术、生态混凝土技术、阿科蔓复合生态技术、接触氧化技术、生态疏浚、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光催化技术等比较先进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保护城市河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功能被逐渐弱化,河道被填埋,城市特色丧失.针对城市河流的现状,分析了造成城市河流被弱化的原因,提出了建设生态河流来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总体现状发现,我国城市河流治污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区域利益分化、职能部门能力缺失等困境,以此为前提,分别从树立正确的城市河流治污观念、设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预防为主和防控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几方面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孙庆丰 《绿叶》2014,(1):4-5
相对于人类社会形成的时间.始于1750年左右的“现代社会”只是沧海一粟。不过,发生在这一粟之中的变化.却远胜于过去的沧海。  相似文献   

5.
建立网络生态水库系统实现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跃良  罗麟 《四川环境》2003,22(3):33-34,41
城市河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地位十分重要。网络生态水库系统可以克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弊端,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各城市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自然生态型河流的景观设计方案质量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有些甚至是随机的、模糊的,利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表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建立三层次BP神经网络模型,以30份河流景观设计方案为样本,分别根据水质、水量、水空间、植被、经济、设施、交通等7项指标对景观方案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极强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能真实反映景观质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误差小,相对误差小于5%.该方法操作性强,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城市河流环境规划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流域的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被应用于环境规划管理中,相关的环境规划方法有很多。本文对城市中河流的环境规划从其原理、意义及各种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目前城市河流环境规划所具有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对该规划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楠  朱立琴 《四川环境》2021,40(2):208-213
河流治理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经济问题,而且涉及人民根本利益,所以在面对严峻的河流问题,探寻其症结所在,探索河流治理价值取向则显得尤为重要。河长制作为新时代治理河流的治河政策,对于缓解我国河流治理困境以及对河流治理价值取向转向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河长制的实施背景,从维护河流生态价值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梳理河流治理体制现状,强调研究河流治理价值取向的重要性,通过对河流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的研究,辨析河流治理的价值取向,并从意识层面出发、从保障与监督机制以及立法协调角度对河流治理价值取向实现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得出其对维护河流生态功能、维持河流生态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河流管理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流断面水质污染横向补偿机制是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积极探索创新,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赔偿)\"的原则,优化制度设计、注重责任落实、约束激励并举,研究建立了河流断面水质污染补偿机制.这些探索为维护流域上下游...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秩序发生历史性变化。工业革命获得文明进化的成果,人类与赖以共生的聚居环境由远古时代顺应自然、营求生存空间,变为现代式的掠夺自然资源,不计后果地控制并破坏环境。人类大幅度地改变生态环境结构,以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日益严重,森林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大量灭绝,人口激增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饮水资源枯竭,渔业资源锐减,河水污染,农药滥用,杀虫剂大量使用,酸雨现象严重,这些问题被称为“十大危机”。莫斯塔法·卡·托尔巴认为“与城市范围内环境退化相比较,外界问题还是小的。在城市内,…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胁迫要素,认为要将生态水利的发展观充分渗透到城市现代水利建设中。基于水质水量的联合调度,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基于当前城市已经形成的一定水利格局和水环境状况,认为科学管理城市水利设施更有现实意义。提出了闸门调控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研究了利用闸门调控改善城市水系环境质量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设的环境破坏分析及对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雪梅  杨昂 《四川环境》1997,16(4):19-24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建设中环境破坏的种种类型和环境破坏的根源,提出了以环境规划为先导,排污总量控制为目标,环境监督管理为重点,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手段的环境对策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以南宁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恶臭产生源、主要成分及产生速率,预测恶臭对厂界及周围居民点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连龙  徐海根  蒋明康 《四川环境》2004,23(5):25-27,46
天全河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是四川省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的重要保护区,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有高等植物100多种,脊椎动物200余种,其中鱼类5目8科26属39种。但目前保护区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保护区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滥捕偷捕现象突出,与社会矛盾较大,资金不足等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发展生态旅游,适度利用保护区的相关自然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概念,分析了全球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科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以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主,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将遥感评估方法应用于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特点,结合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优先选取分辨率为2m的民用卫星,提出了遥感调查方法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和开发建设活动中自动监测、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四方面的评估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周边规划建设用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子玉 《四川环境》2004,23(3):68-70,74
随着我国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的郊区耕地成为或即将成为城市的建设用地,同时与城市建设相伴相随的建筑渣土的堆放已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本文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提出利用规划期内即将建设的城市周边耕地资源建立供应城市建筑的制砖企业,同时利用取土坑填埋建筑渣土,建立城市物质的有效循环,实现城市建筑的循环经济。并对此物质循环方式做了生态经济的分析,也对此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涛 《新疆环境保护》2011,33(4):20-23,28
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和评价结果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市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不足.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情景预测,提出提高市域生态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并对生态足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新疆融雪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和带动了城市化发展,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中,积雪对城市发展和交通安全运营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部门引进并使用融雪剂去除冰雪,融雪剂在提高清除积雪效率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危害。为了正确合理的使用融雪剂,了解融雪剂的特性和它的融雪机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减轻危害的对策,为今后正确使用融雪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undamental design feature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sequence, of a rehabilitation project on a small suburban creek in Moscow, Idaho, USA. A meandering channel pattern was reestablished for approximately 280 m of straightened, dredged channel, a new floodplain was excavated, and the new riparian zone was replanted. The new stream channel was sized to accommodate an estimated natural bankfull discharge ( approximately 5.6 cms), and floodplain design attempted to match the conveyance of the old enlarged channel (14-20 cms). The project was coordinated by a local nonprofit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ere tailored to donated materials and a largely volunteer labor force. A high-magnitude flood event (ca. 50-year recurrence interval) six months after constru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ewly constructed channel and revetments, but underscored the need for important detailing of the structures. The use of volunteer labor, while entailing certain benefits, complicates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most general lesson learned from this project is that sponsoring agencies and clients need to be informed of the many steps and sequencing of properly constructed, complex stream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as well as the high time and cost requirements for these tasks. KEY WORDS: 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 Channel design; Streambank reve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