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必须优先考虑的课题之一。1988年5月多伦多首脑会议通过的经济宣言比过去更加强调了环境保护问题。这个宣言中特别提出了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问题,呼吁各国采取实际行动予以解决。当前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雨等问题可以说是对全球环境的三大威胁,也可以说全球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汞污染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超越种族,突破国界,纵横各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面对,需要全人类携手应战。过去40年,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签署了200多项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公约,其中《关于消耗臭  相似文献   

3.
1.引言近年,CO_2等造成的温室效应、氟里昂造成的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的减少、沙漠化、酸雨、危险废物的越境迁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而且是可以超越国界对全球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问题。由于全球环境问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涉及全球,因而是各国有识之士团结起来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过去在高级首脑会议上也曾提出过各国政府相互配合处理此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拟对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况及国际会议动向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在刚刚发表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中警告说,现在要制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阶段问题已经为时太晚,报告中说,目前全世界数以千计的物种已经遭到破坏,亚洲和非洲今后25年水源短缺甚至会引发战争。联合国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报告  相似文献   

5.
环球     
《环境工作通讯》2011,(1):15-15
全球环境破坏造成损失达6.6万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等环境破坏,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在2008年已达到约6.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11%。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50年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28.6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为了纪念“世界环境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应国际“共同未来中心”执行主任林德纳的邀请,发表了“加强国际间的广泛合作,有效防止全球环境恶化”的电视讲话。李鹏总理指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现在有些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已开始超越国境而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是对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破坏,荒漠化,海洋污染等,正是这些环境问题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传播将会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热点和重点,生态环保将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生态传播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人口、资源、粮食、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挑战,而在环境问题中,又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大家知道,1989年的世界环境日,就是以“警惕:全球变暖”,作为宣传主题的。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学术团体,为此组织了多次国际会议。国内外的报纸、广播、电视也频频  相似文献   

9.
日本总理府发表《关于公民环境舆论的调查》。今年2月对全日本20岁以上5000名男女公民进行直接对话。调查结果,公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以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最多,占调查人的64.4%;地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减少等全球环境问题占55.6%;由工厂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占39.7%。提出地球环境问题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全球环境恶化问题已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作用,环境保护问题已提上全球人类长远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工程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其最主要改革内容为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促进意义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只有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协同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变暖、生物物种迅速消亡、酸雨大肆扩散、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断严重,就是环境破坏所导致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了.本文对供热厂大气污染与防治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阿特拉津环境行为及降解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环境行为及降解转化问题,介绍了除草剂阿特拉津,主要包括阿特拉津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目前阿特拉津的使用状况,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水、大气和土壤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人们源源不断地将工业及生活垃圾,废气排放到环境当中,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球环境日益被破坏,为了全球粮食的供应,农药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探讨了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及降解转化,包括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和阿特拉津的降解转化.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不以国为界。通过数十年来对环境现象和事实的实际观测和研究,这似已成为定论。当前,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酸雨、臭氧层破坏及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尤为世人所瞩目,被称为世界三大环境热点。其中,相对而言,酸雨及臭氧层破坏,国内外已进行了多年的、较为充分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温室效应,则还是近十数年提出的大气理论问题,并正向实际环境问题演进。对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与事实,虽然还存在着异议和不同的认识,但已为多数科学家所  相似文献   

14.
人们正切身感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恶劣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范围肆虐,频频造成气候反常甚至灾害天气;淮河水的污染使下游大量人口的饮水和农田灌溉成为困难…… 既然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人类为什么不能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来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呢?事实上人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来治理污染,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看来,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个技术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更多的因素,比如广义的伦理学问题,涉及到人的认识问题,等等。 一些环境伦理学家认为,环境恶化、自然遭到破坏是由于人的骄奢淫逸…  相似文献   

15.
冯金凤 《环境工程》2022,(3):288-289
<正>近代以来,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大地提高,而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资源来壮大发展,逐渐在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对自然平衡造成了较大破坏。当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逐渐反噬到人类自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爆发。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必会自食恶果。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都要共同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污染警报     
环境恶化无法居住 全球2500万人流离失所 世界一些国家当前正受到一个新的难民问题的困扰,这是由于环境破坏而流离失所的大约2500万难民的问题。 应瑞典国际开发署和联合国机构的要求,牛津大学博士诺曼·迈尔斯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关“环境难民”问题的报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更好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人们不得不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来约束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权进入了人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全球生态持续恶化,遏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通过政策层面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直接的环境执法行为,是政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当前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效能对深化环境管理法制化进程,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环境激素问题研究现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1引言1992年还是美国副总统候选人的戈尔写了一本书《地球平衡》。其主要内容涉及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减少等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和重视,这本书成为当年的最畅销书。研究环境污染化学物质的卡路等写了名为《我们被盗的未来》一书?..  相似文献   

20.
1.前言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地区,大气污染已经跨过国境侵入邻国领空。为保护全球大气环境,各国已经十分认真重视这一问题。在联合国环境特别委员会(WCED)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下列6个问题为重点,通过国际间的共同努力与合作来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①CO_2导致的温室效应:②含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③酸雨;④有害废弃物;⑤沙漠化;⑥森林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