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地震之后,一种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都会以各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随着云南盈江、日本东北部接连发生地震,关于"生命三角"的信息又开始在论坛、微博上传播开来。"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们对于地震自救的关注,但众多证据表明,在地震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非合理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2003年12月8日,中航一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宇公司”)在襄樊成立。他是从事航空人-机-环境系统集成装备研究、试制和生产.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不仅要为飞行员打造一艘艘“蓝天生命之舟”.而且要把人们在陆地上生存的环境“移植”到天空,他一成立就倍受各界瞩目。  相似文献   

3.
海花 《安全与健康》2004,(21):51-51
如何在地震、滑坡.人为灾害突然降临时尽快发现被困埋在废墟下的人员、挽救生命?近日,四川地震局减灾救助所和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套“地震救助生命定位技术系统”.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4.
机动型救生钟是我国重要的援潜救生装备,其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保证钟内人员生命安全,防止钟内人员出现缺氧症和二氧化碳中毒的特殊防护系统。本文介绍了机动型救生钟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组成及关键技术难点。经试验验证和实际使用,系统满足功能要求,并可为载人潜水器、煤矿救生舱等密闭环境生命支持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社区救灾反应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劳动保护》2005,(2):100-101
美国社区救灾反应队的概念是由洛杉矶市消防局在1985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并在1987年得到了全社会的正式承认和重视。1987年加利福尼亚威蒂尔峡谷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广泛。这次地震表明,一场大型灾难发生后,提供消防和医疗服务的第一反应者不能满足救灾需要。原因在于受难者的人数众多、通信联络中断和道路阻塞阻止了人们前往救灾。灾难现场的人们不得不依赖互相帮助以满足救生的瞬时需要。人们也希望在发生灾难时,  相似文献   

6.
航空救生装备的发展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从简单的防护,发展到成为目前空勤人员生命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空中事故不断增加,成功地拯救飞行员和旅客的生命,成为航空业界的工作宗旨和努力目标之一。战时飞行员的应急救生,对航空弹射救生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航空个体防护装备(头盔、抗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全国安全生产月”即将来临。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经修改确定为“遵章守法、关爱生命”。这一主题,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要进行的《安全生产法》执法大检查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在全社会唱响“遵章守法、关爱生命”这一主旋律,对于强化人民的安全法律意识,推动安全法制建设,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安 《劳动保护》2014,(6):77-77
本刊讯2014年4月28日,攀枝花市总工会举办了全市职工安全生产“知险、避险、应急救生”教育活动启动仪式。这标志着新一轮职工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在攀枝花市全面铺开。为了使本次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攀枝花市总工会针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新职工较多的实际,把强化职工“知险、避险、应急救生”技能作为教育重点,增强职工防范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个体落水救生机理与个体救生具的技术性能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个体在水中受到的危险,论述了个体落水救生及防护机理,并分析了个体救生具应具有的技术性能要求,最后提出了个体救生具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8日,中航一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在湖北省襄樊市宣告成立。该公司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调整的要求,按照中航一集团“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大集团战略,对襄樊地区610所、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完成的大型企业,是我国唯一的航空救生装备研发中心。它将原来分别从事救生系统、供氧系统、个体防护系统、降落伞系统的研制与批量生产的有关单位,整合成航空生命安全系统的有机整体,按照规划、研发、营销、财务、对外投资与合作“五统一”的原则和专业整合、资源整合、产品整合、人员整合、机构整…  相似文献   

11.
《安全与健康》2005,(2):20-23
上午9:00,晋江市阳光广场,“送交通法规手册,保春运安全”宣传咨询站已是热火朝天,人潮汹涌。晋江市交警正在向群众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免费发放宣传材料;一部分市民专注地观看“关爱生命、安全出行”VCD投影电视。据了解,共印发《生命的呼唤》宣传画册、宣传单共2万份、交通安全游戏棋1万多份,将“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12.
潘登 《劳动保护》2005,(10):35-37
如果不是“6.10”一把大火,相信已经存续10年之久的广东省汕头市湖南区峡山街道华南宾馆这一“法外飞地”是不会被世人所知的。50多个花季少女的生命,在“全国安全生产活动月”里调零、枯萎,这不得不让人痛惜万分,3个多月过去了.我们一直在追踪,只为能给这场大火中丧生的生命一个交代,也给未来一个警醒.  相似文献   

13.
职安课堂     
《现代职业安全》2006,(8):87-87
一直以为地震这样的事离自己很远,却不曾想前不久就亲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地震风波”。尽管后来得知这次地震发生在北京周边的城市文安,并且在当地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破坏,但是当时发生的瞬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无助!事后与同事谈起,大家感慨尽管宇宙飞船已经进入太空,但是对于地球本身,还有很多秘密是人类无法破译的,譬如对地震的准确预测。从古代中国张衡的“地动仪”,到现今各种各样的地震预测装置,无一不是希望能准确预测地震以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然而,时至今日,这还是人类无法攻克的一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日,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日”。泉州市公安交警支队隆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122交通安全宣传日”活动,向广大交通参与者深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交通安全大整治、“三大生命防护工程”等,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掀起交通安全宣传的热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社区救灾反应队的概念是由洛杉矶市消防局在1985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并在1987年得到了全社会的正式重视.1987年加利福尼亚威蒂尔峡谷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广泛,突出了灾难对广泛区域的威胁这一问题,也证明了需要对市民进行训练,以满足对突发事件瞬间自救互救的需要.这次地震再次表明,一场大型灾难发生后,提供消防和医疗服务的第一反应部门并不能完全满足救灾需要.原因在于受难者的人数、通讯联络中断和道路阻塞将阻止人们前往救灾.人们不得不依赖互相帮助以满足救生的瞬时需要.人们也希望在发生灾难时,家人、同事、朋友、邻居能够互相帮助.这样的例子在墨西哥市的一次大地震中也能找到了很好的佐证.在墨西哥的一场大地震中,没有受过训练的自发自愿者挽救了800人的生命,可是也有100人在救难中丧生.这个代价太高,经过训练后可以避免付出如此高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因戏水、玩耍、游泳、洗澡等各种原因引发的溺水死亡事件也多了起来。为加强安全防范,有效避免溺水伤亡事故,市民在游泳时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切勿拿生命当儿戏。救生力量薄弱成安全隐患可以说,游泳场馆救生力量薄弱,是最大的事故隐患。去年7月,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对全市游泳场馆展开地毯式检查,全市中小学生"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指定场所是重点检查对象。检查发现,救生人员数量不达标、资料不够、经验不足等三个问题成为游泳场馆的"软肋"。  相似文献   

17.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渣土车本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生命收割机”、“疯狂渣土车”、“绞肉机”的称谓背后,却源自渣土车伤人甚至夺命等事件的频频发生。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渣土车仅在西安就导致51人丧命。网友甚至调侃说,“西安的渣土车不是在跑,而是在飞”。渣土车伤人事故在各地时有发生。 渣土车为何如此疯狂?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已清楚表明,渣土车整治急需对症下药,从严把关。  相似文献   

18.
湖北航宇公司是一个拥有国际一流的火箭橇滑轨试验场、高速气流吹袭试验台、海上救生试验水池、仿真试验室等大型试验设施的航空生命安全领域的研发机构。他们在成功实现了彻底打散重组,职工思想由融合到凝聚,经营总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又实施“五管齐下”推进创新战略,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矿山钻孔救援技术的研究与务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孔救援技术是煤矿应急救援的一项有效实用的救生、救援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许多机构和企业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精确钻孔方面,缺乏对钻孔救援的深入思考,尤其是以救生为核心的研究。该文主要总结了智利圣何塞铜矿事故救援的经过和主要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钻孔救援的基本概念,总结了钻孔救援的前提是要求钻孔精准的达到指定位置,钻孔救援技术的限制条件和措施。提出发展钻孔救援要以救生为目标,加强引进和研发提高钻孔救援装备的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钻孔救援技术装备;组织开展生命救治技术措施研究;制订和完善钻孔救援技术战术规程、标准等。  相似文献   

20.
薛黎 《安防科技》2004,(5):34-35
近些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导致了沉重的财产特别是生命损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我国的建筑救生设施设置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