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镍作为合金化元素得到广泛应用,不锈钢占全球镍消费量的大约一半,因价格昂贵,故镍的回收有很大的意义.采用单阴膜电解法对含镍废水中的镍离子进行电沉积回收,研究膜种类、电流密度、温度、电解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镍离子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60 A/m2,温度为40℃,pH为3.5,电解时间为5h,搅拌速度为300 r/min的条件下,镍离子去除率可达到85.3%,阴极电流效率为56.8%.  相似文献   

2.
现今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工厂数量逐渐增加,造成工业重金属废水的排放量也显著增多,废水中含有较多的镍元素,它不仅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民众的身体健康也将遭到迫害。此种现象应获得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针对现阶段重金属废水中含镍废水的处理现状,本文探讨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希望环境污染现象可以得到缓解,民众的健康也能够被保障。在此基础上,文中的研究希望能为后续废水处理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废水处理技术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钢渣处理含镍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探讨了钢渣用量、废水酸度、接触时间等因素对除镍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废水 p H值≥ 3、Ni2 +≤ 3 0 0 mg/ L 范围内 ,按镍与钢渣重量比为 1 / 1 5投加钢渣进行处理 ,镍去除率大于 99%,废水经处理后可达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对含铜废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电絮凝法处理含铜废水中的Cu2+,讨论了溶液初始pH、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絮凝时间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絮凝条件,即在初始pH=5.0,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极间距为1 cm,处理时间为30 min的工艺条件下,含铜废水中Cu2+去除率为98.5%.  相似文献   

5.
用钢渣处理含镍废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钢渣处理含镍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钢渣用量、废水酸度、接触时间等因素对除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pH值≥3、Ni^2≤300mg/L范围内,按镍与钢渣重量比为1/15投加钢渣进行处理,镍去除率大于99%,废水经处理后可达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煤系硫铁矿在处理含镍废水中,废水的pH值,反应时间,粒度,加入量,温度,搅拌等对Ni2+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在煤系硫铁矿中加入不同配比的还原铁粉进行改性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煤系硫铁矿与还原铁粉的比例为100:10时,加热温度为200℃时,对镍的去除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脉冲电解法处理含镍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脉冲电解法处理酸性含镍工业模拟废水的工艺条件,并对各种影响因素包括阴极材料,流速,脉冲电源频率,占空比以及峰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电解条件为三维电极泡沫铜为阴极,使用脉冲电源作为供电方式,频率1 000Hz,占空比50%,峰流1.8A,流速为22cm/s,极距接近为零。镍离子去除率(回收率)可达99%以上,出口浓度1mg/L,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化学沉淀法处理线路板厂含镍废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琳  查红平  廖小刚  尹丽  柳正葳 《环境工程》2011,29(4):50-53,66
为使某线路板厂含镍废水达标排放,模拟该厂含镍废水处理工艺条件,采用硫化钠和硫酸亚铁相结合的化学沉淀法进行小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药剂投加量。结果表明:处理该含镍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是pH=2,FeSO4.7H2 O投加量为1.29 g/L,Na2 S的投加量为0.52 g/L,LIME的投加量为1.12 g/L,PAM...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控制重金属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考察了进水pH、电极电流密度和水流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最佳进水pH值为5.8,电极电流密度为10 A/m2,水流量为2 L/min。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含铜废水进行处理,铜去除率均在95%以上,最高可达99.02%。由此可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对含铜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酸改性凹凸棒土处理含铜废水试验,研究了酸改性凹凸棒土对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吸附过程、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 mol/L的盐酸改性条件下,凹凸棒土的吸附效率较改性前提升38.61%,酸改性能活化凹凸棒土,显著提高其吸附性能。在温度为20 ℃,铜离子初始浓度为100 mg/L,酸改性凹凸棒土投加量为6 g/L(以铜离子浓度计)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25 min后,凹凸棒土对铜离子的去除率达87.57%;凹凸棒土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 2为0.929)与Redlich-Peterson等温吸附方程(R 2为0.984),表明凹凸棒土的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且随着铜离子初始浓度的提高,凹凸棒土的吸附容量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1.
将Х18m的浓缩机改为两级串联旋流絮凝沉淀池处理选矿废水,达标率为100%,净化率为99.85%,其它水质指标均低于国家废水排放标准,浓缩机底部排污率由15%提高到31.89%,还可获得143.14万元/年的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絮凝-BC法-氧化絮凝工艺处理高浓度印钞废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絮凝-BC法-氧化絮凝工艺对高浓度印钞废水的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可行,处理后COD去除率达到99.9%,出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混凝法处理有机氯农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有机氯农药废水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无机混凝剂PAC及其与有机高分子混凝剂PAM (J 3450 ,J 1 1 50 )复合使用的混凝处理特性。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混凝反应各种影响因子的最佳操作条件。在此条件下 ,水质 1、2的COD去除率分别为 38%、40 .6 % ;色度去除率分别为 98% ,2 0 %。混凝处理后 2种水质的B/C值也得到了提高。在各影响因子与COD去除率的关系曲线基础上 ,分析了废水中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加碱混凝沉淀法,处理搪瓷废水,得到很好效果.通过生产规模运行证明,在进水COD_(cr)为1364.3mg/l,油类为25mg/1,BOD_5为374.8mg/l时,出水COD_(cr)为34.8mg/l,油相似文献   

15.
环烷酸钠是导致炼油废水不能达标排放的主要原因,文章采用絮凝磁分离技术处理环烷酸钠废水,研究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条件,并对实际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去除炼油废水中的CODcr。  相似文献   

16.
对含高浓度硫酸根离子的强酸性油脂废水进行了絮凝预处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对COD浓度20 000~30 000 mg/L、硫酸根离子浓度约30 000 mg/L的废水,室温条件下用石灰将pH值调至7~9,投加PAC 4 g/L,快速搅拌(约180 r/min)1 min,投加PAM 20 mg/L,再慢速搅拌(约50 r/min)5 min,COD去除率可达到31.0%~43.2%,而硫酸根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改善了后续生化处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原水性质、处理效果和污泥性质等方面的试验对化学 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化学 生物絮凝工艺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可行的 ,且出水能够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此外 ,采用化学 生物絮凝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可以节约基建和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8.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及其在水处理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具有传统絮凝剂和其他合成聚合物不具备的优点,现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概括了以淀粉、壳聚糖、木质素和植物胶为原料改性而成的天然高分子有机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概况,并对它们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生化-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含季铵盐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好氧-氧化偶合絮凝工艺处理特种有机废水,研究了在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处理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0~3000mg/L范围内,经厌氧-二级好氧处理,COD总去除率可达95%,再通过氧化偶合絮凝处理,出水COD可降至80mg/L以下,COD总去除率可高达97%以上,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新型复合混凝脱色剂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迪  王琳  王娟 《环境科学》2007,28(6):1285-1289
针对某印染厂生产废水,以COD和色度为指标,用混凝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复合混凝脱色剂SE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SE投加量及pH值、沉淀时间、搅拌强度对其混凝效果的影响,利用SE与 PAC 和PFS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E可有效地去除印染废水中的COD和色度,当pH为8~10、沉淀时间为30 min、搅拌强度为75 r/min、投药量为155 mg/L时,去除效果最佳,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94%;相对于PAC 和PFS,SE产生的絮体大而密实,沉降速度快,产生污泥量少,药剂用量少,最佳出水水质为:COD为139 mg/L,色度为37.证明SE是印染废水处理高效实用的复合型混凝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