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泽 《环境》2006,(4):26-28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园林局获悉,广州城市排水监测站的最新监测数据表明,珠江前航道及相关截污河涌的水质达到近年来最好。为了确保珠江水质进一步改善,今年有关部门将加大对珠江广州航道和截污河涌巡查监测力度,并采用先进的卫星定位仪锁定河涌排污口,进行封堵整治,全面杜绝再有污水漏排和偷排。  相似文献   

2.
《环境》2016,(8)
正7月21日,2016年广州横渡珠江活动如期举行。蓝天白云下,水波荡漾中,来自广州等7市政府负责人与群众游泳爱好者约2000人畅游了珠江。为大力宣传珠江保护,2006年广州恢复了中断近30年的珠江横渡活动。如今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1年,成为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大型群众性体育品牌活动,也成为广州环境保护宣传的一项品牌活动。  相似文献   

3.
掌握珠江河水中污染物变化规律,对其进行预测研究,对于整治珠江广州河段,更好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珠江广州河段近5年的一项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预测方法,阐述了模型原理,建立了珠江广州河段高锰酸盐指数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用该模型对珠江广州河段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高锰酸盐指数进行了预测,其结果分别是4.82,4.92和5.03.  相似文献   

4.
珠江广州河段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于2007年6月、7月和9月,采用玻璃挂片法对珠江广州河段9个断面处着生藻类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叶绿素a、总氮、总磷、溶解氧、pH等环境因子.本调查共观察到着生藻类35种,主要以丝状绿藻占据优势,其中毛枝藻是绝对优势种,其最高数量百分比达97.4%;而附着在绿藻藻体的一些硅藻,如异极藻、脆杆藻也是常见优势物种.着生藻类数量丰富,为3.16×104-3.06×106cells·cm-2;种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为0.15~2.68.从总氮和总磷含量来看,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Ⅲ类至Ⅴ类之间.调查期间,2007年7月12日举行了"广州市万人游珠江活动",由于活动期间采取的一些截污治理措施,6月、7月水质特别是广州市区河段水质有所好转;但活动过后,营养盐特别是总磷浓度迅速上升,叶绿素a含量和着生藻类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能够得以改善,但需要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才能保证珠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惠莹 《环境》2007,(7):94-95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州从2003年-2005年这三年来在综合整治珠江过程中的工作成效及亮点,并从中总结经验,为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提供参考,加快推动珠江综合整治向"江水变清"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6.
杨伟利 《环境》2005,(12):66-69
大石,广州番禺西北部一座紧临珠江的小镇.地近广州市中心,发达的水陆交通,让大石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7.
单力 《环境》2006,(8):54-57
“游完珠江感觉怎么样?跟在游泳池相比如何?”面对记者的提问,许多人表示,游珠江感觉很好,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坏。据《广州市志》记载,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76年,广州至少组织了16次横渡珠江活动。之后,这一活动中断了30年。珠江水干净与否,测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游泳大概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一条可以游泳的江河,水质至少要达到Ш类水以上。这说明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已取得明显好转。此前,广东省政府对外公布,珠江综合整治“三年不黑不臭”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在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水系水质居最好水平。拒绝污染珠江治污经过多年的综合整治,珠江…  相似文献   

8.
陈铣成,广东省环保局污控处副处长,<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起草人之一.在珠江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一年之际,本刊记者就河涌整治对其进行专访.  相似文献   

9.
杨伟利 《环境》2007,(3):56-58
广州有河涌231条,全长达913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往日作为城市景观的河涌成为公用排污口,大小河涌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挑战.像所有大城市一样,为了改变河涌命运,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州就开始了河涌整治,与当初河涌整治以灌溉为主不同,现在河涌整治主要解决河涌污染问题.最近五年,广州市政部门通过截污、清淤和引水等工程,与河涌污染速度赛跑.2006横渡珠江,给广州河涌整治提供了一个展示阶段性成果的机会,河涌整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02,(11):10-11
广州着力治理内河涌 2001年,广州全市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近8亿吨,而目前广州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3.43%。广州市大小224条河涌向珠江输入着黑臭脏腥的污水,以流量并不大的东濠涌为例,其平均每小时流出300公斤、日均产生7.2吨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州市截污工程的实施,珠江(广州河段)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物内源污染将成为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监测的基础上,对该河段沉积物中三种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沉积物的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主干流河道沿程分布上,各种营养物质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低-高-低"型分布特点.三种营养物质之间均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TN和有机质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50,属于高度相关,其线性方程为:y=0.0387x 0.0068(y为TN,x为有机质).有机指数法对沉积物肥力状况的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河段)全河段有机指数相当高,全河段都处于肥污染状态.沉积物中C/N值表明该河段中有机质及营养盐除少量来自河中藻类、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等外,多数来源于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2.
广州珠江河面最近发生两起原油污染严重事故,经查明是广州轧钢厂跑油和印度尼西亚籍货轮“怕加沙图”号泄油所造成的。有关部门正对这两起事故进行处理。 十月八日,广州轧钢厂一车间油泵无人管理,从清晨四时开始漏油,至被广州港监发现制止时止,历时十多小时,漏失重油近二十多吨,严重污染了珠江东西南三条河道,油带东河道延至元村,西河道延至西渭游泳场,南河  相似文献   

13.
去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以来,广州市认真按照省现场办公会精神和李长春同志提出的广州要整治脏乱现象,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从“一年一小变”抓起,加大投入,标本兼治,在全市范围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整治脏乱、创建文明的热潮。经过了一年多来的艰苦努力,广州市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特别是珠江两岸、5座过江大桥灯饰、临江大道、珠江新城、广州大道、黄埔大道、中山大  相似文献   

14.
1993年枯水期、连续八无采集珠江水样,监测六项污染物的浓度,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珠江广州市区段前航道主要是有机质和磷污染,有机质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黄慧诚 《环境》2003,(4):15-15
为研究部署2003年珠江整治工作,全面实现“一年初见成效”目标,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召开了珠江整治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要求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健槟 《广州环境科学》2006,21(3):13-14,43
在受敌敌畏农药(DDVP)污染的珠江广州河段内采样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珠江水体的稀释能力,对其水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经过30h的稀释混合,受污染的水体水质恢复正常。证明了目前珠江广州河段水体状况良好,纳污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5月28日,为配合广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绿色亚运"的战略目标,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中国移动广东省分公司广州公司、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广州大厦举办"2010’广州环保科技年度论  相似文献   

18.
珠江,既是广州市包括流动人口在内近540万人的饮用水源地,又是广州市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纳污河段。近几年来,难以估量的污水和垃圾日复一日地涌向珠江,使水资源污染日益扩散,导致水质性缺水危机步步逼近,极大地威胁着羊城人的生活条件和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为解决珠江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问题,《南方日报》向全社会发出了强烈呼吁:全民行动,拯救珠江!近一段时间,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讨论,众多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广州市政府制定“近期珠江环境卫生整治方案”,首期工程已于今年7月中旬动工。整治珠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必须抓住几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亚运前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河道沿程排放污水,包括河涌污水和排放口污水,以及境内外上游来水等水污染物贡献程度,并预测识别广州亚运会珠江前航道主要水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前航道水环境保障的对策建议,为亚运水环境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对珠江广州段7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烃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州珠江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烃污浓度水平在288.62~725.13μg/g之间。市区南航道、后航道浓度相对较高,前航道黄埔涌口(Ⅶ号点)附近石油烃浓度已接近海洋第二类沉积物标准值;西航道至前航道和南航道、平洲水道至后航道沿程石油类浓度与有机质含量逐渐升高,说明广州市区是造成石油及有机污染的主要区域。与有机质含量及沉积物粒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浓度与有机质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87,P<0.01);与粘粒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85,P<0.05),而与砂粒组分成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19,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